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我之随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钱币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2:59 | 只看该作者
        平钱
' N% p, w  B- P% I% A% q/ V" i/ Y  俗称“小平钱”、“小平”。即为一枚当一文使用的基础小钱。一般径 2.4 ~ 2.6 厘米,重 2.8 ~ 3.6 克。系历代古钱中铸量最大、传世最多的品种。常见的如开元、熙宁、大定、康熙等通宝钱均为平钱。
1 h' |7 W4 f8 }4 z; k  折二钱
; @4 h; I( b; N* S  一枚当二文即两个平钱使用的钱。形体稍大于平钱。一般径 2.7 ~ 2.9 厘米,重5 ~ 8克。折二钱总量不少于小平,以北宋所出为最多,常见有元丰、政和等折二钱。' c" Q7 W' C$ r  s' a- f
  折三钱6 i% c) v0 Z0 V/ [* n1 l" D- H8 [
  一枚当三文、折合三个平钱使用的钱。一般径 2.9 ~ 3.2 厘米,重 8 ~ 12 克。品种及数量均少,如北宋庆元、 南宋嘉泰及明大中钱中,均有折三钱。
& D( A8 y& w. ?) S3 j# w, q0 r- h" m  折五钱: x# |. y4 ~$ p7 ~0 {  W% p1 M) P
  指一枚值五文、折合五个平钱使用的钱。一般径 3.2 ~ 3.6 厘米,轻重不一。如南宋嘉定、元代至五以及明代洪武钱中, 均有折五钱。亦有称“当五钱”者。; O% Z) j" Z. |$ K
  大钱$ w+ Q9 @. v( w; @
  泛指“当十”以上、包括“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在内形体较大的高额钱。此类钱之大小轻重无一定规律,且时有大小错出、轻重倒置现象,多系经济困顿、通货膨胀的产物。自唐代当十开元到清朝当千咸丰,历代大钱层出不穷,名类繁多。至于新莽的“大布黄 ( 当 ) 千”、“一刀平五千”,三国孙吴的“大泉当千”以及五代刘守光的“应天元宝”背“万”即当万钱,更是徒有虚名、变相榨取民间财富的虚值大钱。
' H# O" @5 d: ~4 [" @  榆荚钱9 p, S: G) T+ `
  又称“荚钱”,指钱体轻薄如榆树之荚 ( 榆钱 ) 的小钱。如西汉初年所铸薄小“半两”,民间即呼为“榆荚钱”。
' V* S- ?) }  v  鹅眼钱) W& p* ]1 V( |9 q& v
  或称“鸡目钱”。钱体轻小如鹅眼、鸡目之类的劣钱。如从东汉末年至六朝间所出劣质特小“五铢”钱,一般被统称为鹅眼钱或鸡目钱。' C. A. U4 R- a9 n5 ]
  男钱( b; x% P* H, |
  旧时传说妇女佩之可以生男的钱。如十六国后赵石勒所铸“丰货”,因钱文壮实丰满,又含富裕吉祥之意,遂被称为“男钱”。
2 i( v# X# J( o9 x# h4 v  女钱
# \7 _6 u, l3 g' a& M  [  南朝梁武帝所铸“五铢”,因其轻薄弱小而被称为“女钱”又谓系对“男钱”而言,妇女佩之可以生女。然均传说,不足信。: ^: h2 ]2 ?. `* `
  稚钱% }2 c: k$ }; l9 Q, ~1 ~' C' f) ]
  三国蜀汉“五铢” ( 一说梁五铢 ) 中有种钱体轻薄、文字纤弱、穿孔特大之“五铢”,被称之为“稚钱”。与“女钱”一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妇女及儿童的鄙薄与轻视。+ Q: w! g2 i0 W
  
, S. k, t& }9 e; f& R
. Q% [3 ~/ c) Z8 g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2:57 | 只看该作者
  T% Y( r; |2 o% T5 v8 H9 D4 L
  钱文  [2 ^1 ~5 C% T7 }! i6 ?4 f
  亦称“面文”,泛指钱面所铸文字。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太平通宝”、“咸丰元宝”等,均为“钱文”或“面文”。) F) b$ w- H; a9 Z8 ?7 r
  背文
. E' K' ~5 F) Y" H' e- ~  钱背的文字、包括符号、图纹及标记等统称“背文”。如记地“渐”、记值“当十”、记年“六”、吉语“天下太平”等;单见图纹、符号亦可用“背纹”称之。
4 B% n: F, U) W6 m5 U( z9 Z, T: e  重文4 a5 E1 u7 E( z$ P5 m$ M
  因浇鼻洞砦换蛞贫率骨某鱿执硪啤⒔徊妫苟窒殖鏊淖帧⑺淖直涑闪帧俗值染小爸匚摹保喑啤案次摹薄ⅰ爸刂薄H纭拔孱逼叫械炙拔濉彼邦保蚪徊娉鱿至礁觥拔孱钡龋健爸匚摹薄?
( T) F) r) ^) V5 J& L2 A  传形
" K+ O3 X/ B) l! p2 h  指钱文左右二字传动易位。如“半两”铸成“两半”,“大泉五十”铸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另有位置未变但钱文反书者,亦称“传形”或“反字”。
. ^+ @& @0 o9 }# f2 k  直读* o2 L$ R, T" _
  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顺序释读叫“直读”。如“乾隆通宝”直读,即为先上下、后左右;倘非“直读”即可能误读成“乾通隆宝”。一般“通宝”钱多为直读。旧谱称“对读”欠准,因上下可“对读”、左右亦可“对读”,不如“直读”之直观明快。
* Z7 j( R8 [9 d" P& X) w  旋读) k% M* A& X8 D( Z% O
  面文四字接“上、右、下、左”序读犹如时针之旋转曰“旋读”。如宋“祥符元宝”必旋读,如直读便成“祥元符宝”而使人诧异。一般“元宝”钱多旋读,可能取“元”与“圆”相通意。# H* K" i1 n" W& Y2 v" f
  顺读
1 }; T' }" {+ i6 l* [/ H  亦称“横读”。指“半两”、“五铢”等二字横书钱自右向左读。按传统书法历来以自右向左为顺势,故谓“顺读”。
. b- V5 L$ v1 ?  环读9 B& q* Z0 A1 Z; Z. H& v
  先秦环钱如“共屯赤金”、“重一两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圆势作环形书写,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环形布局一一读出,是谓“环读”。辽代冥钱“清宁二年”亦作“环读”。, q# t% E1 b2 t& {' K
  大篆- B' |0 [' `' @, O
  春秋战国间主要为秦国使用的一种文体,包含甲骨文、金文、籀 ( 音宙 ) 文以及六国行用的类似文字。大篆结构繁杂,笔画重叠,变化无定,故较难辨识。秦以前所有刀、布、环钱及蚁鼻钱之面文,多属大篆字体。如六字刀、三孔布之文字。) p+ F4 P  l' [1 k0 u
  小篆6 N. u) w# v* z& P* q  G- e& X
  秦统一中国后据丞相李斯 ( 书法家 ) 意见整顿文字,对大篆书体进行简化,并使文字形体统一,笔画匀整;是谓“小篆”,亦称“秦篆”。秦汉、六朝以至于隋,“半两”及“五铢钱系”的各种钱文多系小篆书体。* i% y+ v# s8 A6 G) \
  悬针篆
, v6 L5 G) \4 D  小篆的一种变体。特征为竖笔下端出现锋芒,仿佛悬挂着的针尖,故名“悬针篆”。如新莽的货泉、布泉以及货布等钱文,均属悬针篆。
1 ?. _& c1 s) i% B9 I  玉筋篆) q' h+ r5 i  I+ X# M
  小篆的一种。凡笔画纤柔匀称、结构工整、字形特别优美典雅者,即可称“玉 篆”。如六朝北周布泉、五行大布以及金代泰和重宝之文体,即为玉 篆。 九叠篆 篆书之一种。多见于印章刻写。笔画折叠堆砌,均匀对称;折叠多少依笔画繁简而定,称“九叠”乃指其多。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故北宋“皇宋通宝”可见九叠篆钱文,宋元宝钞上亦常见之。% g2 z; `  G' a' V
  隶书
" n% ?9 {0 y) ]( Z3 Q  由小篆进一步简化而变得更便书写的字体,其笔势由圆转变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初为官府衙门文书——“隶”用的文字,遂称之“隶书”。虽出现于汉魏,但广泛用于钱文却从唐“开元通宝”始。此后五代十国而至北宋,钱文多半为隶书。 八分书隶书之别称。魏晋时已出现楷书,为有别于篆体,人们沿袭先例仍称之为“隶书”;为与汉代有波折的隶书相区别,遂将汉隶称“八分书”。“八分”者,言其“字方八分”,又似“八字分散”其笔势如八字“左右分布相背然也”。故旧谱释开元、乾元等钱文“字八分”,即为隶书意。
" d0 Z9 @, \5 \) k' Q2 c6 ?; L  真书
9 x: S6 [% p* R  u$ L; g" e  又称“楷书”。指简省隶书波折、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的现行书体。自南宋宁宗庆元间铸“庆元通宝”纯用真书后,元、明、清各代钱文均以真书为主。如元“至大通宝”、明“洪武通宝”、清“顺治通宝”等,均为真书面文。偶尔出现的其它文体仅为特例,如蒙文“大元通宝”、老满文“天命汗钱”及篆书“永历通宝”、“昭武通宝”等。* @# T9 h$ z" I% W/ }- Y2 L
  瘦金体, U8 r2 s8 |- |. i# u# B/ o4 @
  宋徽宗赵佶独创的一种书体,自称“瘦金书”。以楷书为本,笔画俊逸挺拨,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刚健有力,故有“铁划银钩”之称,或谓“铁线书”。徽宗亲书之“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均为瘦金体钱文之杰出代表。金“大定通宝”等亦仿瘦金体风格。
9 u$ t/ E8 x- f; Y/ g8 N3 l$ E1 C  三体书7 J$ D- i; |" ]. W: D, {1 d, |. u0 N
  同一钱文以三种书体题写后浅铸的三种钱,形制特征与对钱类似。如宋太宗手书之“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均有真、行、草三种书体面文,俗称“三体书”钱。* W* J0 r* F; s# h+ p1 ?9 s- _
  御书钱
$ U5 C- Z% A0 Y8 y+ p. d  钱文由皇帝亲笔题写的钱称“御书钱”。如宋太宗赵光义所书“淳化元宝”,宋徽宗瘦金体“大观通宝”等,均为“御书钱”所书文字又俗称“御笔”。% W) z, D+ t4 p& z
  左挑. p: l6 W! n% z& I& G1 e6 h0 q
  一般指隶书钱文中“元”字第二笔的起势,若起笔向上挑起成“ ”状的为“左挑”。如起笔不挑而收笔挑起如“ ”状者为“右挑”。如“开元通宝”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别;亦有“双挑”或不挑的,均属稀品。: Q  t' J! B/ n, F1 p- i  N% x
  缩水5 j! a) w0 i$ F
  钱文中有三点水旁 () 的字,其三点靠得很近,仿佛收缩起来似的,俗称“缩水”。如“淳化元宝”中即有“淳”字三点水缩得很紧的钱,通称“缩水淳化”。 点建 钱文中建字旁“”上出现一点,形态近似走之如“ ”字,即称“点建”。南宋“建炎通宝”中即有“点建”钱。多系制作中偶尔错写或漏铜所至,故甚希罕。
- z; z- j$ G7 Z0 w$ L2 E2 i( V. h  隐起文
3 M. A3 V8 W) c. Y) {  钱文因浇铸不匀致笔画高低不平,低处“隐”没,高处突“起”,遂称“隐起文”。如“嗣统通宝”中即有典型隐起文者。
8 |' z! ~& D) a& n3 a  R& T  聚头" x/ ?5 I0 d! W: x" ^
  钱文四字头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聚头”,以厌胜钱文多见。如八卦钱等。: P) n4 A3 e6 s, K' g1 g
  并脚- R( d7 ]2 k% {: m2 y2 d; `2 [* b
  钱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并脚”。如越南“明命通宝”之“美号钱”中即有“亲老长幼”等背文均为并脚。
* F7 Y( `; H! j. p: j; p3 G& c6 d  倒书
8 F9 Q3 Y; a5 o! m- v  钱文中有一二字倒写,或面文正书、背文倒写者,均称“倒书”。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钱中较多见。如“天朝通宝”背文倒“永”“光绪通宝”合背铸倒书等。: v1 T( v& w. s7 Y1 R1 G  F" P5 o
  接廓
+ ]4 z, G9 Z3 O# z9 G3 J, g  钱文笔画与穿廓相连以致重合者,曰“接廓”。如“北魏“永字五铢”“永”字下部一撇一捺、“安”字头上宝盖均与穿廓相连重合而为一;北齐“常平五铢”“平”字上横即与穿廓重合,此类现象均属“接廓”或“借廓”。/ ^; k: W5 f& L( G
  离廓
3 |2 z% t* a1 c  钱文不与穿廓相连,而且离得较远者,曰“离廓”。如元代“元统元宝”小钱即为典型之“离廓”。
0 C* C, {5 G  n  寄廓
- t4 B6 P2 b  \. S  或曰“挤廓”,指面文与穿廓挤靠得很紧者。如刘蜀“直百五铢”,元蒙文“大德通宝”、汉文“天历元宝”等均属寄廓钱。* \0 n" s# R: ?2 U' h: ]% ?

* l6 n( N2 q& R) v' {' u! _: M) N  年号钱
+ V2 c2 ~# l2 f) v# t9 m  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为我国最早之年号钱。其后如唐“乾封泉宝”、宋“宣和通宝”、明“永乐通宝”直至清末“宣统通宝”等,均系“年号钱”! y+ b) U$ V0 V$ D$ D
  国号钱
4 {, F! _# o' L  面文铸有国号的钱。自战国时期“东周”布、“齐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国的“大齐通宝”、“唐国通宝”,以及此后南宋的“大宋元宝”、蒙文“大元通宝”、南明的“大明通宝”等,均为“国号钱”。国号年号钱 集国号、年号于一体的钱。如东晋十六国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所铸“大夏真兴”钱,其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铸“大辽天庆”,及至清咸丰年间宝福局所铸“大清咸丰通宝”,均为国号年号并铸钱。
- ~/ n6 T3 a4 Y, j  记重钱
3 }- S! I: J7 d  E2 v( U* Z  面文标明钱体自身重要的钱。如战国后期的“重一两十二珠”,秦“半两”、“两甾”,汉及六朝“五铢”、“三铢”等,均属“记重钱”。然此类钱铸行未久即多为省铜而减重,更有始铸即不足称量者,私铸钱尤甚,故钱文所记重往往与实称重要不符。
! @. b* K, U# L5 O/ j( ]) ]  记值钱
! T7 Y! w9 b7 \( p( O2 y  钱文标明自身当值的钱。如新莽“小泉直 ( 值 ) 一”、“大布黄 ( 当 ) 千”,三国刘蜀的“直 ( 值 ) 百”、“直百五铢”等,均为记值钱。7 o' v3 _7 b% P: D
  记年钱/ J+ j* I; [. x. y4 h
  钱背铭文标明铸行年代的钱。如南宋“淳熙元宝”背文自“元”至“十六”,表明各钱系从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间所铸。南宋各钱以背文记年者多见。, F% P6 ~7 ~1 R$ p! P0 c
  记地钱& ]! c9 j, i8 I: _
  背文铭记铸地简称之钱。自唐“会昌开元”背铸“京”、“洛”、“荆”、“越”等 22 地始,至宋“宣和通宝”背“陕”钱、明“洪武通宝”背“渐”、“豫”、“北平”等,莫不为记地钱。0 R9 f) h( f3 |% @* `
  记监钱
7 k0 L5 D: a7 N- f, B8 {( Z! E2 H  钱背铭记铸钱监察司署简称的钱。如南宋“乾道元宝”铁钱背“同”字即记舒州同安监,淳熙元宝背“春”字为记蕲州蕲春监,“绍熙通宝”背“汉”字系记湖北汉阳监等。亦有记监兼记年的,如“庆元通宝”背“春三”,即为蕲春监、庆元三年铸。
+ c  ~0 k9 }2 d  合背钱2 i5 S* N3 m- b# s. F# M
  面背铸有同样钱文的钱。如“崇宁通宝”钱背亦铸“崇宁通宝”四字,看来仿佛两枚崇宁钱的背贴合在一起,故称“合背钱”有时背文会出现倒书、横书现象,均系浇铸时合范有误所致。另有两面钱文年号不同者,如面“泰昌通宝”、背“天启通宝”,称“异号合背钱”。6 f0 f9 b* {" r) Q3 L- h8 e
  合面钱
1 V3 u0 U" \. ^# q5 {0 b" w1 o  钱的两面都是背文,仿佛两枚钱的正面贴合在一起,故称“合面钱”,亦系制作有误所致。如“乾隆通宝”中有面、背均铸满文“宝泉”者即为合面钱。近代出土的大批早期新莽“货泉”中,即有两面光板之无文合面钱。4 M% {' x. [' K, I0 J
  合号钱
: M; w, g: f2 C0 ~1 S. Z  面文无“通宝”二字而出现两个交叉的年号,如“泰昌天启”四字,此等集两个年号于一钱者,谓之“合号钱”。5 F4 g* {5 w) V1 U  {1 V6 a
  剪边钱+ J8 z, ^( a: y
  亦称“剪轮钱”。为盗铜而剪去边廓的小钱。传世以东汉“五铢”为多见,故称“剪边五铢”。
3 j- _5 o4 @) G3 ?% W  磨廓钱
# g" O' I0 G. }* t$ Z  亦称“磨边钱”。指边廓经磨锉取铜的窄边或无廓钱。以西汉“五铢”为多见,故称“磨边五铢”。3 ^8 l) D. K1 a4 M# a' Q
  延环钱
+ C/ n9 B' h# H, @: n. ?  以专用圆凿錾去钱心后留下的圆环,叫“延 ( 音延 ) 环钱”以东汉五铢为多。新莽“货泉”及六朝“五铢”中亦有 环钱。 环錾下后主要用于回炉重新铸钱而不作市场流通用,故存世颇少。汉至六朝官私炉均营此道。
! W+ N' z5 w1 N2 @! |  对文钱
# I: P! j: v. u- A6 J0 H  被錾去延环后留下的钱心叫“对文钱”。因其仅剩一半之钱文可与对环对接,故称“对文”。传世可见“对文五铢”、“对文货泉”。对文钱多混杂于恶劣小钱中在市场流通,今不难见。
1 i/ n* c" k- g  对钱6 M2 l$ y) P, W3 p8 a! K) ?% E
  又称“对子钱”,日本泉谱谓“符合泉”。对钱中一枚多为篆书钱文,可与另一枚异体文 ( 真、草、行、隶均可 ) 配为对子;除面文书体不同,余大小厚薄、内穿外廓以至铜质浆色、制作风格均基本一致,故谓“对钱”。最早自南唐“开元通宝”始,为一篆一隶;至北宋形成“对钱”制作高潮,如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宣和等,计有小平、折二等数十百种配匹之对钱。日本《符合泉志》更列出千种以上,蔚为大观。
  s$ `' m8 ~7 I% w* x7 ]4 Z; u1 H  ; A5 n$ H. _3 w& w
8 r, o" s3 H$ w" i

" Y. ?, U, t! b9 e/ j# R3 P% V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2:54 | 只看该作者
        面$ p+ X$ q: r0 I4 L
  钱的正面之简称。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P9 x# |  ~; K5 |* G
  6 h/ W: o* ~: ]. N
  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 e) k0 B: {
  
, D" {, N- a; t3 j# k# e# j  又称钱身地张。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E- J4 j9 b8 |
  外廓% N- K- u. S' l+ t9 m9 |
  钱外缘的隆起部分,亦称“边廓”、“外轮”,可简称为“边”、“廓”、“缘”等。边缘有两圈隆起者则谓“重轮”,如“重轮乾元重宝”。
) F+ [) d& G( Z, A# i  阔缘0 Y4 ?8 A& l, l8 o
  钱的外廓较一般线宽阔者称“阔缘”。如北宋“祥符元宝”、“元祜通宝”即有阔缘钱。而咸平元宝阔缘钱却是后人伪铸的赝品。
; g- z& s4 Z) H, R. e0 p$ i  窄缘
0 T0 ^5 T5 U: e/ C  n& ?1 f  钱的外廓较一般钱狭窄者谓“窄缘”。如北宋之“大观通宝”即多为窄缘钱。9 [8 c3 A4 z+ _  H9 n
2 f: f/ X+ v8 b; a( ?  L) g3 S+ m
  穿" O( K  @( x# j* b/ H
  即钱中之孔眼。因作绳线穿系之用遂称“穿”。古时又称“好”。习惯简称“孔”、“眼”。先秦各类环钱多为圆穿,秦“半两”后即全部统一为方穿。历代厌胜钱中尚可见圆穿者。“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则分别称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
( L# x7 y8 O9 y* }# j! r  广穿' b- }+ |: U! ~8 F2 x/ U
  古钱穿孔比一般钱大的叫“广穿”。除形制决定者如“五铢”多为广穿,一般钱中出现“广穿”则可能为母钱或异品,较为珍稀。% |8 l! J4 M' I+ R$ Y, J
  花穿0 b8 G2 ?' r# s- X! R
  古钱浇铸中穿孔错位不成正方形者称“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龟甲穿”,呈八角形者谓之“菱花穿”。日本“箱馆通宝”呈菱花穿者非因错范而因工艺设置所致。5 O5 ?7 s: Y( t% |
9 B6 D- t8 x- }* _2 V
  内廓, T7 N2 |+ q- N+ A
  穿孔四周隆起的线条称“内廓”,亦叫“穿廓”、“好廓”。内廓出现双棱者旧称“重好”,即“重穿”意。" N1 c6 o3 w9 g+ b% K
8 q( R+ ~+ G- w% Q
  四决纹
% K) a9 j( G3 H4 N. N  旧谱书作“四决文”,“文”、“纹”通假。指内廓四角沿对角线方向向外辐射出斜纹,使穿廓呈“ ”状有决裂之势,谓之“四决”;射出之斜纹便称“决纹”。$ f; z8 }. `8 {+ U% q
  四出纹" G: A$ u/ A6 I9 M/ `$ `; R. G0 J
  旧书“四出文”。四决纹由内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 ”状者叫“四出”,其斜线便是“四出纹”。古币中出现“四出”、“四决”纹者以五铢钱为多。
! N9 X6 b3 ^5 {$ G5 {( w  星号! ], r- v# G9 G" S& l6 Q4 L
  旧称“星文 ( 纹 ) ”。钱背或钱面出现圆形突起如星状者 ( · ) 曰“星号”。其位置无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 以“穿上星”为多。常见为一粒,变有少数“双星”者,若上下对称可称“双柱”,如“双柱五铢”。汉五铢钱面穿孔上下时见半粒星号,谓之“穿上半星”、“穿下半星”。特大“星号”亦可称“日纹”,如上海小刀会铸“太平通宝”之背可见“上日下月”以象征大“明”。  b, _. A( Z+ G$ ?0 ?
  月纹1 f( K: J% _9 b& i; z
  旧书“月文”,俗称“指甲纹”。指钱背铸有月芽形纹路者。按月芽弯势方向又分数种:月纹上弯成“ ”状者谓“仰月”;下弯成“⌒”状者谓“俯月”;在穿旁侧立如“)”者称“斜月”。一般一钱一月,亦有“双月”,唐开元通宝穿孔上下左右更有“四月”者,变化不一。6 c& f+ ]1 k( T6 I: q7 Q
  云纹4 f3 A& s7 e: a9 `
  钱背可见云形纹路者曰“云纹”,旧书“云文”。云纹较为优美如“”状称“祥云”,形态似飞鸟如“、”曰“瑞雀”。云纹在唐乾元重宝钱背上多见。1 P- ~+ W4 s/ ]" X7 ?( `
  水波纹4 g% n6 z  V$ h  J( }. c
  钱背出现水波状纹路者曰“水波纹”。如日本宽永通宝、文久永宝钱背,即多见各式典型水波纹。/ O% F. W* b8 c* V9 R* _% @
& ]8 X& K0 A! m6 W- X1 L

# ?/ d, y8 L! `7 s  I5 v
* A, t9 d$ ]+ ]! q" T5 r4 ?- L. x" e7 c: V

; h5 u. M; ^+ r. d- S3 y7 g! \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9-24 09:29 , Processed in 0.0561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