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标题: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昆冈等修 [打印本页]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14:08
标题: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昆冈等修
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775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昆冈等修 原书有些字迹不清、有些页残

下载三十六下载七十一下载
下载三十七下载七十二下载
下载三十八下载七十三下载
下载三十九下载七十四下载
下载四十下载七十五下载
下载四十一下载七十六下载
下载四十二下载七十七下载
下载四十三下载七十八下载
下载四十四下载七十九下载
下载四十五下载八十下载
十一下载四十六下载八十一下载
十二下载四十七下载八十二下载
十三下载四十八下载八十三下载
十四下载四十九下载八十四下载
十五下载五十下载八十五下载
十六下载五十一下载八十六下载
十七下载五十二下载八十七下载
十八下载五十三下载八十八下载
十九下载五十四下载八十九下载
二十下载五十五下载九十下载
二十一下载五十六下载九十一下载
二十二下载五十七下载九十二下载
二十三下载五十八下载九十三下载
二十四下载五十九下载九十四下载
二十五下载六十下载九十五下载
二十六下载六十一下载九十六下载
二十七下载六十二下载九十七下载
二十八下载六十三下载九十八下载
二十九下载六十四下载九十九下载
三十下载六十五下载一百下载
三十一下载六十六下载一百一下载
三十二下载六十七下载一百二下载
三十三下载六十八下载一百三下载
三十四下载六十九下载一百四下载
三十五下载七十下载一百五下载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14:12
文章来源: http://www.qinghistory.cn/zlzx/2010-03-22/31390.shtml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图片版)、(可检索版)光绪朝.pdf《钦定大清会典》介绍
  
  清代也仿效明朝的作用,进行会典的编纂和修订工作,制定清会典,包括《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和《光绪会典》,统称为大清会典。
  清会典是清代制定的行政法典,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会典。康熙二十三年(1684)为使国家机关和官吏的活动有典有则,知所遵从,下诏仿《明会典》纂修清会典,历时6年,完成《康熙会典》 162卷,所载由清开国至康熙二十五年。雍正二年1724 命内阁就康熙二十六年以后各部院的礼仪条例,“更加裁定”,于雍正十年编成《雍正会典》250卷,所载止于雍正五年。这两部会典均按《明会典》体裁,以官统事,以事隶官,并将则例附于各条之末。
  乾隆十二年1747,鉴于“例可通,典不可变”,唯恐典、例并载,使后人“妄相牵引,无所适从”,因此在修改时下诏,令将附于各条的则例分出,另立一篇,以典为纲,以则例为目,使典、例既不相混,又互相补充。由于典、例分立,因此乾隆二十九年编成《乾隆会典》 100卷与《乾隆会典则例》180卷,所载止于乾隆二十三年。
  《乾隆会典》所开创的典、例分编,为嘉庆、光绪两朝所沿袭。嘉庆十七年1812纂成《嘉庆会典》80卷,同时仿照唐宋会要,按年编载实例,一事一例,编定《嘉庆会典事例》920卷,所载由乾隆二十四年至嘉庆十七年。
  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嘉庆会典》为基础纂成《光绪会典》100卷与《光绪会典事例》1220卷,所载由嘉庆十八年至光绪十三年。
  清代五朝会典典章一般以官职为纲目写成,首尾相衔,比较完整。清会典基本上按宗人府、内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内务府以及其他寺、院、府、监等机构分目。乾隆、嘉庆两朝增设乐部、中书科,并将图示列入会典。至光绪朝又在会典中增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会典详细记述了清代从开国至光绪朝各级官职的职掌、事例和活动原则。内容比《唐六典》、《明会典》丰富。乾隆朝大清会典御制序文说:“凡职方官制,郡县营戍,屯堡觐飨,贡赋钱币诸大政,于六曹庶司之掌,无所不录。” 因此,清会典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立法的总汇,也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由于清会典所记载的是“宏纲巨目”,“礼乐刑政大端”和所谓“经久常行之制”,因而有人称之为“清帝国之宪法”。
  注:关于《清会典》,学界历来颇有争议:是典制史书,是法规汇编,是官制法,是行政法,是综合性法典,是清帝国的宪法,等等,诸种说法莫衷一是。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图片版)【清•昆冈.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本】
【书名】钦定大清会典事例1200卷
【主修】昆冈、李鸿章等
【版本】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
【格式】djvu
【大小】4.45GB
【清晰度】高清晰
DJVU格式文本软件:
DJVUCNTL_601_CNS.rar
1-51卷.part1.rar      1-51卷.part2.rar
1-51卷.part3.rar     1-51卷.part4.rar
52-101卷.rar
102-151卷.rar
152-201卷.rar
202-249卷.rar
250-301卷.rar
302-351卷.rar
352-399卷.rar
400-501卷.rar


502-599卷.rar

600-700卷.rar
701-799卷.rar
800-899卷.rar
900-1001卷.rar
1101-1200卷.rar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可检索版)
清会典(光绪朝)电子版可检索.pdf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14:39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4:09 编辑

【图文】《钦定大清会典图》中冠服篇相关资料冠服篇中首先介绍的是礼服:

礼服一有:
皇帝冬朝冠图、皇帝夏朝冠图、皇帝端罩图、皇帝衮服图、皇帝东朝服图(一、二)、皇帝夏朝服图、皇帝朝珠图(附吉服朝珠)、皇帝朝带图(一、二)

皇帝冠帽
(1)皇帝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制作,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





皇帝冬朝冠图:


==========================================
可以对比一下郎世宁所画的乾隆皇帝朝服图:

========================================
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皇帝御冬朝冠,薰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各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
==============================================
《钦定大清会典图》亦记载:皇帝冬朝冠,有薰貂,有黑狐,惟其时,瞻上仰,上缀朱纬,长出瞻。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梁二,在顶左右瞻下两旁垂带,交项下。


清 皇帝冬朝冠、冠盒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皇帝冬朝冠

水獭皮制成,上缀红绒,顶饰金龙、东珠(最上端顶珠缺失)。


藤编冠帽盒

圆锥阶梯形,盖钮平齐呈柱状。此盒先用竹篾构结骨架,然后再用细藤皮攀援编织,并按照藤丝编织纹理,用黄、红、蓝等色油漆,依次描绘山字、蝙蝠和花卉等极具装饰效果的变形纹样。盒内底部中心为承以冠帽作柱状凸起,并叠套壁状铁皮圈和明黄色丝绸丝绵衬垫。内壁描绘纹样与外同。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玉草产于东北,满族叫德勒苏草,进关以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或藤丝、竹丝做成,外裱以罗,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石青色织金边饰;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金龙状饰物),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皇帝夏朝冠图:



==========================================
对比实物图:


========================================================
三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皇帝御夏朝冠,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朝冠。
=======================================================
《钦定大清会典图》亦记载:皇帝夏朝冠,织玉草或藤竹丝为质,表以罗。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檐敝,上缀朱纬,内加圈,带属于圈。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余制如冬朝冠。




  清高宗夏朝冠冠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皇室顶戴折叠

成年皇室顶戴

清朝成年皇室帽顶镶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东珠),以金为底,但珍珠数量有严格区别,即官衔愈高,珍珠数量愈多,但最多不超过12颗(皇帝例外)。即皇帝、皇太子、执政亲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皇子及皇孙等一律不许戴翎羽,因为是官员之物所以皇室不可使用,镇国公辅国公可以戴翎羽。具体规定:


折叠未成年皇室顶戴

清朝未成年皇室帽顶镶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东珠),以银为底,但珍珠数量有严格区别,即官衔愈高,珍珠数量愈多,但最多不超过9颗及不戴翎羽(皇帝例外),具体规定:


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乾隆皇帝两幅配戴皇冠的像



这是乾隆皇帝年老的一幅



下面这是两幅乾隆皇帝半身像配戴的皇冠






高宗夏朝冠,全高约14公分 外径约28公分。

圆冠式。冠内用红纱衬里,外罩白布,并以黑地织金绲边包缘。冠外缀朱纬;平顶,顶覆织金锦。冠下绿色系带上附黄签,一面墨笔楷书:「泰字一号 高宗纯皇帝御用清凉绒缨朝冠一顶」,另一面墨笔楷书:「乾隆四十三年 上留」。



乾隆皇帝皇冠皇冠顶上的金冠顶

皇帝朝冠顶,高12.4公分

通体以金工中的镂空累丝技法制成,顶衔一颗大珍珠,下方分成三层,层与层之间贯一颗东珠为间隔,每层承以四只金龙,半球形底座层之金龙首朝下,上方两层之金龙张口朝上,各龙之间饰以东珠一颗。此饰于皇帝朝冠之上,实物与清代典制相符。民国初期原收贮于养心殿内的保险箱中。


一件是故宫南迁到 台北的,另一件相同的信息不详。
乾隆皇帝皇冠皇冠顶上的金冠顶1

皇冠皇冠顶上的金冠顶(这件使用皇帝不详)



乾隆皇冠皇冠正中央的金佛


皇帝夏朝冠金佛,全高8.4公分 纵长3.3公分 横长6.0公分。

通体金质镂空累丝制成,底座呈两层椭圆形,每层饰行龙二,龙首两两相对于背面,正中坐一佛,火焰式背光上饰二行龙。绕著坐佛嵌饰十五颗东珠。根据清朝的典制,皇帝夏朝冠的正面帽沿中央缀饰「金佛」,嵌饰十五颗东珠,实物与之相符。民国初期原收贮于养心殿内的保险箱中。






皇帝夏朝冠金佛,全高8.4公分 纵长3.3公分 横长6.0公分


背面冠中央的舍林

皇帝夏朝冠舍林,全高4.5公分 纵长3.0公分 横长5.0公分。

细长椭圆形底座,座上饰金累丝行龙二,第二层饰金累丝花叶纹,最上层饰回首大行龙一,并嵌饰七颗东珠。清代皇帝夏朝冠的背面帽沿中央缀饰「舍林」,嵌饰东珠七颗。民国初期这件帽饰原收贮于养心殿内的保险箱中,在帐册中原名「刀把头」,后依据《皇朝礼器图式》更名。经查阅满文辞典,知「舍林」是满文的汉字音译,原意是为了保护前额而在盔帽等上横钉的铁件饰,也指保护马匹等前额用的护额。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高宗 夏朝冠~

圓冠式。冠內用紅紗襯裡,外罩白布,並以黑地織金緄邊包緣。冠外綴朱緯;平頂,頂覆織金錦。冠下綠色繫帶上附黃籤,一面墨筆楷書:「泰字壹號 高宗純皇帝御用清涼絨纓朝冠一頂」,另一面墨筆楷書:「乾隆四十三年 上留」。乾隆四十三年即西元1778年。清代的冠服制度浩繁,僅在皇帝的袍服方面就分袞服、朝服、常服、吉服、行袍等等。隨著季節的變化,這些袍服遂有冬夏之別。在不同的場合需穿著不同的袍服,例如皇帝領首祭圓丘、祈穀、祈雨時,需穿著石青色的袞服。朝服基本上為明黃色,但是祀天時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夕月用月白色。隨著時令與場合的不同,皇帝搭配袍服所戴的冠帽也不同,有朝冠、吉服冠、行服冠與雨冠之分,亦有冬夏之別;其中,冬朝冠或用薰貂皮毛,或用黑狐皮毛製成,夏朝冠或織玉草,或以藤絲、竹絲製成。因此,這件冠帽應是一頂清帝的夏朝冠,依據冠下繫帶所縛黃籤上的文字,曾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御用之冠,民國初期收貯於紫禁城內的永壽宮,這個宮殿乃作為皇帝寢宮—養心殿的庫房。這件曾屬於清高宗的夏朝冠原僅餘帽體本身,所應配飾的朝冠頂、金佛與舍林皆已不存,今乃另選用同類帽飾縫綴。



6清 高宗 夏朝冠.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15:18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8 16:59 编辑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满花金座有的是镶嵌宝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织,红纱绸裱里,石青织金缎或织金绸、纱缘边。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


《周礼》五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褒冕;享先公、享射,则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祀社稷五祀,则希冕;祭小祀,则玄冕。清沿古制,乾隆朝增改服制规定, 皇帝吉服冠, 冬用海龙、薰貂、紫貂,均按时令更替;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夏织玉草或滕竹丝制,红纱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绒;顶如冬吉服冠。





清代皇帝貂皮冬吉服冠
皇帝吉服冠,是皇帝穿吉服(龙袍)时所戴,东珠顶。此冬吉服冠用貂皮制作,上有清宫旧藏时的黄签,为珠顶的重量说明。

清代皇帝冬吉服冠
皇帝薰貂皮冬吉服冠
Qing emperor’s winter sable crown for auspicious occasion

清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直径 3lcm 高 18cm 沿宽 9cm 文物号 故59707

皇帝吉服冠。帽檐上仰,紫貂为之。石青素缎面,上缀朱纬。冠顶镶金鏨花点翠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红色棉布里,垂蓝布窄帽带。冠有黄纸签,上书“大正珠顶一座,珠重二钱八分,金托重五钱二分,金珠重八钱”。 (房宏俊)









皇帝冬吉服冠





拍品信息

估价


100,000150,000

成交价


299,000





拍品描述


皇帝吉服包括吉服冠、八团有水龙褂、八团无水龙褂,正行龙式龙袍、八团有水龙袍和八团无水龙袍。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还用于皇后先蚕坛躬桑、献茧仪式。时节不同,皇帝所着衣冠亦有不同,在《清会典》中有着严格的规定。据《皇朝礼器图式·卷四》记载:“本朝定制,皇帝冬吉服冠,御用之期,与朝冠同海龙为之。立冬后,易薫貂或紫貂各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此件冬吉服冠帽以石青色素缎为面,大红色皱绸里,外镶熏貂皮边,其造型简练自然,颜色搭配沉稳和谐,制作工艺精致细腻。上缀朱纬,针脚缜密。冠顶镶金錾花点翠金座,镶嵌蓝、红宝石,金座錾几何形纹饰,上衔大珍珠颗粒圆整、光泽透明、有宝光、质地坚硬,为百里挑一之佳品。吉服冠除皇帝的为两梁之外, 其余王公百官有梁者,皆为一梁。此吉服冠为皇帝御用两梁,且熏貂皮檐,应为立冬后,十一月初一日前和下年元月十五日上元节以后的冬天里,皇帝所使用的吉服冠。















作者: 童心驰骋    时间: 2016-2-8 15:41
猴年吉祥!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15:57
童心驰骋 发表于 2016-2-8 15:41
猴年吉祥!

祝猴年春节幸福美满!大吉大利!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16:28

范主说:电视剧都是欺负我们不懂历史!

(文|Hasuran Li,授权商务范发布)

问:为什么各个影视剧中的清朝官员帽子都不同?哪种是不符合历史的?

这是个挺繁琐的问题,所以拖了这么久才来写答案。简单回答:哪个都不符合历史,保守估计,近二十年的古代电视剧中的服饰、头饰、冠帽都没几个符合历史的。

清宫戏关于冠帽的槽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帽子跟服装对不上(比如穿朝服却配了吉服冠)

2.场合用不对

3.滥用瓜皮帽

4.用清末style混搭所有时间段(就好比把21世纪流行的服饰穿在30年代人身上)

这还不包括女装,要是算上女装的头饰、冠帽,那简直就没法说。

就按题主的问题,说一说清代男子冠帽。清代的冠帽,按照季节划分,有暖帽(mahala)和凉帽(boro)。

两大类;按照功用划分,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几大类;按照时代划分,清代早期、中期、晚期,带帽习惯和样式都有些差别。

首先说一下凉帽和暖帽这两大形态。所有类型和功用的帽子,都有凉帽和暖帽两种形态。顾名思义,凉帽就是天儿热的时候戴的;暖帽就是天儿冷的时候戴的。一个大致的、样式的对比(请忽略材质)——

清凉帽(缺帽顶,吉服冠或常服、行服冠):

清乾隆皇帝紫貂冬常服冠:

一般来讲,清代宫中在不同时节是要统一换衣服的,我隐约记得会下旨(找了半天没找到来源,先把这个说法放在这)。在冠帽这方面,一般农历三月末、四月初会从暖帽换为凉帽,大概八月末、九月初就从凉帽换为暖帽(当然八、九月的时候还不至于用皮草)。

如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档,农历三月二十九日:

从三家店回程,驾幸圆明园。是日,换凉冠,戴天鹅绒竹衬冠,穿酱色宁紬绵巡幸袍,倭缎领绵袖红青缎面中毛羊皮巡幸褂,黄线巡幸软带,栓纳纱珊瑚云大荷包,左边大荷包内装黄宝石古钱盒,白布绵袜,薄绵套裤,青缎绿牙缝凉里尖靴。进早膳毕,繋灰色褡裢袷都什希,装绣黄缎火镰袱,乘八人暖轿至太平庄,中伙,少坐。仍乘八人暖轿进畅春园大东门,至寿萱春永请皇太后安毕,乘四人暖轿出后铁门,进出入贤良门,至勤政殿办事毕。仍乘轿至九洲清晏,更换得勒苏草折紑缨冠,蓝宁紬长襟绵袍,倭缎领绵袖,青羽缎面中毛羊皮长褂,有栓扮黄线[石羅]子寻常鞓带,青缎凉里皂靴,少坐。乘船至同乐园、进晚膳后,至秀清村少坐,回至九洲清晏。至晚沐浴未换袍褂。

所谓「缨冠」,即是凉冠、凉帽。

咸丰四年八月十九日:

上戴天鵝絨沙台冠,穿蓝氊裌袍,石青缎棉褂,戴菩提朝珠。束金带头线钮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大西天、阐福寺、极乐世界、万佛楼,拈香毕,至玉兰堂。朝珠下来,辦事进早膳,见大人毕,还养心殿。

所谓「X台冠」,指的即是暖帽——当然这时候还没带皮毛。

根据天气冷暖,每年具体凉帽暖帽转换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世宗宪皇帝忌辰),光绪仍然「戴白罗面生丝缨冠」;(中间缺)八月二十九日戴「天鹅绒缎台冠」。可见是在23-29日之间才换了帽子样式。再如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光绪祭天于圜丘坛,「上戴清凉绒缨朝冠」——依然是凉冠——与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就换凉帽不同。

这些时令上的小问题,很多电视剧都是不注意的。比如《鹿鼎记》抓鳌拜之前,韦小宝、鳌拜、康熙夜半私会(大误)的场景中,他们是这样穿的:

——先把皇帝忽略不计,鳌拜和韦小宝戴的都是暖帽样式。然而鳌拜被擒于五月份,这时候实际应该戴凉帽。

当然,这是个很小的毛病,一般来讲,只要别出现同一群人中,一部分穿的跟另一部分的时节不一样这种大篓子,倒也无所谓。

然而这幅场景中一个更糟糕的、几乎清宫剧永远摆脱不了的大毛病之一,出现在了鳌拜的身上——

1.

帽子跟服饰对不上,混搭风:鳌拜戴着吉服冠,却穿戴了披领(朝服才戴的),然后外褂里面却又穿了吉服袍。

不少朋友提出让我说一下朝服和吉服的区别,全面论述可以再写一个答案了,因此我就简单说一下。朝服(doroi etuku),是清代礼制最高的大礼服,实际应用中很少用到,一般出现在大型祭祀、大型朝会(如登极)的部分场合中:

吉服,顾名思义,就是重大节日时候穿的服装,又名「花衣」。皇帝吉服袍又称「龙袍」(清代龙袍,在术语中指的是吉服而不是朝服),一般在大型节日如元旦、万寿、冬至、除夕、先农坛耕耤礼、筵宴、大婚、中秋、七夕、端阳节等等等,这些节日、庆典的部分场合中穿。

雍正祭日用朝服袍(祭服袍)vs.乾隆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吉服袍):

——点击看大图。注意领子形状、有无披领、上下是否分裁、纹饰等差别。朝服袍如上文所说,根据功用不同还有其他颜色。皇帝吉服袍用色不拘,除了明黄,更多的是其他颜色的吉服袍(龙袍)。

请注意,这里我只列举了「袍」的区别,但是朝服和吉服,在应用中要成套穿着,还有其他的(如冠帽等)的区别,千万不可混搭。

说回《鹿鼎记》。按这个场景(披领)的意思,导演大概是认为见皇帝就得穿朝服(也是清宫戏常见槽点之一)~但是我们来看看鳌少保帽子特写:

——分明就是个吉服冠好伐!

不仅仅是鹿鼎记这种武侠电视剧,许多其他类型的清宫戏,大臣身上,我就从来没见过拍朝服场合能搭配对朝服冠……比如说,楼主提到的《宰相刘罗锅》,我随便找了一张图:

——皇帝一身朝服,旁边大臣确实吉服袍褂打扮,成何体统?(不过《宰相刘罗锅》倒是有一点好,似乎整个剧里没给吉服袍褂配披领,也算是比其他的剧强得多。)

回头再说说鳌少保。前文我说道他的混搭风,除了帽子戴不对,导演还给朝服场景配了个吉服袍——我在鳌少保健步如飞的身影中勉强抓到了这一幕:

——看到外褂下面露出那一节花花绿绿的条状纹饰了吗?

亲爱的朋友们,以后你在剧中只要看到这个东西和披领同时出现,就知道清宫戏导演的智商又暴露了:是的,这个东西叫做「水脚」,是吉服袍海水江崖下面特有的部位,只要看见它,就说明演员外褂里面穿的是吉服袍,而不是应有的朝服袍……可下拉,(后面有张图)

而且如此之长的水脚,一般是中晚期特征。

那么鳌少保的朝服应该怎么穿呢?我找到了一张鳌拜冬朝服像(未穿外褂):

——注意帽子和下摆,与清宫戏中的区别。

截掉脖子以下不能描写的部位,来给朝服冠一个特写:

——这一个典型的民公冬朝服冠,可以跟如下吉服冠做一个对比:

上图是福建总督方光禄,头戴冬吉服冠,身穿吉服袍褂,全图(注意对比吉服袍下摆的水脚与朝服下摆):

由此可见,朝服冠与吉服冠最大的区别在于帽顶的不同(还有其他小区别暂时略过)。朝服冠帽顶是长条状,帽顶底座也比较高;吉服冠帽顶则是球。

亲王朝冠冠顶vs.一品吉服冠冠顶(与亲王冠顶制同):

夏朝服冠与夏吉服冠也是一样的,顶子的大小、样式不同。

……

答主表示找不到带着夏吉服冠的画像,没办法,拿夏常服冠顶缸对比吧:

这样,我们就引出了常服冠与吉服冠的区别那就是——

皇帝的常服冠与吉服冠冠顶不同。

皇帝常服冠:红绒结顶,不加梁*

皇帝吉服冠:大珍珠,有梁

【*注:制度如是规定……但早期与乾隆定制以后或有不同……实物与制度存在不同TAT】

——注意限定词,·皇·帝·……其他人这两个冠帽都是没区别的(但是所有人的吉服袍褂和常服袍褂之间都是有区别的)!讲到这里我就要哭惹……求题主别让我挨个讲所有人的冠帽都是什么样子的……写不下……

康熙冬吉服冠vs.康熙冬常服冠(是的不要怀疑他们俩是一个人):

其他官员(包括亲王至镇国公等)的吉服冠与常服冠的冠顶,按照品级与身份,有材质上的区分;各色人等之朝服冠冠顶,也按照品级与身份,有材质上的区分。

——这里展开讲就太复杂了,恐怕写不下。

下面我们来看看常服冠和行服冠的区别。

对于除了皇帝以外的人,行服冠与常服冠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来讲,夏行服冠上面的朱氂比夏常服冠上面的朱纬要长(材质+长度);冬行服冠与冬常服冠则没有区别。

1903年,穿着行服袍褂、戴夏行冠的铁良(注意众人帽子上面朱氂的长度):

清末,拉弓射箭的老八旗,身穿常服袍褂,戴常服冠(注意朱纬的长度):

皇帝的冬行服冠,与冬常服冠是一样的;夏行服冠上缀朱氂(常服冠缀朱纬),并且其顶以及梁为黄色(感谢@新水令提醒,之前图片故宫标注错误,乃为常服冠。皇帝夏行冠图片暂缺。)

请注意,所有的冠帽都要跟配套的服饰搭配。混搭是绝对错误(而且在清宫剧中非常常见)的。

2.

下面我们说说清宫戏中有关冠帽的第二个错误——应用场合不对。

如果你有认真对比本回答和清宫剧,你会发现这个帖子中出现的很多真实场景都没有出现在清宫戏中……即便刨除清宫戏戏服本身就有硬伤的因素,导演安排每个场景中演员所穿的服饰,大多也是不对的。

比如前段时间广为吹嘘的某剧:

——且不说这个场景布置中的种种硬伤满满槽点(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御门听政

【注:即通常意义上的「上朝」】?为什么侍卫站在大臣中间怕他们打起来吗?侍卫为什么穿大阅甲?皇帝为什么辣么孤独跟小太监一起站在台子上?你要跟小太监说悄悄话嘛?)

关键是,御门听政穿常服袍褂,即如下这种:

请问导演布置的这一大群是什么鬼(让我们先把皇帝忽略)?

——一眼扫过去清宫戏能犯不能犯的错反正该剧都犯了……

在宫中的日常生活,其实皇帝和宫人也基本都是常服或者便装的,比如乾隆 哈萨克贡马图(局部):

再比如清末慈禧和李莲英(注意慈禧所穿服饰在清早期、中期都不存在,是在清晚期到清末逐渐发展出来的服饰):

——看见了吗?哪怕是浮夸的清末,平时玩乐的时候人家都是穿便装的好吗?那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这个小太监,对就是散发着绿色光环的你——

为什么要一直穿着花花绿绿的吉服呢?

——我们还看到了,这些大臣居然神奇的、在同一天里,忽然把凉帽换成了暖帽……

搞清楚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回答中,清代文武官员服饰的区别,我提到了清代朝服的应用场合,在这里再次总结一下:

其实朝服(朝冠)出现的场合是非常有限的。根据穿戴档,乾隆十七年,一共穿礼服(朝服、祭服)十六次(这算比较多的);乾隆二十一年,一共只有三次……三……次……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上朝」,也就是御门听政。前文说过了,是穿常服袍褂的——所以皇帝、官员只戴常服冠。请不要再给皇帝天天戴朝服冠了好吗?我倒是很期待哪个清宫剧可以拍一拍祭祀或者是亲耕、亲蚕的场景——这些场景涉及到不同的地点换不同的服饰(大多数场景涉及礼服、吉服),如果按照礼制拍,会非常的有意思,也会很好看。可惜,实在没办法对清宫戏抱有这等期待。

我们就再以这个吹牛不上税的神剧为例,说一说第三点吧——

3.

滥用瓜皮帽

瓜皮帽的来源,或许是明代的六合一统帽:

明 穿褡护的男子(局部)

在清早期直至清中期,都基本上看不见瓜皮帽的踪影,如《康熙南巡图》中的平民百姓:

徐扬《乾隆南巡图》局部(这个有场景的因素):

道光 《情殷鉴古图》,着便服,戴暖帽:

直到同治,才出现了戴着瓜皮帽的画像(身着便服)——

同治 游艺怡情(局部):

可见瓜皮帽的应用是很晚很晚的,并且瓜皮帽只能与便服相配。所以这种场景出现在雍正时代,真的是贻笑大方:

——事实上这么奇葩的帽子,哪怕出现在清末,也是非常诡异的。

——另外这皇帝穿的如同土财主一般一身黄是要闹哪样?--b

往上看看,哪个皇帝常服便服也一身黄了?怎么不给皇帝打个金床背身上呢?就别说是品味高杆的雍正了,就是乾隆也没有这么土鳖啊……

这类错误的冠帽,也是清宫戏中比比皆是的,如《鹿鼎记》经典的场景(不但用差了年代,而且作为便服标配,瓜皮帽还跟“吉服”配上了):

——看在演员好看的份上原谅你~(我是说演少年康熙的那位,不要误会)

由此可见,我们要注意,即便是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4.

那些时代的混搭……

在冠帽这一点上,还稍微好一点点。毕竟冠帽在不同时代的差别可以算作是细节问题了,不是非常明显的东西。简单说说,晚期的暖帽,折檐比较宽,如下图二品冬吉服冠:

晚期的凉帽看起来也比较挫(见上面照片)……

还有一些晚期才有的特征,比如鳌拜这张:

——注意后背上的披领是牛角型的,不够舒展,这是比较典型的晚期特征。早期的披领是扇形的,比较舒展挺括。

再如晚期的补子比较小,早期的补子比较大;晚期补子上的动物比较死板,早期比较活泼;晚期吉服袍上海水江崖比较丑,早期海水江崖活泼好看;晚期水脚较长机械,早期水脚较短也灵活;晚期的龙好似吸了大烟……

一言以蔽之,晚期丑。这些晚期的元素都被放到了康熙雍正朝……你可以自己脑补一下清宫戏符合历史的程度有多低。

以上说的都是男装。

女装(从服饰史角度而言)比上文惨百倍。

(本文经授权商务范发布|来源:知乎)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16:58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8 23:40 编辑

言归正传:

(4)皇帝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紫貂常服冠 高宗
皇帝常服冠,是清代皇帝穿着常服时所戴,常服是清代皇帝穿用最广泛的服饰,在召见等一般的场合皆是穿着常服。常服冠区别于其他冠帽最显著的特征是帽顶为“红绒结顶”,红绒结,虽然材质普通,远不及大臣的各色宝石、料器或金属顶名贵,但等级却是最高的。
此两顶冬常服冠为紫貂制成,上有清宫旧藏时的黄签,书“高宗”二字,可知为乾隆皇帝所用。









清代皇帝冬常服冠
皇帝常服冠,清代皇帝穿常服时所戴,红绒结顶,皇子吉服冠与之相同。








皇帝夏行服冠,清乾隆,直径30cm,高18cm。清宫旧藏。
    冠式如斗笠,以本色丝织席纹纱为面,冠缘沿石青色花卉纹织金缎边及石青色丝织人字绦,帽前缀大[url=]东珠[/url]一粒。上饰大红色丝线盘花冠顶,即所谓“红绒结顶”,四周垂洒红丝拈线。冠内衬大红色绉绸里,内钉同质软帽圈,垂蓝布抽拉系带。
    这件皇帝夏行服冠制作精细,于简练中见华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新水令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64572/answer/43772719
来源:知乎

“叫起”就是清代口语里所称的皇帝平日视事时召对臣工,虽然《清会典》中没有明确记载这类场合皇帝服饰(“折本降旨则有御门之仪,随时听政则御燕朝,召臣工入对日以为常······御门、燕朝各从所宜服”),但从每日记载皇帝着装的《穿戴档》看,如果不在应穿吉服的重要节庆吉日期间,也不是穿素服的国丧期、忌辰日或例穿行服的离京巡幸时期,皇帝日常政务场合都穿常服。

皇帝冬常服冠,暖冠,皮草质(春秋也有天鹅绒、青毡等质),用红结线顶。


皇帝夏常服冠,编织物,内外覆织物,用红结线顶,冠檐前部缀珍珠一枚。


皇帝常服袍,大襟右衽,四开衩,暗花纹或无纹。颜色较多随皇帝喜好选用(以蓝色、绛色、驼色、米色等最多见,一般不用明黄色)。


皇帝常服褂,圆领对襟,暗花纹或无纹,颜色固定为石青色,即一种极深的蓝(档案里也有写成红青色,较石青浅,但也可能已与石青相混)。



穿着时褂在袍外,袍腰间束带,脚穿靴(乾隆时档案里夏季也穿鞋),另外在冬季皇帝以端罩或貂皮/黑狐皮黄面褂等翻毛皮褂替代常服褂,这是清代典章里所没有记载的。

列举几则相关的清代宫廷档案说明。
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档》
六月初五日
戴双层清凉纟丕缨冠,穿驼绒色直地单纱袍,红青直径地单纱褂,金刚石马尾钮子带(拴刀子、火镰),青缎鞋袜,乘四人亮轿至金鱼池喂鱼毕,至怀清芬进早膳毕。至勤政殿办事、引见毕... ...

六月十六日
戴双层轻凉南纟丕缨冠,穿酱色直地纱袍,红青直地纱褂松石马尾钮子带(拴刀子、火镰),青缎鞋袜。乘八人亮轿出出入贤良门,进前园西北门,至集凤轩请皇太后安毕。乘四人亮轿至讨源书屋进早膳、办事、引见毕... ...


六月二十三日
戴双层轻凉南纟丕缨冠,穿兼丝葛袍,红青直径地单纱褂,松石马尾钮子带(拴刀子、火镰),青缎鞋袜。乘四人亮轿至怀清芬进早膳毕,至勤政殿办事、引见毕... ...


六月二十八日
是日理事。戴双层轻凉南纟丕缨冠,穿兼丝葛袍,红青直径地单纱褂,红宝石马尾钮子带(拴刀子、火镰),青缎鞋袜。乘四人亮轿至勤政殿理事毕。至怀清芬进早膳、办事、引见毕... ...


所引四条档案正好包含了清代皇帝日常视事的几种方式,“办事”就是批阅奏章、召对臣工,之后还有引见庶寮(清代有任职、升迁、调动、保荐、俸满等和地方官京察一等、大计卓异者的相关官员由主管衙门带领入宫引见,从乾隆起居注和穿戴档看引见是相当频繁的),二十八日“理事”对照当日《起居注》看指的是御勤政殿听政,所引档案中这四日皇帝居住于圆明园,“御乾清门听政”若逢皇帝住园内则为“御勤政殿听政”(御门/殿听政乾隆时期一般一个月举行一两次)。清宫《穿戴档》中凡是朝冠、珠顶冠(吉服冠)、朝袍、龙袍、衮服(金龙褂)均会注明名称以及颜色、质地和织绣方法,凡冠只写材质的均为常服冠,凡袍褂只写颜色、质地的均为常服袍褂,所引档案记载的这些日常政务场合皇帝穿着的正是常服。

咸丰三年《穿戴档》
三月二十五日(换戴凉冠)
上戴绒草面线缨冠(缀珠重一钱五分),穿蓝江绸棉袍、石青缎棉褂,束铜镶珠三块瓦线鞓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御门听政毕,还养心殿办事、进早膳毕,至乾清宫见大人毕,至西厂子看侍卫步箭毕,还养心殿。

咸丰四年《穿戴档》
三月十五日
上戴天鹅绒缎台[胎]冠,穿蓝缎棉袍、绣石青绸棉金龙褂,戴蜜蜡朝珠(内殿),束金镶红蓝宝石线钮带,穿青缎毡里皂靴。至天穹殿、钦安殿、斗坛拈香毕,至延晖阁办事、进早膳毕。还养心殿,朝珠、金龙褂下来,换石青江绸棉褂,见大人。

五月十四日
上戴万丝生丝缨冠(缀珠重一钱六分五厘),穿蓝芝地纱袍、石青直地纱褂,束金镶碧玡 王+么 马尾钮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钦安殿龙王前拈香毕,还养心殿。办事、进早膳、见大人毕,至建福宫等处拈香毕,还养心殿。

五月十五日
上戴万丝生丝缨冠(缀珠重一钱九分),穿驼色葛纱袍、石青芝地纱褂,束白玉钩马尾钮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钦安殿、斗坛、天穹殿拈香毕,还养心殿。办事、进早膳、见大人毕,换驼色葛纱衫。


这几则档案同样显示御门听政、召对、引见时皇帝也是普通的常服袍褂。

若逢国丧期,如大行皇帝、大行皇太后宾天穿满百日缟素后的二十七个月内,上述场合皇帝均穿素服,式样同常服,但袍和褂全为元青色,即黑色;平时逢已故帝后忌辰,只穿元青色外褂,袍用蓝色最多见。

穿皇帝常服的康熙帝。

召对、引见时官员如何穿着未在清代典章、官书里见到明确记载,目前仅见到御门听政的,清嘉庆钦定《皇朝词林典故》“御门侍班仪”下注“凡御门皆常服朝珠,若逢五逢十,仍用补褂,惟月之三十日,则移于次月初一日。”在某些私人笔记中记载过皇帝召对时的臣工穿戴,如震钧《天咫偶闻》:“召对、引见皆服天青褂、蓝色袍,杂色袍概不得服,羊皮亦不得服,恶其近丧服也。”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故事:引见官员,例由吏部带领,应着蓝袍天青褂,挂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十日,着补褂... ...至召见,大致服色略同,惟长袍不一例,蓝者、深驼色、浅酱色者皆可着,亦配忠孝带(俗称荷包手巾带)”说明召对时官员服饰可能是初一日以及逢五逢十日为常服袍补褂朝珠,其余日期为常服袍常服褂朝珠,但是常服袍的颜色是固定用蓝色还是可随意选用因不同记载间互相矛盾或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则,不能确定。官员常服袍褂形制、装饰特征同皇帝,补褂为饰有“补子”的石青色对襟褂。

总体来说,皇帝日常视事着装较同场合官员为轻,即不论日期均用常服褂或冬季翻毛皮褂,不用装饰四团龙纹补子的金龙褂(衮服),官员可能视日期在常服袍外或穿常服褂或穿补褂;召见引见时皇帝不挂朝珠(御门听政有挂朝珠例,也有不挂例),官员需挂朝珠。
清代官员补褂

“叫大起”也是口语称谓,可能是类似光绪庚子年决定宣战前的大型集议,我查了一下史料,有私人笔记记载当年是五月二十一日开始三天“叫大起”,据光绪二十六年《穿戴档》
五月二十一日
上戴白罗面生丝缨冠(缀珠重七分),穿酱色芝麻地纱袍、石青芝麻地纱金龙褂,戴伽楠香朝珠,束绿玉勾搭线鞓带(挂带挎),穿青缎凉里尖靴,辰初外请,至圣母皇太后前请安毕,更换寻常,见大人毕,还涵元殿。

后两日除袍色不同,与之一样。
从档案里看,当天光绪皇帝起床后给皇太后请安穿常服袍、金龙褂,之后就换成了常服褂(清宫口语里将常服袍褂称为寻常袍褂,因皇帝一开始就穿的是常服袍,这里所更换的”寻常“只能是指的常服褂),和皇帝日常视事的穿着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从清代皇帝穿戴习惯看也不会穿非常服袍褂的服饰。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8 17:14
学习,欣赏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18:06
8888 发表于 2016-2-8 17:14
学习,欣赏

谢谢!新春吉祥!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19:03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8 23:54 编辑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为之,满缀红缨、红绒结顶。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清朝皇帝的行服

狩猎曾是满族先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方式,为适应骑射的需要,满族创造性地缝制出方便、实用、自成一款的服装,后世称为行服。随着满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新环境的服装款式成为主流,行服退居为围猎、马上驰骋征战以及外出巡幸所用。清代行服包括行服袍、行服褂与行裳。因其重在实用,既没有繁缛的纹饰,颜色也非常朴素。在款式上,缺襟是其显著特点,以便跨腿骑马及开步射猎。在其满族“骑射尚武”的历史中,行服享有“得胜袍”、“得胜褂”的美誉,被载入清代史册。
乾隆皇帝射猎图






    皇帝行服冠,清初期,冠口直径30cm,加冠缘直径36cm,高20cm。
    冠用玉草编结而成,衬大红色四合如意云纹[url=]织金缎[/url]里,顶缀朱纬。冠沿垂蓝色云纹暗花纱风帘,仅露出面部。冠后缘下垂石青色绦红[url=]珊瑚[/url]背云两条,冠内垂石青色系带两根。风帘正前有青金石小扣二,左侧有青金石小扣一 ,两侧还有牙质小扣各二,这些扣可用于调节风帘的松紧。此冠形制较为特别,在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冠帽中仅此一件,也不见于《大清会典》记载。但根据冠上置有可遮挡风沙日晒的风帘、用玉草编成、冠沿镶石青色云纹织金缎片金边及衬大红色织金缎里等形制、用料和工艺特征推断,其年代属清代早期,应是皇帝春夏和秋季出行时戴用的一种行服冠。



清代皇帝夏行服冠
皇帝行冠,为清代皇帝穿着行服时所戴,清代皇帝在出行等场合穿行服。行冠也是红绒结顶,冬行冠用黑绒或青呢制作,夏行冠帽缨用朱牦,余同常服冠。

这是顶清代皇帝的夏行冠。
[夏行服冠与夏常服冠相近,好像差别在于帽纬的质地上。]




皇帝夏行冠冠(即凉帽样式) 红绒结顶。帽缨用朱牦,余同常服冠。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20:03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为高顶式,前有深檐。夏季为平顶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节表用明黄色毡、油绸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8 20:04
衣帽的学问:清宫剧里的服装,都有哪些地方搞错啦? | 博物馆




开宸 十五言

不知从何时开始,电视上的清宫戏越来越多,服装也越来越华丽,但是这些衣服真的有那么讲究吗?
今天,我们请到一个嗷的一声昏古气的满族老师,给大家普及下知识。

要说清朝这个穿衣,最讲究的大概就要数官员的穿法了。衣服体现了官员的等级,你要是把上司的衣服拿来套自己身上,这可是犯了大忌。还有其它一些地方,类似于夏天穿个棉袄,冬天穿个短裤,看着也是怪别扭。

咳咳,但是你们现在看到那些清宫剧,有不少都是在乱掰呐。特别是帽子一事儿……

清代政治体制规定,朝廷中有正式职位的官员要穿着补服,全套的补服由帽、外衣、朝珠、朝靴等组成,官员的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蟒袍本就不是常穿常见、接地气儿的物件儿,补服密密麻麻的线脚在荧屏上看不清也就算了,唯独明晃晃顶在头上的帽子比较显而易见,也就是常说的“顶戴花翎”,于是我们先说说这帽子的问题好了。

统而言之,时下清宫剧里常见的帽子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时间错误

时间错误又可以分为季节性错误和时代性错误两个类型。无论是什么时代,人对季节的更替和温度的变化都是有反应的,这属于最基本的生理反应。清代的帽子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凉帽(boro) 和暖帽(mahala) 两大类。

凉帽为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喇叭形,多用德勒苏草、藤、篾、竹等制成,外裹浅色绫罗,上缀红缨顶珠。

暖帽为圆形,有一圈向上翻折的檐边,黑色的帽子上同样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和顶珠,多用皮毛、呢、缎、布等材料制成,随温度变化更换取用,暖帽中较薄的暖帽也叫“台冠”,多在刚换帽、尚未很冷之时穿戴。


依次:暖帽 台冠 凉帽

每年换帽的时节虽没有固定日期,但却有大概的范围(北洋水师特例,全年均带暖帽),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季·换季》中记载:“每至三月,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大约在二十日前后者居多。”不过不管哪天下旨换帽,总归是皇上换了百官就要上行下效的,即便是哪位怕冷或怕热,也只能私下里多备点儿姜汤蒲扇,总不至于出现如下的情形就是了。



清代帽冠的时代性主要是说不同时期帽子的式样变化,以及某些特定时间出现的帽子款式。前者如果细究起来未免不近人情,但后者里最典型的就是瓜皮帽的泛滥。




这是影视剧里从顺治到乾隆的形象,从马甲到旗袍再到马褂都配着顶瓜皮帽,这种装束也俨然成为人们对清代男子服饰“标配”的认识,但如果不对这种装束加以时间上的限定,就谬出千里之外了,因为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瓜皮帽应该是在清代晚期同光年间才出现在人物绘画中的。

六帝便装图集

上面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应为还是皇子时候)、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的便服图,都是凉帽或暖帽配常服,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两张便服图才出现瓜皮帽的身影。除了皇帝,再来几张宗室和臣工的画像。




截取自《康熙南巡图》,请注意人物带的都是带红缨的帽子,虽然看不清是暖帽还是凉帽,但肯定不是小瓜皮

瓜皮帽据信源自于明代的六合一统帽,由六片布拼合缝制而成,清代的瓜皮帽有软胎和硬胎两种,软胎的可以折叠,方便携带。


依次:软胎瓜皮帽、硬胎瓜皮帽

二、场合错误

场合错误主要是指头上戴的和身上穿的不协调,就好比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戴了顶大檐儿草帽,或者一个穿着比基尼沙滩裤的人顶了一顶钢盔。

那么清代官场的帽子又有怎样的讲究呢?清代男士的帽子主要有礼帽和便帽之分,礼帽根据场合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四种,依其字面意思分别与朝服、吉服、常服和行服配合穿戴。皇帝因系九五之尊,为天下表率,所以相应的礼节更为繁琐驳杂,四种服饰和帽冠区分相对明晰,大臣则需与皇帝相适应,我们姑且依皇帝服制一一道来。

皇帝朝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其基本款式由披领(又称扇肩)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对应的朝冠也有夏款(凉帽)和冬款(暖帽)之分,我们先看下君臣朝服像:


康熙皇帝夏季朝服像、康熙年间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一品文官夏朝服像

咸丰皇帝冬朝服像、清代晚期抗英名将关天培一品武官冬朝服像

请注意他们衣服的特色—肩上的披领和下摆上的双龙(蟒),这是朝服区别于吉服的主要之处。至于我们今儿的主角—帽子,则有如下特点:皇帝冬朝冠的顶子有三层,镶嵌有15颗小东珠,顶部有大东珠一个。皇帝夏朝冠比起冬朝冠要多正面的金佛和后面的舍林。宗室及百官冬朝冠的顶子也都由三部分构成—基座、中和顶。亲王、皇子及以下的夏朝冠比冬朝冠多正面的舍林和后面的金花,百官则无此装饰。


皇帝朝服冠顶子特写,东珠间是做工精巧的金龙图案

一品夏朝冠+单眼花翎、六品冬朝冠

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一种礼服,常说的皇帝的“龙袍”便是吉服,吉服形制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这也成为吉服和朝服比较明显的区别所在。

官员的补服是套在吉服外面的外褂,一般不单独穿用,凡穿吉服袍时外面必穿补褂。惟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间,叫做“免褂期”,此时穿吉服袍可免套补褂。

大约是因为在三伏前后的非免褂期盛装工作也实在太辛苦,传世的清代吉服中出现了一种专门的下摆,估计是官员们讨巧充样子的结果。就官员而言,吉服下摆只能是两开襟的,只有宗室成员才有资格穿用四开襟,彼时年羹尧坏事儿的时候,他穿四开襟衣服一项也曾被列入罪状,可如今的清宫剧里,连太监都是四开襟了,真不知道年大将军若是泉下有知该作何感想。


吉服下摆

雍正皇帝和他亲弟弟恂郡王(十四阿哥)冬季吉服像

说起来吉服的帽子出镜率是最高的,它的样式与朝冠基本一样,最大区别还在顶子上。它没有朝冠那么繁复的装饰,一个基座加一颗宝石而已。换句话说,朝服冠的顶子宝石是长的,而吉服冠的顶子宝石是圆的。吉服冠的顶子上往往还有一条梁,估计是方便提溜帽子用的。

不过皇帝、亲王、皇子的顶子是镶嵌在基座上的,而官员的顶子是用螺杆固定的,顶子、缨穂和基座是可以拆卸的,凡是被罢免的官员都要被摘去帽子上的顶子,以示不再担任朝廷职务,即所谓的“夺顶”。

皇帝冬吉服冠,没找到夏季的,最右是两个皇帝吉服冠顶子,注意是镶嵌的

官员的吉服冠顶子,可以清晰的看到螺杆,而且将顶子拧下来后朱缨也可以拆卸下来

常服可以理解为日常服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便服,谁愿意整天被正装束缚着呢,被某嬛传演绎得面目全非的“御门听政”,实际上便是穿着常服进行的例行会议。行服是指出行时所穿的服饰,比如狩猎、骑马等场合。常服冠和行服冠基本上没有多少区别,都是满缀朱缨、红绒结顶,跟吉服冠比较特点在于吉服的顶子是东珠,而常服冠或行服冠是红绒结。官员的冬季常服冠和行服冠没有区别,夏季常服冠朱缨较长,而行服冠朱缨较短,想来应该是不想骑马的时候红缨子乱飞、干扰视线吧。

康熙皇帝夏、冬常服像,平时处理政务大概这个造型就是“标配”了,好比现在的“商务休闲装”,看起来爱自拍还是有好处的……

推测短的应该是行服冠的朱缨,长的是常服或吉服的。当然其实朱缨的质地也是有说道的,这里不过多涉及了。

写到这儿再来看几张截图,判断下靠不靠谱:

依次:披领+吉服冠=不靠谱;披领+吉服冠=不靠谱;朝服冠+吉服褂=不靠谱;披领+朝服冠=基本靠谱

依次:皇帝和亲王都是吉服,场合一致,且吉服+吉服冠=基本靠谱;皇帝和和珅都是朝服,场合一致,基本靠谱;披领+吉服冠=不靠谱;一个场合一样的衣服帽子却一对一错,不知道服装师是不是没戴眼镜……

三、身份错误

身份错误涉及到顶戴+花翎的完整概念,顶戴与花翎实际上是两个体系,并非一定相生相伴。如果说顶戴相当于职务,而花翎更有学位的味道,比如现在的省长不一定都有博士学位,清代的一品大员也不一定都有花翎可以戴。那么错误点也就来了,基本上影视剧里出现官帽的地方就一定拖着一条翎子,即便是在花翎跌下神坛的晚清,也有些过了。

我们以朝服冠规制(吉服冠宗室略有变化,官员基本与朝冠顶子材料一致)为例学习下清代品秩与顶戴的相关规定:

皇子、亲王:金龙两层,东珠10颗,红宝石冠顶
郡王:东珠8颗,红宝石冠顶
贝勒:东珠7颗,红宝石冠顶
贝子、固伦额附:东珠6颗,红宝石冠顶
镇国公、和硕额驸:东珠5颗,红宝石冠顶
辅国公:东珠4颗,红宝石冠顶
侯:镂花金座,东珠3颗,红宝石冠顶
伯:东珠2颗,红宝石冠顶
文武一品、镇国将军、郡主额驸:东珠1颗,红宝石冠顶
文武二品、辅国将军、县主额驸:中饰小红宝石1颗,珊瑚冠顶
文武三品、奉国将军、郡君额驸:中饰小红宝石1颗,蓝宝石冠顶
文武四品、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中饰小蓝宝石1颗,青金石冠顶
文武五品、乡君额驸:中饰小蓝宝石1颗,水晶冠顶
文武六品:中饰小蓝宝石1颗,砗磲冠顶
文武七品:中饰小水晶1颗,素金冠顶
文武八品:阴文镂花金冠顶
文武九品:阳文镂花金冠顶

一至四品朝冠(上)和吉服冠(下)顶子

五至九品朝冠(上)和吉服冠(下)顶子,八九品没找到对应的图,请在七品顶子的基础上想象下吧,镂花而已

说完顶戴再来说说“花翎”,作为统称叫花翎不如叫翎枝来的确切。翎枝分花翎和蓝翎两种。前者由孔雀羽制成,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颁赐给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及宗室;后者也叫“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据说鹖鸟生性勇武好斗,至死不肯退却,武士冠上插鹖翎,借以显示武士的英勇,用来颁赐给六品以下侍卫及树有功勋的低级武官。

清代因花翎是赏赐军功、昭示品级的重要装饰,绝非一般官员所能佩戴,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历代帝王都曾三令五申,要求臣工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将严行参处。


花翎与蓝翎


按清初规制,贝子和固伦额驸(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统领、参领(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注意,“有资格”不等于“授予”,在宗室亲贵中有可能被赐予花翎的人要在十岁时经必要骑射考试,通过者才能戴用,大臣只有在建立卓越功勋的情况下才会被“赏戴花翎”。

而皇帝赐给臣下花翎也是非常审慎的,据统计乾隆年间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也不过二十余人,怪不得当年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宁愿不要侯爵也想换一根花翎回来戴戴。至于身份更为高贵的亲王、郡王、贝勒在清初是不戴花翎的,就跟皇帝也不戴一样,似乎让他们佩戴花翎有一种纡尊降贵的味道。但乾隆年间,许多王公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向皇帝乞翎,因此之后他们便也渐渐开始佩戴三眼花翎了。

带翎官帽与不带翎官帽

再往后的事情不说也罢,气数殆尽的政权是完全没有能力维系所谓的尊严的,卖官鬻爵的风气自然也会蔓延到高贵的花翎上来了。

课后习题:题图的帽子,戴对了么?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2:22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02:32 编辑


石青色缎穿米珠灯笼纹如意帽,清光绪,高12cm,帽圈直径20cm。清宫旧藏。如意帽俗称瓜棱帽,它以六片缎缝合而成,瓜棱形圆顶式,红绒结顶。帽檐用万字纹织金缎缘边,帽顶后垂红缨。帽上双喜灯笼纹样,用各色米珠钉缀或刺绣而成,工艺精湛,色彩鲜艳。此帽是清代光绪皇帝穿便服时所戴。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2:51

瓜皮帽

瓜皮帽 ,亦名" 六合 一 统 帽 " 或" 小帽 ", 因其在清代盛行而为人们熟知 , 事实上瓜皮帽在明代已经广泛行用 。 前人论述其起源时 ,大多援引明人旧说,认为是明太祖所创 [26 ]( 卷 1 9《豫 章 漫 抄二 》 , ) 。这 种"把历史事物归结于某些杰出人物创造发明 "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历史写作中十分常见的叙述模式 , 并不完全信。因此考察其真正来源, 从形制分析入手是一条重要途径。

明代笔记《事物绀珠》中载: "小帽六瓣金缝,上圆下缀檐,国朝仿元制。"隆庆年间任山西巡抚的靳学颜在其著作中也写道: "元人帽制必圆而六瓣。"

枣林杂俎》:"清时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来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即取"六合一统"之意,故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归一。因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征意义,故也是由政府规定令全国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于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时也常戴。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2:53
特点

其质料:夏秋用纱,春冬用缎;颜色多黑,夹里用红。

六合一统帽
富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如当时"竹枝词"云:"瓜皮小帽趁时新,金锦镶边窄又匀。"

小帽形式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平顶大多是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是软胎,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帽上"结子",都用红色丝线编结,有丧用黑或白色。结子大小,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小结,转而流行大结。

清末,也有不用帽结,代以珊瑚、水晶、料珠等。在帽缘正中,有的缀有一块四方形帽准作装饰,多用玉,亦有用碧霞珠宝的。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3:08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4:28 编辑

后妃冠帽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周围有一道冠檐。冠体上缀朱纬,冠顶呈宝塔形,分三层,每层贯东珠各1,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3,珍珠各17,上衔大东珠1。朱纬上周缀金累丝凤凰7,每个凤身上饰东珠9,猫睛石1,每个凤的凤尾饰珍珠21。冠后金累丝翟(雉鸟)1,翟背饰猫睛石1,翟尾饰珍珠16。从翟鸟下垂珠结,由五行每行64颗珍珠串连,平排垂挂,在五行垂珠的半中间即第32颗外,接衔一个圆形青金石结,系用金累丝圆形饰片嵌青金石1,东珠6,珍珠6制成。然后再从石结下面接垂五行的后半串珍珠。共珍珠302颗,这就称为“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1,末缀珊瑚。冠后从冠檐里边下垂倒葫芦形护领,护领下端垂明黄色丝绦两条,末缀宝石。冠左右缀青色缎带。皇后夏朝冠以青绒为之,余制如冬朝冠。吉服冠:冠形基本相同,以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



清代皇后夏朝冠
从皇太后到辅国公乡君的冬、夏朝冠后部都是垂有珠串的,数数有几串珠子那就是有“几行”,像皇太后、皇后的朝冠,从冠后正中金翟尾巴上一共垂下了五串珠子,那就是“五行”,从皇贵妃到辅国公乡君的朝冠后部垂的都是三串珠子,那就是“三行”;至于“就”,其实就是“段”“截”的意思,都是“两就”(两段、两截),因为从皇太后到辅国公乡君的冬、夏朝冠后部垂下的珠串每串珠子都被一个呈椭圆形的饰物(因为这个饰物中间都镶嵌一块青金石,所以在清代制度中名为“青金石结”)给分成了两段,所以有了“五行二就”和“三行二就”这两种级别。





故宫藏,清代皇后朝冠!以纯金打制金凤,嵌以东珠(珍珠),帽围以上好紫貂皮制成!后面是珍珠宝石等贵重材质做成流苏!是清代皇后册封大典,千秋庆典、皇帝万寿等喜庆日子偶尔佩戴!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3:09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4:58 编辑

(2)皇贵妃朝冠:形制与皇后朝冠相同,差别的只是7只金凤上没有猫睛石,翟鸟下所垂珠结不是五行二就,而是“三行二就”,三行共用珍珠192颗。
(3)妃、嫔朝冠,顶都是二层而不是三层,每层承以金凤,每凤饰东珠9,珍珠17,妃冠顶上衔猫睛石,嫔上衔䅟子。朱纬上周缀金凤5,每凤饰东珠7、珍珠21。后金翟1,妃翟上饰猫睛石1,珍珠16,嫔翟上只有16颗珍珠,没有猫睛石。从翟鸟下垂的珠结三行二就,妃用珍珠188,中间金衔青金石结1,饰东珠、珍珠各4,末缀珊瑚。嫔翟鸟下垂的珠结三行二就用珍珠172颗,中间金衔青金石结1,饰东珠、珍珠各3,末缀珊瑚。余同皇贵妃。


皇贵妃`贵妃点翠嵌珠石金凤冬朝冠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皇貴妃冬朝冠~

依《皇朝禮器圖式》所載,這是清代皇貴妃的冬朝冠,意即在正式上朝穿著禮服時的冠帽。全冠以黑色貂皮為邊,朱色緯線覆蓋頂面,七隻密嵌珍珠的金鳳和一隻嵌貓睛石的金翟綴於周邊﹔鳳首向外伸向帽沿,鳳尾如花束向上揚開﹔翟首口銜三行珍珠串,中貫以青金石結。冠頂高聳起三隻金鳳上下相疊,以東珠相間隔,是整頂帽子最醒目的裝飾。冠後護領,垂明黃絛二,中貫珊瑚結。整頂冠帽所用的黑絨與朱緯、黃金與珍珠的顏色對比,十分亮麗,也顯現相當的地位的榮耀。



3清 皇貴妃冬朝冠



吉服冠
清代后妃宝石钿子,形似簸箕,以黑色丝线缠绕成盘肠纹饰(联通纹),缀以宝石,珍珠,翡翠制作的雕刻花件,是清代后妃穿吉服时(非朝服又非便服的一种礼服)佩戴的一种帽子,一般是在中秋节、元宵节、冬至庆典等节日佩戴。与朝冠形制完全不同!



0041 清 点翠嵌珠宝翔凤蝠蝶花卉朝冠 [url=]收藏[/url]分享到:




图片中的放大镜,支持鼠标滚轮缩放区域大小




显示全部拍品中国宫廷御用艺术
[url=]上一页[/url][url=]下一页[/url]41-44/16页



[url=]关闭[/url]
扫一扫下载登录app
随时随地掌握最新预展
随心所欲尽享便捷功能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
作品分类
珠宝翡翠
创作年代
估价
HKD  100,000-150,000
成交价
[url=]登录后可查看[/url]
专场
中国宫廷御用艺术
拍卖时间
1996-04-28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拍卖会
1996年春季拍卖会
说明
宽27cm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3:46
顶戴

帽顶 众所周知,冠是古人所用的一种头饰。出现之初,它的作用是保暖与防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冠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及造型、款式也不断演化,最终成为了一种十分复杂的,具有实用、装饰、表明身份等诸多作用的服饰。 帽顶,又称冠顶、顶戴,是古人使用在冠顶端上的一种装饰,其制始于元代,发展于明,盛行于清。通过不断完善、发展,使帽顶成为了用于区分戴用人员等级尊卑的一种特殊冠饰。通常与以金属材料制成托座,镶嵌宝石,以材质、颜色区分等级。

    元代帽顶一般用于帝王、贵族、官员所戴夏服冠(钹笠冠)上,由于当时统治阶级推崇佛教,所以帽顶的款式、造型、用材也多与佛教有关,。如图1中的两颗元代帽顶,其一用青铜制作,造型如佛教法器“金刚杵”;另一颗铜制鎏金,上小下大呈塔形,由上而下第一层浮雕图案为佛像与侍者,第二层浮雕图案为金刚,整颗帽顶共有佛教人物16个,刀法简练、图案粗广。 随着封建统治机制的不断完善,帽顶制度进入明代以后,较元代更加完善、严格。
    明代帽顶装饰在缠棕帽(最初为武士戴用,后来发展为明代贵族、官员所专用的一种冠帽,以棕、藤或马鬃编织而成,圆顶、四周有檐,檐大者称大帽,檐小者称小帽。)上,以材质区分等级尊卑。明制规定,一、二品官员用玉顶,三至五品官员用金顶,六品以下用银顶;若用顶珠,三至五品不得用玉,六品以西就只能使用玛瑙、水晶、香木了。图2就是一颗明代三至五品官员使用的鎏金帽顶。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3:51
清代,帽顶的使用进入全盛时期,清代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上至帝王,下至官、生、耆老不论是朝会大礼还是日常办公,都必须在官帽上安装帽顶。为了规范帽顶的配戴,清王朝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帽顶制度,对帽顶的款式、用材、颜色、尺寸进行了严格规定,使帽顶成为区别清代官员品级尊卑的最重要饰品,以致当时帽顶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官帽本身。如授官时称“赏给顶戴、或顶戴荣身”,罢官时则称“摘去、革去顶戴”。
    清代官员用冠共有两种,按时令不同可分为夏冠与冬冠。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 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按使用场合不同又可分为朝会大礼时使用的朝冠,与日常公事使用的吉服冠,同样帽顶也按使用场合不同分为朝冠顶戴与吉服冠顶戴。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 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 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 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翎管多用玉、翠、珐瑯或花瓷制成。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3:52
翎子
翎子分花翎、蓝翎、染蓝翎,花翎为贵,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贵。花翎原有例戴、赐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戴单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散秩大臣、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头、二、三、四等侍卫及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銮仪卫等满员五品以上、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戴单眼花翎,翎根缀蓝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玺、珐琅、瓷等质材制成的翎管内,缀于冠后。双眼和三眼翎,就是拿两个和三个孔雀尾羽后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连接而成。蓝翎是用鹖羽制成,蓝色无翎斑,故名蓝翎。染蓝翎是用靛蓝染天鹅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红笠上植染蓝翎为饰,贵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于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为贵,但康熙时,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赐五眼花翎;后福文襄公立大功,曾获四眼花翎,属于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赐射箭者,也给花翎,但无冠顶,名“空花翎”。清末汉人中李鸿章曾获戴三眼花翎,赐云龙补服。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获赏戴双眼花翎。当时汉人获封爵赐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抚衔者都得赏赐,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亲郡王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赏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议处。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4:03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20:06 编辑


清 金嵌珠宝朝冠顶
金嵌珠宝朝冠顶

高14厘米 底径4厘米
清宫旧藏

冠顶共分三层,间以两颗东珠为结。底层为圆盘,四条昂首累丝金龙,间嵌东珠。上层以金质莲花为托,上嵌大红宝石一块,宝石呈紫红色,圆润晶莹。

冠顶是清代皇帝朝冠上的顶饰。此冠顶所嵌东珠个大光圆,皆为一等东珠,金累丝工艺精湛,完全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制作。







图为一品朝冠的顶珠


清代一品官员:清代最高品级官员,有正从之分。其中正一品
文职京官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正一品衔。他们诰封为光禄大夫,妻室封一品夫人。

正一品武职京官有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 正一品衔。他们的诰封为建威将军,妻室封一品夫人。

      从一品文职京官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文职外官本无 从一品衔,然总督例加兵部尚书衔,故为从一品。他们的诰封为荣禄大夫,妻室封一品夫人。
        从一品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有将军、都统、提督。他们的诰封为镇威将军,妻室封一品夫人。





清代一品夏朝冠

清代一品朝冠顶戴

清代一品吉服冠顶戴


清代一品文官画像

亲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的官员都是红宝石,是色美、透明的宝石级刚玉。以其晶莹剔透的美丽颜色,被古代人们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视为吉祥之物。世界红宝石产地不多,主要有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但就宝石质量而言,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清 一品朝冠




1




拍品信息

估价


36,00050,000


年代




规格


直径38cm


预展时间


2015-04-22 --2015-04-24


预展地点


亚洲大酒店(中国书画) 新保利大厦(古董珍玩)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


2015-04-26


















076017827754ddddfdde18c1a7aa47b4.jpg (9.44 KB, 下载次数: 16)

076017827754ddddfdde18c1a7aa47b4.jpg

89c85e5548133fa6f003cb51b30e57ba.jpg (9.79 KB, 下载次数: 34)

89c85e5548133fa6f003cb51b30e57ba.jpg

c2f2f7ae3a261c52d6fff1c063db3aab.jpg (8.58 KB, 下载次数: 10)

c2f2f7ae3a261c52d6fff1c063db3aab.jpg

dc40c52ac186317aa39eee5efb5e035a.jpg (7.79 KB, 下载次数: 15)

dc40c52ac186317aa39eee5efb5e035a.jpg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4:07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4:03 编辑



二品朝冠顶戴


二品官用珊瑚,是重要的有机宝石之一,珊瑚的颜色常呈白色,但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可以用作官帽之上,仅次于红宝石。珊瑚与佛教的关系密切,印度和中国西藏的佛教徒视红色珊瑚是如来佛的化身,他们把珊瑚作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来做佛珠,或用于装饰神像,是极受珍视的首饰宝石品种。





89清彫石染紅壽字頂戴.台湾故宫博物馆藏

20080102_6c5970c3bdfdd36e0d8f7IBvbwT7ePvL.jpg (34.24 KB, 下载次数: 16)

20080102_6c5970c3bdfdd36e0d8f7IBvbwT7ePvL.jpg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4:23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04:39 编辑

3 三品官用蓝宝石,是色美、透明的宝石级刚玉。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宝石级刚玉除红色的称红宝石外,其余各种颜色如蓝色、淡蓝色、绿色、黄色、灰色、无色等,均称为蓝宝石。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下图:三品朝冠






从三品涅蓝顶戴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4:41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20:05 编辑

4 四品官用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它以其鲜艳的蓝色赢得东方各国人民的喜爱。不透明,为玻璃至油脂光泽。其硬度为5.5,比重是2.7-2.9。青金石拥有独特的蓝色、深蓝、淡蓝及浅青色等,青金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口的传统玉料,其多数来源于阿富汗。迄今为止,在我国沿未发现青金石英钟的产地。
88清青金石頂戴.台湾故宫博物馆藏



下图:四品吉服冠(暖帽)






清 四品朝冠编号: 1859





1




拍品信息

估价


18,00035,000


年代




规格


直径20cm


预展时间


2015-04-22 --2015-04-24


预展地点


亚洲大酒店(中国书画) 新保利大厦(古董珍玩)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


2015-04-26
















739c96cb19155f7727cf7fd599ba10f7.jpg (9.39 KB, 下载次数: 18)

739c96cb19155f7727cf7fd599ba10f7.jpg

076017827754ddddfdde18c1a7aa47b4.jpg (9.44 KB, 下载次数: 19)

076017827754ddddfdde18c1a7aa47b4.jpg

89c85e5548133fa6f003cb51b30e57ba.jpg (9.79 KB, 下载次数: 19)

89c85e5548133fa6f003cb51b30e57ba.jpg

c2f2f7ae3a261c52d6fff1c063db3aab.jpg (8.58 KB, 下载次数: 18)

c2f2f7ae3a261c52d6fff1c063db3aab.jpg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4:43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4:44 编辑

5 五品官用水晶,是自然界3000多种矿石中的一种,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晶体透明、常呈六棱体状。自古以来备受人类宠爱,世界各国均列入宝石行列。硬度为7,相当于钢锉一般坚硬,这使得脆且易碎的黄玉、钻石、欧泊石、祖母绿之类的宝石相形见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水晶,比如:巴西、乌拉圭、美国、南非、赞比亚、俄罗斯、中国、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晶最有名。



五品水晶朝冠




下图:五品吉服冠





87清水晶頂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五品吉服冠(暖帽)


五品朝冠(暖帽)



五品朝冠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4:45
6 六品官用砗磲,也叫车渠,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我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砗磲是世界上最白的物质(钻石的硬度是10,砗磲的白度是10),是稀有的有机宝石,亦是佛教圣物。砗磲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直径可达2m。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石字。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与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也被尊为七宝之一。下图:六品吉服冠


六品吉服冠(暖帽)


六品朝冠



六品还有用白色涅玻璃代替砗磲的,如下图


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这时期的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七、八、九品都是金顶,区别是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04:47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6:36 编辑

七、八、九品都是金顶,区别是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





86清鎏金頂戴.台湾故宫博物馆藏


七品吉服冠



八品八品阳纹袍服顶戴


九品


0425 清 九品官帽及朝冠帽顶 (两件)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径21cm
作品分类
工艺品杂项>工艺品其它
创作年代
估价
RMB  6,000-9,000
成交价
[url=]登录后可查看[/url]
专场
古董文玩
拍卖时间
2011-04-01
拍卖公司
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一)
说明
官帽质量和品相均好。九品朝冠帽顶很少见,因为小品的官很少有机会上朝,所以存世量很少。



























可以看出: 一品和二品顶子趋向于红色 三品和四品趋向于蓝色 五品和六品趋向于白色 七、八、九品趋向于金色。亲王的顶子是红宝石顶中最高级的,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9 08:21
很可惜,以前見过不少类似朝冠顶戴的底座,均微不足道地低价放弃了。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15:20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5:41 编辑
8888 发表于 2016-2-9 08:21
很可惜,以前見过不少类似朝冠顶戴的底座,均微不足道地低价放弃了。

收藏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清专题“顶戴花翎”的品级研究者,倒是值得重视的。在下研究和探讨顶戴,仅是因为四川卢比的造像问题,看来我是对的。官员的吉服冠顶戴是不同皇帝的,尽管现在我们看到的顶戴实物不一定是历史原物,但形制还是清晰的。如下图的吉服冠顶戴。





皇帝吉服冠, 冬用海龙、薰貂、紫貂,均按时令更替;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夏织玉草或滕竹丝制,红纱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绒;顶如冬吉服冠。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15:22
清代"顶戴花翎"礼帽分二种,像斗笠样的是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另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15:51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9 15:56
学习,欣赏。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17:49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9:06 编辑
8888 发表于 2016-2-9 15:56
学习,欣赏。

谢谢!



花翎

孔雀羽毛制成,在翎上有“目晕”,名曰“眼”,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多者地位越高。


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






花翎






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4308 清 玉翎管顶带花翎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高38.5cm
作品分类
工艺品杂项>工艺品其它
创作年代
估价
RMB  150,000-180,000
成交价
[url=]登录后可查看[/url]
专场
古董珍玩
拍卖时间
2011-11-19
拍卖公司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1秋季拍卖会




















1377 清代四品顶戴、花翎一套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
作品分类
工艺品杂项>工艺品其它
创作年代
暂无
估价
RMB  5,000-8,000
成交价
[url=]登录后可查看[/url]
专场
古钱 银锭 机制币
拍卖时间
2014-05-21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4年春季拍卖会
说明
清代四品顶戴、花翎一套,顶珠为青金石,铜鎏金镂花座上錾刻虎纹,下坠朱纬;花翎为单眼,保存完整,根据清制,四品朝冠饰青金石顶戴及单眼花翎,另附残料器翎管一件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18:35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8:39 编辑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




顶戴花翎全长:44cm

翎管长:7.6cm 最宽处1.6cm


清代 三眼顶戴花翎 全套原盒

清代 三眼顶戴花翎 全套原盒1.



清代 三眼顶戴花翎 全套原盒3.

清代 三眼顶戴花翎 全套原盒4

清代 三眼顶戴花翎 全套原盒5.

清代 三眼顶戴花翎 全套原盒6.

清代 三眼顶戴花翎 全套原盒7.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19:50
鹖鸟冠


即鹖冠。 唐 高适 《遇冲和先生》诗:“头戴鶡鸟冠,手摇白鹤翎。” 孙钦善 注:“鶡鸟冠,本为武士冠,道家所戴者不用尾羽。”参见“鶡冠”。《元典章·兵部三·站簪戴避役》:“ 杭州路 仁和县 土豪 沉扬 善元 ,系籍定马站户,在后簪戴道冠,求充 崇德州 道判。”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19:51
读音鹖hé名(形声。从鸟,曷声。本义:鹖鸡,今名褐马鸡)。鹖的尾羽〖tail-featherofabrownlongtailedpheasant〗。一种中国特产的稀有珍禽(Crossoptilonmantchuricum),属 鸡形目, 雉科,体羽大部分褐黑色,眼周裸出呈红色,颏和上喉色白,耳羽亦白,并向后延长形成角状,腰羽和尾上复羽以及尾羽的基部为银白色,仅见于中国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北部及西北部山地。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19:54

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

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仅见于中国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左右。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19:57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0:01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1:13

1204 丛尼勒[叢尼勒、孔尼喇,读音作cóng ní lè(ㄘㄨㄥˊ ㄋㄧˊ ㄌㄜˋ),满语为“Congnil”]←相关的满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


一.姓氏用字:

满文




二.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老的黑龙江女真孔尼喇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文献《长白山先民传》的记载:

满族丛尼勒氏,原称孔尼喇氏,满语为Kongnila Hala,属于黑龙江女真的一支部落,曾世居黑龙江两岸。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六年(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孔尼喇部为建州女真后金天命汗佟·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年)所统一。

到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53年),宁古塔副都统富察·萨布素(公元1629~1701年)颁布命令,将孔尼喇氏族人迁徙至长白山三岔口地区(今黑龙江东宁)进行耕猎,并负责进贡貂裘。

由于三岔口地区的朝鲜族住民较多,因此其地的高丽语又名“숲니르”,孔尼喇氏遂逐渐改称同音的丛尼勒氏,满语为Congnil Hala,属于随地域变迁而产生的姓氏音变,为古老的满族姓氏之一。

例如,著名清朝咸丰皇帝的正六品蓝翎侍卫、满洲镶黄旗人丛尼勒·德恒,就出自丛尼勒氏家族。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丛尼勒氏多冠汉姓为丛氏、孔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1:14

本书按:

清朝时期,官员顶戴花翎中的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并不是用蓝孔雀的尾羽,而是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成的。

鹖鸟,即鹖旦鸟,俗名寒号虫、褐马鸡,是中国特产的稀有珍禽,拉丁文为Crossoptilonmantchuricum,属雉科,体羽大部分褐黑色,眼周裸出呈红色,颏和上喉色白,耳羽亦白,并向后延长形成角状,腰羽和尾上覆羽以及尾羽的基部为银白色,世界上仅见于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北部及西北部山地。

鹖鸟(今称褐马鸡)

远在战国时期,北方民族便以鹖尾羽毛来代表勇敢,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推行“胡服骑射”之策,就曾特意指定仿儋林民族(林胡)用鹖尾羽毛插在帽上来嘉奖最英勇的武士:“以鹖尾,竖左右为鹖冠。”

雄性鹖鸟生性好勇斗狠,一旦斗上便至死不却。因此在满族人看来,军人、武士的帽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一个人的英勇精神,因此被满清政府专门用来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特别用来赐予那些建有特殊军功的低级军官,以示嘉奖。

清朝正六品武官蓝翎顶戴(翎即为鹖鸟尾羽)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1:19
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0 07:51
学习,欣赏。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2 20:23
8888 发表于 2016-2-10 07:51
学习,欣赏。

从这篇陈述中,可以看出,一般的地方官,是没有花翎的,这也是四川卢比人物头像的成因。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3 12:09
有说服力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4 02:18
8888 发表于 2016-2-13 12:09
有说服力

其实前人就是这样说的,记得有篇记述“四川卢比”的文章,是将仿维多利亚头像称其为“戴冬帽的官员像”。不然我也不会,探讨此事。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4 10:11
這个描述比较客覌。能接受。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5 13:26
8888 发表于 2016-2-14 10:11
這个描述比较客覌。能接受。

是的,现在看,卢比人物头像暖帽上的顶子,是七品以下的形制。因为所有的宝石级顶子都没有这么大,而且比较圆。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5 14:33
赞同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7 17:06
8888 发表于 2016-2-15 14:33
赞同

现在基本可以肯定,“光绪帝”一说,存属穿凿附会。但正面的声音往往是弱势。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8 18:22
赞成,全力支持。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9 01:12
8888 发表于 2016-2-18 18:22
赞成,全力支持。

谢谢!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9 09:17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20 18:14
8888 发表于 2016-2-19 09:17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用脑子,仅凭眼睛看到一个人像,就会附会为光绪帝呢?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21 09:12
举一反三,这样的事例在中国钱币中比比皆是,因此双手赞成纠错。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24 01:39
8888 发表于 2016-2-21 09:12
举一反三,这样的事例在中国钱币中比比皆是,因此双手赞成纠错。

嗯,事情需要一件一件做,关于后铸的歧义,也是导致现在追求品相的泉友,喜欢后铸币的原因,是的这个市场越做越大。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24 10:24
钱帀上的缪误很多,现在没人纠正,没人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欢迎光临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http://bbs.56785678.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