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标题: 洪遵《泉志》的学术价值---兼谈古代钱币文献存佚情况【王贵忱】 [打印本页]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5-7-3 00:09
标题: 洪遵《泉志》的学术价值---兼谈古代钱币文献存佚情况【王贵忱】
洪遵《泉志》的学术价值---兼谈古代钱币文献存佚情况【王贵忱】

  钱币学,是研究钱币形制铭文及其制作特点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门学科,在我国是包括在金石学范围之内的。金石学创始于北宋,而钱币学的产生,比金石学早得多,已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一枚古代钱币,或多或少总会反映出其时的货币政策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史影,而钱币本身的艺术造型和铭文,对研究当时的工艺水平、文字、民俗以至验证历代年号等方面,有时还会提供在史书上找不到的可贵资料,起到补史证史的作用。正是由于它本身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宝藏物,形成被广泛引起研究兴味的钱币学科。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5-7-3 00:09
  著录和研究钱币实物的专著,至迟在南朝萧梁时代(502—557年)就有了,因为这一时代的顾《钱谱》一书里就已经引用过一部有姓佚名的《刘氏钱谱》。《隋书·经籍志》著录刘潜(484—550年)《泉图记》三卷,此书隋时已佚,与顾引用的《刘氏钱谱》书名既不合,又是一亡一传,当不是一部书。《崇文总目》著录萧梁时人顾协(470—542年)有《钱谱》一卷,仅此一见存目,如确有其书,也早已亡佚。为后世传相引述的萧梁时代的钱币学著作,只有顾烜《钱谱》一卷。顾谱为《隋书·经籍志》收录,注明撰者是顾烜,其次列有佚名的《钱图》一卷。这两部书在著录程序上,显然不是一个人之作,《唐书·艺文志》只著录顾氏有《钱谱》一卷,可见《钱图》一书别有撰者。见于著录的隋以前的这五种古谱久已失传,但可略见南朝时著录钱币之风甚盛。相沿以承,代有著者,唐封演《续钱谱》,即续顾烜《钱谱》之作。唐代的钱币学著述,见于史志收录和诸家称引的还有:《钱本草》一卷,张说(667—730年)撰;《薛氏家藏钱谱》三卷,薛元超撰;《姚元泽钱谱》;《钱谱》一卷,张台撰,连同封谱在内,这五种钱币谱录也久已失传,其内容多不可考。惟赖洪遵《泉志》一书,保留下封演《续钱谱》内容四则;洪氏引用张台《钱谱》二十八则,内含上自先秦布币,下至五代十国时期楚马殷的天策府宝,由知张台当是五代十国或宋初时人。此外,在《泉志》中还引录敦素的钱说十则,又数次引据佚名的“徐氏”之说,这两家论列的都是唐以前的钱币,他们可能也是唐代人。宋代的钱币学著作,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十余种之多,其中著称者有:陶岳的《货泉录》;金光袭的《钱宝录》;李孝美的《历代钱谱》和董逌的《钱谱》十卷,此四种均已失传。此外,还有一部成书于北宋后期、著者佚名的《货泉沿革》一书。此书向无单行本,以见于收入元至顺刊本《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原本在台湾)为最早;其后别有后至元刊本《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北京大学藏本);明永乐刊本《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和明成化刊本《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目类要事林广记》,以类书传本无多,不为学者所重,知有《货泉沿革》一书者甚少。直至近年始有姚朔民先生整理本问世,收入《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一辑。而八百多年来影响为大而又传世不绝的,是成书于南宋初年的洪遵《泉志》一书。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5-7-3 00:10
  从以上略举古代钱币文献存佚情况,不难看出我国不仅钱币学源远流长,而且钱币学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但这些古代钱币学专著多已亡失,幸赖洪遵《泉志》保留下不少上自南朝,下到北宋人钱学论说和见闻纪录,借此可见我国古代钱币著录有着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善于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继承钱币学遗产很有必要。洪遵就是一位善于继承前人遗产的钱币学家,《泉志》是一部考疑徵信、学术价值很大的书。惟其成书已八百多年,历代抄写和传刻难免失误,以致有以讹传讹之处,读之者不免产生瑕瑜互见之憾,誉之者恒见不鲜,诋之者也有其人,须要扒疏整理,恢复其本来面目。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5-7-3 00:11
  洪遵(1120—1174年),字景岩,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他是宋代名臣洪皓之子,与兄洪适、弟洪迈,皆以文章名世,有“三洪”之誉。洪遵年二十三中词科,赐进士,特擢为秘书省正字。历官有建树,累进资政殿学士。著有《订正史记真本凡例》、《翰苑群书》、《谱双》等,而以《泉志》一书最著称。卒谥文安,《宋史》有传,附洪皓传中。

  《泉志》十五卷,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是年洪遵三十岁。此书见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收录,但宋、元两代无刻本,据明万历刊本《泉志》所载洪遵序文和正文中,遇“国朝”二字升格,可知此刻本原是据宋抄本或传抄宋本所从出。万历刊本《泉志》有几处文字作墨钉(《津逮秘书》本同,清光绪元年隶释斋本则改作空方),以示有缺文,还有三则文字结尾处有脱句,显然是依古抄缺文本所出。再就《泉志》传抄本而言,以《永乐大典》本为最古①,其次是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著录的明嘉靖元年(1522年)秋茶梦庵抄本,两个原本恐久已无存。现在传世的最古版本,是万历年间徐象梅(仲和)摹图,由胡震亨、毛晋所刻《秘册汇函》丛书本《泉志》十五卷。其后三百余年中,《津逮丛书》本,诸如《昭代丛书》本隶释斋李和清末民初间影印本、重刊都是出自这个祖本。此外,清初陶编刻《说郛》、李世熊编辑《钱神志》二书中,都收录有《泉志》目录,不知出自何种底本。

  《泉志》一书收录钱币三百四十八品,除洪氏本人所得百余品实物外,其余则是从他人钱谱和史书中抄录而来。洪遵将这些钱分为正用品、伪品、不知年代品、天品、刀布品、外国品、奇品、神品、压胜品等九类。在钱币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初期,古人对形制繁杂奇妙的铸币,所作的上述类型分类,仍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即就上述九种类型而言,其内容不外乎是:一是正用品,包括所谓的“伪品”,即史书上所说的“僭伪品”,盖批发曾经流通过的铸币;二为待考的铸币;三是以形制区分的刀布币;四为外国品;五是以艺术造型等次分甲乙的天品、奇品、神品;六为压胜品。如果把九种类型加以调整顺序,严格区分,不外乎是曾经流通过的正用品、非正用品和外国品三类。这一古典分类法不无可取,元、明、清和民国初年编撰的谱录,基本上是承袭了这一分类法,在洪志基础上发展起来,略作损益而成就的。

  洪志一书资料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古史、稗官杂记和古代钱币谱录而来;再者是洪氏本人见闻所及,以前者占的分量为大。《泉志引据的前人著作多达九十余种,其中原书不少已经失传。即就古代钱币专著而言,借助洪氏之书,保留下古佚《刘氏钱谱》内容二则,顾烜《钱谱》三十四则,封演《续钱谱》四则,张台《钱谱》二十八则,陶岳《货泉录》三则,全光袭《钱宝录》四则,李孝美《历代钱谱》五十余则,董逌《钱谱》十三则,引用著者无可考的《旧谱》六十则。这些洪氏之前的古谱著者,由于历史条件和资料所限,考证并非皆精当,引述也是各就见闻而已。古人的这些论说,无论详略得失,都是各具苦心,不少论述是经过旁考博稽而成。我们正是借助这些史料,方可略知古佚谱录内容梗概。洪遵辑录古钱币文献之功不可没,古史料丰富正是《泉志》一书的最大特点。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5-7-3 00:12
  再就《泉志》一书体制而言,这部书编撰精当,著录程序明确,引述前人文字先正史,次笔记杂说,再次为钱币谱录,洪氏本人论说则以“余按”别之,为纪录体制之作。其优胜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例严谨,考订审慎
  通篇文字精练,言必有本,凡引据文字详著作者书名,洪遵本人论说,每多深思熟虑精到语。如述南朝刘宋的“景和”小钱,先引顾烜《钱谱》之说,谓“废帝景和元年铸,重二铢,文曰景和”。洪氏加按语说:“此书李孝美不入谱。烜,梁人,距宋不远,其说当审矣。”传世确有景和小钱,绝稀。近年新发现的景和钱与史书记载相合,钱文俱作右起横读,与《泉志》所载景和钱文作直读为异。或如“汉兴”、“孝建”小钱故事,既有横读也有直读例,特尚未发现直读者亦未可知。洪遵未见景和钱实物,不轻加是否,只援据文献作推论之说,确是相当审慎的。又如,汉武帝铸三铢钱,史有明文称“重如其文”。但以铸行时间短,传世较少,封演、李孝美和洪遵均未见过实物。封氏把四铢半两钱面穿下有三竖文的当作三铢钱,这是误解。洪氏则称:“余案:此钱史氏以为销半两,更铸三铢钱,重如其文,则三铢之文明矣。李孝美又画半两钱于其下,盖蔽封氏之说也。”尽管洪氏也未见过三铢钱实物,也别无创见,而能精读中文,持说则审慎,洪氏对旧说有分析的接受,不作一味信从,这是难得的。《泉志》卷十三龟背钱,插图作六角龟背甲形,其下是太平百钱图样。洪遵加按语称:“此钱今世尚有之,面文曰太平百钱,篆书,钱字湮晦叵见;背文夷漫,为龟背形,与顾氏所画背文相类。旧谱谓之龟背文钱,画其背为龟甲非也。”他虽然也在书中沿用六角龟背甲图,在这里却是作为否定的图例,既保存了旧说,亦阐明了己见。

  2.著录翔实
  见于谱录的五铢钱中,有一种在钱正面穿上刻划一“平”字,论者以为是“平当五铢”,可能也是根据《泉志》著录的“平当五铢”钱。而洪遵原文是:“径九分,重三铢。肉郭夷坦,当字湮漫,或云汉代所铸。”这是纪实之言。所谓当字湮漫,其实是原无当字,乃为范铸流铜所致,并非“当”字。至于所附钱图,五铢作小篆,“平当”二字作楷书,不伦不类,足以说明楷书“平当”二字是后人随意补加上的。如果这一钱图为《泉志》所原有,也是洪遵照旧谱移植过来。可贵的是洪氏的记述是根据实物,又并存旧说,不作依附之论。同样的例子,如卷七所载越南古代的天福镇宝、太平兴宝、天感元宝等,统列属“不知年代品”中详著其形制特征,留待后人考实。其中的天感元宝传世绝少,是越南李太宗天感圣武年间(其元年,即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奉乾王李日中铸。形制有异于中国钱,其特点是红铜美制,钱身厚,穿孔小,文字深刻美妙而钱身视中国钱则小一轮。越南古代的铜钱,不论大小轻重,与中国铜钱毕竟或多或少是有区别的。但有不少越南仿铸中国年号钱,有的很难分辨,生活在南宋初年的洪遵,对越南稀见币“天感元宝”,提出“疑外国所铸”,确是法眼明断之资,令人敬服。在卷十四中引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述“应元宝运”钱,沈氏并未见到实物,但确有其钱,应旋读为应运元宝。有闻必录,拾遗补缺,是史家应尽之责,洪遵就是这样做的。它如记永安五铢,说别有背穿上土字和背四出文者,以及说南汉铅乾亨重宝钱等,俱与传世实物相合,可见是目验之谈。此外,洪氏《泉志》著录辽钱天赞通宝、应历重宝(应作通宝)、重熙通宝、清宁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应元宝和西夏文钱等,与传世实物无不合符,可见洪氏提供的实物资料也是可靠的。

  3.重视考究域外钱币
  南宋初年成书的《泉志》,所著录的外国钱币,包括辽、西夏等兄弟民族的铸币,有八二余种之多,占全书钱图四分一左右。日本的和日开珍、神功开宝(《泉志》作神功开珍,误)、万年通宝、隆平永宝、乾元大宝(即《泉志》卷十一所载之“乾文钱”)、延喜通宝;朝鲜的海东通宝、三韩通宝、东国重宝;越南的太平兴宝、天空福镇宝、天感元宝等外国钱币,都是洪氏首次著录的。又有不少外国钱为洪氏所未见,不仅摹刻的钱图多无所本,文字记载也失之简略。《泉志》记录外国钱币翔实之处亦复不少,如卷十二记迦毕试国(今阿富汗之卡菲里斯坦地方)钱币又卷十记大食国(阿拉伯)的钱币等。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5-7-3 00:12
  阅读今本《泉志》最大的障碍,是关于包括东南亚等国的域外铸币。有些外币铸以本国文字,洪遵当时未必能考辩;有些国名是采用当时的译音,如今很难索解,这类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其次是《泉志》一书,为一些论者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刻本所附插图引起的,而且往往归咎于明徐象梅摹钱图凭臆杜撰,这是不尽公允的。通观全书,可知古本是有图的,今本钱图失真和图象画错之处,可能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如此,自然,也不能排除徐氏会有改动之处。而且,万历本中的钱图,绝大多数是照实物画出来,有一些压胜钱图拒绝甚为精细,先秦古币有些描写变形,也还有影子在,对熟悉古币的人来说,仍可辨认出原币形状的本来面目。不可能是臆造出来,其所以变殂,就是几经传摹失真所致。徐氏所画钱图应是有所本的。徐象梅不应,也没有迹象可以说明有擅改原书钱图之处。问题是他没有尽到校勘之责。不管怎么说,徐绘本《泉志》是现存钱币学著述中最早的插图本,也是《泉志》一书的第一次刻本,洪志能得传于今是有赖于徐象梅绘图和胡震亨、毛晋斥资传刻之功,说他们是洪氏功臣并不为过。

  《泉志》一书的症结,主要是钱图问题。此书摘录有关先秦、两汉和外国钱币文字,一些钱恐洪氏未必见过,也未必信有其钱,原是记录旧闻性质。如果洪氏原书辑录史文诸条之下,确是各系以毫无特征的方孔圆圈(以示原钱形制),很可能是从他种钱谱照样描画过来,或者是留作待向备访的标志。后世把这些方孔圆圈一律看作钱,又据以对《泉志》加以指责,那是未深入理解原书的缘故。但无论如何,这些无所本的钱形圆圈,容易被初学者误认为铸币,有画蛇添足之憾,诚为洪志一书之疵累。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5-7-3 00:13
以上是举其大要者。这部书的缺点,也还是有的。除了钱图问题外,分类有些杂出互见,考证也有空疏处,承袭了前人的某些错误。清末金嘉做考订,有所订正,成《洪氏泉志较误》四卷;近人丁福保先生有删节本《泉志菁华录》,对进一步研究《泉志》是有帮助的。总的来说,《泉志》一书是大醇小疵,瑕不掩瑜,不会因为有一些不足之处,就影响这部书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作为八百年前成书,保存了大量古钱币资料,采摭丰富,体例严谨,堪称是我国古代钱币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注释:
  ① 清翁树培有校《永乐大典》本“泉志”,今藏北京图书馆。由知大典本《泉志》,乾嘉间犹存。

作者: 8888    时间: 2015-7-3 06:52
学习




欢迎光临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http://bbs.56785678.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