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兴起,签名售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俨然成为每年上海书展最受人欢迎的活动之一。多年参与其中之后,我发现签名售书的味道正在悄然变味,存在着诸多问题。 1.签名本有约定俗成的规矩,通常是签在每本书有书名的扉页上,此页至少包含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等要素,可如今连专售作家签名本的“作家书屋”十之八九都未签在有书名的扉页上。 2.签名本多半是用来留作纪念的,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签名理应用毛笔、钢笔或是签名笔,如今为省事几乎都用粗粗的油性马克笔(Mckee),一笔下去,“油”透纸背,一本好端端的书瞬间就废了。 3.读者掏钱买书,排队请作者签名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不知从何时起,许多作者竟忘记了巴金先生说过的:“把心交给读者,是读者养活了作者”的话,竟将签名视作对读者的“恩赐”,签书时一副漫不经心的神情,除了在书上画个鬼符式的名字之外,连时间也省略了,更别指望写上款了。 4.签售会往往像走马灯式连轴转,每场都有时限,如果碰上能力平平的主持人,再加上作者是来走秀的,那留给读者签名的时间就非常可怜了,最终只能草草收场,受害的往往是读者。实际上读者买了书自然会回家阅读,作者最想说的话都写在书里了,哪还用得着在这里泛泛而谈。此外,捧场嘉宾既然不是作者,却喜欢在他人书上签名,岂不犯了喧宾夺主的大忌。 5.读者买了门票,花了车钱,带着多年珍藏的书或是节目单,慕名排队,恭恭敬敬请偶像在书上或节目单上签名留念是很正常的要求,而现实中往往主办方以不是本社出版物或是作者不愿意而被拒绝,殊不知这些读者才是其真正的“粉丝”,从此偶像也就不复存在。 6.有些相对专业以出售签名书为特色的书店,虽说用的签名笔尚好,大多也签在有书名的扉页上,但不知为何没有请作者再在签名处加盖一枚名章?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
以我多年的观察,前来参加上海书展签售会的作者或嘉宾,外国的相对比国内的敬业,如近两年来上海书展的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和平野启一郎,每次签售都是主动为读者写上款、时间,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前几年来上海书展的莫言、陈忠实和沈昌文等都对读者满腔热情,至今想起来心里还暖暖的。再如几乎每年参加上海书展签售的戴敦邦,尽管视力极弱,但对读者的要求几乎都是照单全收。翻译家马振聘和周克希对读者总是笑脸相迎,从不忘记向每一位购买他们书的读者真诚地道声谢谢……可惜的是,这样心里想着读者的作家如今是越来越少了。
周立民 2017年8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