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查看: 9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中华传统五礼 (三) —— 军 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2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后登录更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 华 传 统 五 礼 (三) —— 军 礼
军礼即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王者以礼治国,使天下归于大同,难免会遇到内部和外部的干扰,甚至兵火的威胁。《礼记·月令》记载:「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礼乐与征伐,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而军队的组建、管理等,也都离不开礼的原则。例如军队的规模,天子为六军,根据礼有等差的原则,诸侯的军队不得超过六军,而必须与国力相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当时的军力往往用战车的多少来衡量,故而,又有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说法。军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礼记·曲礼》云:「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军礼分为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大师之礼
大师之礼,指王者出征讨伐,其军队行止动容,自有其礼法。天子御驾亲征,威仪盛大,旨在为了调动国民为正义而战的热情,故《周礼》云:「大师之礼,用众也。」郑玄注:「用其义勇也。」
大均之礼
大均之礼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等。清末经学家孙诒让言:「此主王国而言,盖欲均地政地守地职之等,须属聚众庶,大平计事,故属军礼。」根据《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古代的军队建制,以五人为一伍,五伍(二十五人)为一两,四两(一百人)为一卒,五卒(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师(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国家根据这一建制「以起军旅」(征兵),同时「以令贡赋」(分摊军赋)。也就是说,应征的士兵必须自备车马、盔甲等。这种做法与当时兵农合一的社会现状相适应,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均之礼意在平摊军赋,使民众负担均衡,唐宋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军礼中不再有这一条。
大田之礼
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以及因田习兵,检阅车徒等。分别称为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称之为大田之礼。其主要目的是检阅战车与士兵的数量,作战能力,训练未来战争的协调配合。
田猎不但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且与祭祀有关。殷商甲骨文中有大量的田猎记录,作为已是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田猎不再是以糊口果腹为目的的生产手段,周代更是如此。田猎的作用,一则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二则供给宗庙祭祀。三则为了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兴师动众,进行军事训练。
礼法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另外,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这些礼法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是有积极意义的。
大役之礼
大役之礼指国家为建筑王宫城邑等营造、修建土木工程,而大兴徒役。大役之礼要求根据民力的强弱分派任务,也就是孔子所说「为力不同科」的思想。
大封之礼
大封之礼指勘定封疆,树立界标。郑注云:「正封疆沟塗之固。按古者封国各有疆界,若有侵越,或错互不正,则以兵征治之也。故亦属军礼。」诸侯相互侵犯,争夺对方领土,使民流离失所。当侵略的一方受到征讨之后,要确认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古代疆界都要封土植树,故称大封之礼。
天子亲征是一件重大的事件,《礼记·王制》说,出征前要举行「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nǐ)」、「祃(mà)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学」等礼仪。类、宜、造、祃都是祭名,祭祀上帝、社、祢(父庙)和所征之地,是为了祈求各方神灵的保佑,确保战争的胜利。受命于祖是为了告庙,并将神主请出,奉手军中。受成于学是为了决定作战的计谋。
此外,军队的车马、旌旗、兵器、军容、营阵、校阅等无不依一定的仪节进行。军队的日常训练,包括校阅、车战、舟师、马政等,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得胜之后,还有凯旋、告庙受降等。后代礼书又有将射礼、軷祭道路、日月食伐鼓相救等作为军礼内容的,这里略述征战、校阅之礼仪。
一、征战之礼
1.出师祭祀
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二者礼数规格也有不同。队伍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出征前祭天叫类祭,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古代干支纪日有刚日、柔日之分,甲、丙、戊、庚、壬为刚日,刚日属阳,外事须用刚日。类祭即在刚日举行,但具体的日子则要通过占卜择定。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后代多将祭社(狭义指本国的土地神)、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时举行。出征前告庙叫造祢。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祢本是考庙,但后代都告祭于太庙,并不限于父庙。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
祭军神、军旗称为「祃(mà)祭」。军神,一说是轩辕黄帝,一说是蚩尤。军中大旗叫「牙旗」,古有「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候」的说法。东汉以后,出征前常有「建牙」仪式,把大旗树起来,然后「祃牙」。不少著名的文人,如陈子昂、柳宗元等写过《祭牙文》、《祃牙文》。
2.誓师
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动员和教育。《尚书》所载《甘誓》、《汤誓》、《牧誓》等,都是上古著名的誓师之辞。
3.军中刑赏
军队在外行军作战,刑赏尤须严明,公正无偏,鬼神可鉴。刑赏的依据是军法。《司马法》规定,军队进入敌国后,「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功(不破坏土建工程);无燔墙屋;无伐树木;无取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无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无敌对行为者,不得随意捕捉);敌若伤之,医药归之」。军纪规定非常严明。
军中刑赏都重视及时见效,「赏不逾时」,「罚不迁列」,这是由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刑赏时,使人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才能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4.凯旋
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郊劳」。
5.饮至与论功行赏
战争胜利结束,天子要宴享功臣,论功行赏。上古把这种「享有功于祖庙,舍爵策勋」的礼仪称为「饮至」。后代「饮至」享宴不再行于宗庙,改在正殿或宫苑举行。
6.师不功
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
二、校阅之礼
《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后代据以定大阅之礼。大阅的目的在于检查备战状况,天子亲临,称为「亲讲武」。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一向重视军队的平时训练,认为「兵事以严终」(《穀梁传·庄公八年》),军队严加警备,强化操练,反而使得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要定时校阅演习。春秋经传记当时诸侯各国「大阅」、「治兵」之事甚多。
小结:
中国兵学思想发源较早且著述颇丰,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礼亦在兵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人口增多,衣食住行之生活迥异,处今之世,欲行古之礼,或有不合时宜处。古云:「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管子·正世》)对于通乎人情,诚而不伪的中国古礼,择其善者而从之,加以必要的改进予以传承和发扬,不但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需要,亦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
——参考资料《礼记选解》、《中国民俗文化·礼仪》、中国礼仪网《传统礼仪》等【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加爱心加爱心 减爱心减爱心 微信分享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4-24 06:45 , Processed in 0.05005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