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x5588 发表于 2012-7-14 13:18

明、清時代的銅香爐(旧帖经典)

此贴图文为蔡老早年所发,今请进“大中华”供师友们欣赏!

谢谢蔡老长时间的辛勤付出!


pbx5588 发表于 2012-7-14 13:19

明、清時代的銅香爐 —— 楊炳禎先生珍藏 明代屠隆〈香箋〉稱:「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搨帖,揮塵閒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密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薰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絃戞(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袪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品」,素為富賈貴宦及高人雅士所喜愛。
實則這種香品的境界早在六朝時代就已相當普遍,並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而香爐之用也更為提昇,如〈鄴中記〉稱:「石季龍冬月為複帳,四角安純金銀鑿鏤香爐」,其製作已盡奢華之能事。
到了隋唐,香料大量進口,焚香風氣更為熾盛,而香爐的應用也愈行廣泛,花樣翻新,如隋煬帝喜於輦前擎以香爐(註:見〈南部烟花記〉),行僧頭前掛以吊爐,殿上設黼扆躡席薰爐香案(註:見〈唐書〉儀衛志)、造型如香鴨之屬,屢有發明,而安樂公主曾造以真珠、瑪瑙、琉璃、琥珀、玻璃、珊瑚、硨磲、玉等製成高三尺的「百寶香爐」,用錢三萬等等,用爐的風氣達於高峰。近年陝西西安均有金銀薰爐之出土,其中銀球薰一件,設計精巧,遍體鏤空花紋,球身上下可以開合,繫子母口,用卡軸連接,球頂有四股銀絲作成的繩辮,末端有小鉤,可以鉤掛;球體內安置另一球體,下半部有兩個同心圓的機環和一個焚香杯,各部件用對稱的活軸連接在球壁上,因為重心在球體的底部,利用裝置的同心圓機環和活軸起著平衡的作用,可使焚香杯隨之轉動,也不翻倒,杯中燒放香料,用途甚廣。(註:見.田自秉著〈中國工藝美術史〉)

pbx5588 发表于 2012-7-14 13:19

古人又說,焚香有「養生不可無香」(註:見.清.董若雨〈非煙香法〉),且「香以靜默為德,以簡遠為品,以飄揚為用,以沈著為體。回環而不欲其滯,緩適而不欲其漫,清癨而不欲其枯,飛動而不欲其躁,故焚香之器不可以不講也。」故而自五代以後以迄宋、明,用爐一事漸為文人雅士所重。如:南唐李煜,其焚香之器甚多,有把子蓮、三雲鳳、拆腰獅子、小三神、卍字、金鳳口、嬰玉、太古容華鼎等數十種(註:見.陶殼〈清異錄〉);而韓熙載焚香品味尤為講究而有「五宜」之說(註:「本樨龍腦,酴醾宜沉木,蘭宜四絕,含笑宜麝,薝葡宜檀」)。至宋初,焚香且與點茶、插花、掛畫合稱四藝,為一般人應有之修養(註:宋.吳自牧〈夢梁錄〉),香爐普遍流行於知識階級,造型應用多采多姿,當時的名窯如:柴、汝、官、哥、定、鈞等均有大量的香爐流傳後世,造型甚雅。其他銀銅爐、燻爐也復不少,一九五九年四川德陽孝泉鎮清真寺有大量出土,器上並有周家和龐家爐匠製造的銘文。降至明代宣德三年三月,因見郊壇太廟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式樣鄙陋,遂以暹羅所貢的風磨銅仿造古式大量鑄作香爐,自上用以外,並頒賜各王府兩京文武衙門使用,第一次製作數量計一百一十七款,三千三百六十五件。第二次於當年十一月間復應需要補鑄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四件,合計二萬零四十九件,件件著錄,是為有名的「宣德爐」。宣德爐以其款式古雅、銅質精粹,百煉良金,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淡淡穆穆、玉毫金粟,隱躍膚理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瑩映徹,迴非他物可以比擬(註:明.項子京〈宣盧博論〉),因其質精物美,鑄造後仿鑄者眾,明末清初尤然。清張潮在其〈宣爐歌註小引〉稱:「宣爐一種,則誠前無所師,後莫能繼,------所恨贗鼎紛陳,不可勝詰,非巨眼莫能辨之,良由愛之者多,則其值益貴,則贗者日繁」,所鑄銅爐盡以「大明宣德年製」銘款,蔚為香爐的另一番文化景觀。

pbx5588 发表于 2012-7-14 13:20

本帖最后由 pbx5588 于 2012-7-21 13:55 编辑

宣德爐分廟堂之器與清玩之器兩大類,以方形及圓形為大宗,廟堂壯觀瞻,故尚大器如鼎彝之類,清玩以口徑三寸之乳爐為主,以便摩挲把玩。今且就不同角度試看宣爐之特徵:(一)型式:初期造型以博古圖、考古圖中所載鼎、彝、鬲、敦各形及金烏、兔、象、麒麟、鳳首、獅首等為主,計八十八種,間以柴、汝、官、哥、鈞、定窯器及仿唐天寶局及元人郭守敬造型如:鼓墩、朝冠、丹爐、金猊、素腹、天雞、台几、爐盤、金鶴、辟邪、百摺、橘囊等,計二十九種,合計一一七種。第二次補鑄之造型則以簠、簋、壺、尊、俎豆、鹵簿、獻瓦、斝、鐘、金猊、竹節等式,豐富多彩。(二)耳:有五十餘種,以衝天耳、橋耳、魚耳、索耳、螭耳、如意耳、環耳、連珠耳、戟耳、蚰龍耳、夔耳,象耳、鋬耳、椒圖耳、連環耳、飛鳳貼耳等。(三)足:有四十多種,如:三足、四足、圈足、乳足、馬蹄足、象鼻足、鳳足、環足、戈足、花足、尖足、雲頭足、如意足、竹節足等。(四)口:有十餘種,如:平口、侈口、反唇口、折唇口、捲邊口、花唇口等。(五)色:〈宣爐小誌〉稱:「煉爐者視爐之小大輕重,放火得法,其色或日漸以深,或日漸以淡,深有深妙、淡有淡妙。」〈帝京景物略〉載宣爐色五等,為栗殼色(黑黃色)、茄皮色(紅紫色)、棠梨色(黃中間紅)、褐色(微黃而淨)、藏經紙色(淨極光如水者),尤以藏經紙色為最」,其餘有青錄、古銅、黃褐等多達六十餘種。〈遵生八箋〉稱:「古銅以褐色為上,水銀黑漆鼎彝為次,青綠者又次之」,蓋宣廟喜仿褐色,故宣銅此色最多。(六)飾:除銅自身紋飾外,以金、銀鑲嵌,或泥、或滲、或流。紋飾有迴紋、雲紋、雷紋、百折紋、卦象紋、夔龍紋、雲雷紋、饕餮紋、蟠夔紋,垂花紋、蟠虬紋、蟬紋、萬壽紋、如意紋、螭首紋、錦邊紋等。(七)款:〈遵生八箋〉謂:「其底識文用匾方印子,陽鑄大明宣德年製」真書,其書法自當時學士沈度之手,字劃完美,印地明晰。此外有少數作「宣德」二字之篆文款,僅作「宣」之一字篆文款及「宣德年製」之四字篆文款者,尤其補鑄者或作「宣德年製」四字小楷,或作「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楷書,或作「宣德」二字篆文,或作「宣德年製」四字篆書,或作「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歐體長方款等,不一而足,於〈宣德彝器圖譜〉中均有詳細紀錄。

pbx5588 发表于 2012-7-14 13:21

本帖最后由 pbx5588 于 2012-7-21 13:56 编辑

香爐的製作 歷代香爐製作以金、銀、銅、錫、陶、瓷、景泰藍,乃至玉、石、竹、木等為最多,銅中又有青銅、白銅、黃銅之分,其中以漢的銅陶香爐、唐的鎏金鎏銀香爐、宋的汝、官、哥、鈞、定窯香爐,永樂及宣德的銅香爐為最有名,而宣德的製作,舉全國之力,籌劃周詳,規模龐大,製作精美,為歷代之冠,今且以宣爐為例略述其梗概! (一)材料:使用暹羅國王刺迦滿靄所貢之風磨銅,另備赤金、白銀、紅銅、錫、番磠砂(染硃砂斑用)、紫排石(染萄葡斑用)、紫礦石(染棗斑用)、臙脂石(染桑堪斑用)、安瀾砂(磨光坯體用)、金絲礬(染蜡茶色用)、鴨嘴膽礬(染鸚羽綠腳地用)、晉礬(染谷色腳地用)、黃明礬(染蠟茶色腳地用)、白明礬(染各色腳地用)、寒水石(用法不詳)、水銀(鎏金、商金、鑠金用)、硃砂(染硃砂斑用)、石青(染石青斑用)、石綠(染石綠斑用)、銅錄(染綠色腳地用)、古墨(作黑漆古、蟹殼青用)、黃丹(染鉛古色腳地用)、硼砂(染水銀古腳地用)、方解石(作各色腳地用)、白蠟(作發光顏色用)、黃蠟(作蠟模坯用)、無名異(作青磁色用)、血竭(作朱紅斑色用)、赤石脂(作海棠紅腳地用)、雲南棋子(作瓷釉色用)、雲南料石(作瓷釉色用)等三十二種。(註:明.吳中〈宣德鼎彝譜〉卷二)
(二)治煉:論者謂爐之美惡視銅質。宣廟鑄爐,時上問工以何法煉銅始精,工匠對以「六火,則現珠光寶色」,上為求其倍佳,而命煉十二火。實則一般煉劍僅用七火已可純青,此用十二火,據傳每斤銅得其精者才四兩(註:明.項子京〈宣爐博論〉)。此外,淬煉後復用赤炭鎔條於鋼鐵篩格上,取其熔液極清先滴下者用以為爐,至於存格上者則以製作他器,此為宣德製爐之所以得名。為了治煉,首批鑄爐就用去燃料煤炭及大櫟炭各八萬六千四百斤,磨光用楊木桴炭六百斤,光砂一千二百斤,大風箱二十具,大小鐵罐二萬餘個,技鑄局工匠、火夫、風箱夫、磨光匠等一百三十四人,自六月開爐起鑄至十一月止,用時約一五O天始就。第二批件數更多,費工費料更不在話下。銅質之高下視對錫、鉛之質量而定,尤其是鉛,宜淨宜嫩,有沙眼及頑硬者不取,蓋頑銅難以出水,沙眼多則少光澤。質色相合,銅鉛合宜,則質淨嫩,色多而光潤,但鉛太多則雜重,致銅色昏暗。清冒辟疆在其〈宣爐歌注〉云:「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形容近似。」愈煉則色愈內融,質愈外現,斯謂美矣!宣爐之合金本色有三種:仙桃色、秋葵色、栗殼色。而仙桃色為最,秋葵、栗殼色則又次之(註:明.項子京〈宣爐博論〉)
(三)上皮色:古人論宣爐之價值首重款式、次及爐色。而爐色之迷人非徒外入,實乃自內出者,故於冰鑄之時不能不下藥水提洗。按生銅經煉仍不能發光,必經磠砂等藥附銅,得火入而能出,其理在引銅汁外現,不非以厚色掩蓋其本質。論者以為宣爐初鑄沿永樂爐法以仿宋燒斑,中年則掩銅質,用番磠浸擦薰洗,以顯露蠟茶本色;至末年本色盡顯,愈淡愈妙。新爐出冶,磨治滑熟,即上色藥,火功一氣而成,銅質佳者,往往金光璨爛矣!色皮的腳地各色用料已如前述,以青綠一色之製作為例,「取內庫損缺不完之三代古器,選其色之翠碧者椎之成末,以水銀法藥等和傾入洋銅汁內,與銅俱鎔,器成之後,復以青綠硃砂諸色,用安瀾砂化水銀為汁,調諸色塗抹爐身,令漏入猛火,次第敷炙,至于五次,則青綠之色沁入爐骨,復以白蠟鎔化,烘清爐鼎,擦以棕帚,揩以布帛,則內外青綠硃斑垤起,即以利刃剔之,亦不遽去,妙者可與三代漢魏之器無殊。」(註:明.項子京〈宣爐博論〉)爐皮裝飾多樣,有以真金鑠為泥,數次塗抹入銅內,以火炙成,稱為「滲金」,有三種:大片稱金片,成點者為點金;大小相間名雨雪點,既貴亦雅,所費不貲,實非民間所能仿。他如鎏金腹下為湧祥雲、鎏金口下為覆祥雲等等不一而足,要之須得質美火透,藥色盡退,精華在隱顯之間乃妙。至於金片作雲貼鑄之類,也是一法,終屬下乘。宣德年間製作宣爐之參與工匠百餘人,名字均能考察(註:明.吳中〈宣德鼎彝譜〉卷一)。
(四)後代仿製:宣德以後歷朝均有仿造者,也有私家製作的,萬曆天啟年間京師(北京)學道及施家所造稱為北鑄;金陵(南京)甘家(甘文堂)所造稱為南鑄。另有蘇州蔡家所造稱為蘇鑄最富盛名。渠等雖因間有質高火到,款色俱佳者,但施家爐體多厚重,甘鑄多薄壁,常為鑒賞家所詬病,此外尚有周文甫、張鳴岐、王鳳江、胡文明、徐守素、王常、湯子祥、石叟等都是明代鑄銅名手,所製作品充斥市場,難怪明代末年,〈改過齋雜記〉謂:「宣德年鑄薰爐,海內所珍,今多贗物,真者百之一耳,市者一爐索數十金,卒難得其佳者」,可以明白。 其後清初三代以後的官家香爐製作也仿宣爐,而私人如:胡四、蟹鉗、劉貞甫、劉學詩等人所鑄,質色尚佳,但乏明代之古樸莊重矣! 余下为图例:

pbx5588 发表于 2012-7-14 13:24

阿拉伯禱文三足乳爐.高7.2cm.徑15.5cm.重量1715公克






pbx5588 发表于 2012-7-14 13:26

阿拉伯禱文三足乳爐.高9cm.徑13.2cm.重量1870公克。






pbx5588 发表于 2012-7-14 13:29

沖耳深腹三足乳爐.高15.3cm.徑11.2cm.重量2925公克。








pbx5588 发表于 2012-7-14 13:31

連環方耳三足乳爐.高6.2cm.徑7.6cm.重量235公克。






pbx5588 发表于 2012-7-14 13:33

連環鋬耳三足乳爐.高4.2cm.徑10.6cm.重量500公克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明、清時代的銅香爐(旧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