永古 发表于 2015-6-28 11:26

南宋和州铅钱牌(凌忠明)

南宋和州铅钱牌(凌忠明)

南宋钱牌,又称“銙牌”或“镴牌”,有铜、铅二种。过去只发现“临安府行用”一种。正面均为“临安府行用”,背面记值,有:“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准伍佰文省”。据说,还有一些小面额铅牌。

  近年笔者有幸获得南宋“和州行用”铅牌一枚。经马定样、陈浩等鉴定,当属真品无疑。本文试就和州钱牌的发行、时代及性质等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以求方家指正。

  和州钱牌长7.4,宽3.3、厚0.3厘米,重27.2克,铅质,上圆下方。首铸小孔,下端偏左有漏范小洞。面文上首宋体分两行直书“和州行用”四字;四字下面直书“使酉”两个大字,背文上首横书“权冝”二字(宜从宜),直书“准拾捌界贰伯”(贰从弌)。此牌文字隽秀,边郭深峻,形制古朴,通体黑漆古色,与临安钱牌大同小异。





永古 发表于 2015-6-28 11:27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廷始行官办会子。初以一贯为一会,隆兴元年增发二百文、三百文及伍百文三种,乾道四年规定以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旧换新,端平三年(1235年)发行十八界。和州钱牌上的“准拾捌界”即指十八界会子。因此,可以肯定,和州钱牌是一种权宜的地方性代用货币,它的作用是权会子。

  但十八界会子始发于端平三年,止于咸淳三年,行用期较长,所以,对和州钱牌的铸期及行用期,还须进一步推敲。

  嘉熙四年,临安大饥,纸币跌价,命以十八界会子收换十六界,十七界以五折十八界一行用。当时十六、十七、十八三界并行,令十八界新会从官价(七百七)十六、十七二界从市价(二百二)。同时,“诏民间赋输仍用钱会中半,其会半以十八界直纳,半以十七纽纳”①。可见,在嘉熙四年间,三界并用的会子会价差距甚大。为了避免百姓用旧会纳税,造成政府收入减少,故而新的政策实际上是鼓励用新会纳税。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当局如欲发行临时性的权会子代用币,势必然要铸明界限,以防钱法混乱。同时,由于十八界会子初行不久,官价尚高,因此,面额较小的二百文和州钱牌,在当时的流通领域中,当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到南宋后期“二百贯会子不足以贸一草履”时,二百文的权会子钱牌就会失去其发行的意义。此外,“淳祐七年(1247年)十七、十八界会子不立限,永远通用”②。此时“限界”将没有任何意义。至“咸淳元年(1265年)七月,壬戌,督州县,严钱法,禁民间牌帖”③。综上所述,和州钱牌的铸期应在嘉熙至淳祐初年之间。而它的行用期限,亦不会超过咸淳元年。

  和州地处今安徽和县一带。宋金议和后,以淮河为界,为防铜材外流,宋廷曾对边陲地区用铜控制甚严,并大量推广行使铁钱,而后,又行用淮交,会子。和州地处淮西,发行铅质代用货币,肯定有它的特殊意义。关于面文“使酉”中的“使”字,马定祥先生说:“当见招纳信宝”,翁宜泉先生说:“永乐大典引宋史,绍兴中,淮西安抚使刘琦,铸招纳信宝钱,背穿上使字,穿下为押……”④。招纳信宝与和州钱牌同在淮西一带出现,二者铸期,相差亦不远,并非巧合。但“酉”字何释?是押字?地名?还是铸于嘉熙元年(丁酉年,1237)?尚待进一步考证。

  本文曾蒙马定祥、卫月望、陈浩、曹锦炎诸先生提供资料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宋史·理宗纪》,又“宋史全文”卷二三。
  ②《续文献通考·钱币考》。
  ③《宋史·度宗纪》。
  ④《古泉学》第五期。

8888 发表于 2015-6-28 18:06

好资料

123456 发表于 2024-3-5 13:38

学习

1688 发表于 2024-3-6 13:48

好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宋和州铅钱牌(凌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