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标题: 胡說瞎扯—白馬駄經圖 [打印本页]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2:34
标题: 胡說瞎扯—白馬駄經圖
玄奘〔唐三藏〕、白衣秀士〔猴行者〕、白馬駄經。

1-2.jpg (40.9 KB, 下载次数: 2)

1-2.jpg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2:43
泗州大聖降水母〔無支祁或巫枝祇〕

2-2.jpg (44.48 KB, 下载次数: 1)

2-2.jpg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2:54
取材:《西遊記》成因考—作者:劉蔭柏先生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初版
提起《西遊記》,人們都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中葉的文人吳承恩,但其實這部巨著的完成並非他個人之功,它形成的過程與歌德《浮士德》有相似的命運。它原是一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故事,後來經歷代人民和作家的不斷加工,不斷豐富,並留下各種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藝術創作底本。最後,這個神奇的故事,正像在歌德手中完成的重新創作的《浮士德》一樣,它經吳承恩之手,使之不朽,像一顆燦爛的明星,永遠熠耀於中國文壇和世界文壇之上。
《西遊記》中的故事是怎樣產生,並逐漸衍變、充實、完善的呢?
《西遊記》中的主人公唐僧,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玄奘(公元六○二~六六四年)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約於隋大業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出家,博涉經論,是一位篤學的僧人。他因感到譯經訛謬太多,真偽難辨,遂以求實精神決定不遠萬里去天竺(印度)就學。唐貞觀三年(公元六二九年),玄奘曾結伴陳表於朝廷,奏請西行求法,因唐太宗崇道教以自炫家世,故未被允納。玄奘被迫私越國境,由於守衛烽火台的官吏王祥、王伯嚨好佛,護送玄奘從野馬泉出境。出國後,玄奘曾被困在茫茫流沙中,「口腹乾焦,幾將殞絕」。到了伊吾,又被高昌王麴文泰好意扣留,通過絕食鬥爭始獲釋。臨行時,麴文泰與玄奘「約為兄弟」。從此,玄奘持高昌王書信,以王弟身份,在葉護可汗等西域諸國保護下,經四年終達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玄奘先在那爛陀寺戒賢大師門下學習五年,又至杖林山師兄勝軍法師處學習二年,他不僅看到瑜咖學說全貌,亦窮究了唯識論之奧蘊,使他在學識上大大地超過一般學者的水平。玄奘出國十七年,歷經五十餘國,在印度多次主持講學和辯論會,以其淵博精深的學識震驚異邦。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玄奘遠涉歸國。玄奘至長安不久,唐太宗即在洛陽召見他。太宗曾勸玄奘「罷道助秉俗務」,即還俗做官,被玄奘拒絕。(詳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太宗資助下設「譯場」,他與門人窺基、辯機等人用十九年時間從事翻譯工作,並著有《大唐西域記》。有關玄奘的史料甚多,如劉昀等撰《舊唐書‧方伎傳》、道宣編《續高僧傳》等,其中以他門人慧立撰寫,彥悰增補《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最早最詳。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2:57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雖係慧立據玄奘口述加工整理的,並非信史。什麼事一經宗教徒之口,就不免誇大失實。玄奘在古代交通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去國離鄉,萬里跋涉,並以其學識聲震異邦,本身就帶有傳奇色彩,再加上慧立繪聲繪色描述,引入異境風光景物及各種神奇傳說,添上宗教徒的熱狂與遐想,已經就有點傳奇小說的味道,很迷惑人了。因此,玄奘取經故事,不僅在佛教徒中流傳,而且漸漸走入民問,成為引人注目的市井文藝題材,二者互為影響,彼此傳異。自唐代中葉以後,社會動亂,人心不安,思想消極,釋教大熾,便有種種取經變文、取經故事在社會流佈,〔如唐人李冗《獨異誌》和劉肅《大唐新語》載靈巖寺「摩頂松」的故事,就很神異。)並特別為文人或民間藝人重視和採用,他們在廣泛地吸取民間流傳的種種取經故事的基礎上,又參看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如「龍池」,「首出九龍之頭」的「龍女」、「女人國」、「梵天王」、「羅剎女」等)中的某些神話傳說,融入中土有關神猴的遠古傳說及唐人傳奇小說、宋人話本,並運用大膽的、豐富的想像,將各種材料加以脫胎換骨的改造,於是一部完全脫離了原始材料的文藝作品便赫然問世了,這就是宋代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據魯迅推考,此書雖「或為元人撰」(《中國小說史略》),但在宋代一定有類似的作品出現。第一,從此書形式上看,有詩有話,詩的性質近似於佛經中「偈讚」,話文部分與佛經相近,它與唐、五代時「講唱經文」的「俗講」類似,很可能是北宋時期的東西而較晚刻印的。第二,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在《艾子雜說》中云:「艾子好飲,少醒日。門人相與謀曰:『此不可諫止,唯以險事休之,宜可誡。』一日,大飲而噦。門人密抽彘腸致噦中,持以示曰:『凡人具五臟方能活。今公因飲而出一臟,止四臟矣,何以生耶?』艾子熟視而笑曰:『唐三藏猶可活,況有四耶?』」此書雖據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相傳為東坡作,未必然也。」但產生時代仍為宋時。南宋名詩人劉克莊《釋老六言十首》中,除了第四首提到:「取經煩猴行者」外,在其他九首中還提到惠能、老君、大鵬鳥、金毛獅子、青牛、如來,而「猴行者」則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獨特的稱謂。與劉克莊同時代的張世南,在《遊宦紀聞》卷四載;有一叫張聖者的僧人,為重光寺輪藏成作贊云;「無上雄文貝葉鮮,幾生三藏往西天」。「苦海波中猴行復,沈毛江上馬駐前。」所吟玄奘取經事並非史實,而採以「詩話」之類的內容。金章宗時的文人董解元(據《至茗堂抄本董西廂》柳村居士跋云:「名朗,金泰和時人」,相當于南宋光宗、寧宗年間人)在《西廂搊彈詞》卷二〔尾〕云:「這每取經不肯隨三藏,肩擔著掃帚藤杖,簇捧著箇殺人和尚。」一定是當時社會上流行取經故事傳說,才被文人將它信筆寫入自己的作品中。第三,宋代市井文學特盛,當時許多大中城市均有專以「說話」為業的瓦肆藝人,他們從民間故事或歷史傳說中尋找題材,有的藝人自己動手寫腳本,有的請下層文人和書會代寫。因為這些「話本」是說書人的腳本,一般不刊印,只是師、弟代代衣缽相傳,成為秘笈,以謀生路。宋末或元初時人,可能就是根據這類腳本,刊出這部綱要式的《取經詩話》。從我們現今整理的《興唐傳》、《武松演義》等評書可推知,因是說書人口口相授,而且代代人在講說時又不斷增添新色,內容很可能相當繁雜可觀。但遺憾的是,這樣豐富的腳本,因無人整理刊印,幾乎全部湮沒了。就連《取經詩話》的殘本,還是從日本取回來,經王國維和羅振玉校刊影印的。第四,取經故事在宋代不僅見於小說、戲劇中,還見於佛寺·壁雕中。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壽寧寺經藏皖見到「玄奘取經」的「畫壁」嘆為「絕筆」(《於役誌》)。惜書中未載是否有孫悟空等人形象。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01
《取經詩話》已經完全脫離了《舊唐書‧方伎傳》、《三藏法師傳》和《玄奘》(《太平廣記》卷九十三)中近似乎於史的記載,而純屬文學創作了《取經詩話》中描寫唐僧西行取經,路遇「白衣秀才」,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願保護三藏法師往西天取經,猴行者大展神通,帶三藏法師「入大梵天王宮」講經,得天王賜「隱形帽一事,金鐶錫杖一條,缽於盂一只。」之後,猴行者保護三藏法師過香山寺、虵〔蛇〕子國、獅子林、樹人國、大蛇嶺、九龍池、流沙河、鬼子國母國、女人國、入王母池,最後到達雞足山(鷲峰)。這其間全仗猴行者神通廣大,用隱形帽和金環杖擊斃化成美女的白虎精,打傷九條馗頭鼉龍,降伏深沙神,才得順利西行。《取經詩話》文字不足《西遊記》的五十分之一,且情節極簡單,僅只是提綱挈領式的東西,人物性格刻畫不細緻。其中主人公有三藏法師(即唐僧)、猴行者(即孫悟空)、深沙神(即沙和尚前身),而豬八戒這個憨直可愛又有點小毛病的人物,竟全無跡象可尋。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云:吳承恩「於西遊記故事亦採《西遊記雜劇》及《三藏取經詩話》(?)」,在《取經詩話》後面括弧裡加上問號,表示存疑。鄭振鐸在《西遊記的演化》一文,亦疑心「吳承恩未及見此書」(指《取經詩話》),並進而推論:「永樂大典本西遊記的作者恐怕所依據的,也未必便是此本。」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03
在宋代還有反映取經故事或有關的戲劇,如戲文《陳光蕊江流和尚》(明‧徐渭敘錄》「宋元舊篇」)、金院本《唐三藏》及對孫悟空形象的形成有一定影響的武打短劇《水母砌》(元‧陶宗儀《輟耕錄》「院本名目」),還有與《西遊記》中人物有關的《二郎神雜劇》(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卷三「偏安佚豫」)。這些劇本已佚,錢南揚在《宋元戲文輯佚》一書中,曾推考過《陳光蕊江流和尚》的內容,演唐僧的家世;另外在莆仙戲尚存此劇舊抄本,雖不見得是古貌,亦可從中窺知大概。其他劇目從題目推測,亦未涉及比較複雜、神奇的西天取經內容。
元代西遊故事、傳說頗盛。宋末元初人杜仁傑在《耍孩兒‧喻情》中提到唐三藏事,元中葉人趙彥暉《一夜花‧嘲僧》中談及「老妖精狐媚了唐三藏」事。無名氏《叨叨令過折桂令‧馱背妓》中調笑云「猢猻怪,嘴兒尖,舌兒快,洛伽山怎受的菩薩戒」。在馬致遠《半夜雪轟薦福碑》、吳昌齡《花間四友東坡夢》、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無名氏《風雨像生貨郎旦》等雜劇,或提到唐僧等人,或談及與《西遊記》有關的故事。足見在當時西遊故事風行,故作家往往以此中內容為典故點染入曲文中。元代是中國戲劇史上的黃金時代,湧現出大量的西遊戲或與西天取經故事傳說中人物有關的戲劇,其中最主要的是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題目正為:
      「老回回東樓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經。」(《錄鬼簿》)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05
本帖最后由 老蔡 于 2014-3-18 13:10 编辑

其內容有一部分是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載,玄奘在越烽火台前為一「少胡」人石槃陀授五戒,又與一「胡老翁」「換馬」事衍成。此劇在明代有趙琦美的校抄本,後歸錢謙益。故錢曾將其編入《也是園藏書目》「古今雜劇」欄內,再由何煌之後輾轉到黃丕烈手時才散佚的。(詳見鄭振鐸《劫中得書記》)在《北詞廣正譜》《萬壑清音》、《集成曲譜》、《昇平寶筏》《慈悲願》、《納書楹曲譜》中,或保留了《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中的二折內容,或收輯了一些有關的殘曲,可資參考。一九二八年在日本宮內省圖書館發現《傳奇四十種》,其中有明代萬曆甲寅(公元一六一四年)刊本楊東來評吳昌齡《西遊記》雜劇六卷,曾被許多學者認為是中州久已散佚的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那其實是明初楊景賢或更晚一些的文人託名之作。(孫楷第、嚴敦易均有較詳推考)吳昌齡的雜劇從題目正名中推測,可能是由唐室重視佛法起,餞送三藏西行,到途中感化信佛回民止的簡單故事。而楊景賢是《西遊記》雜劇中「詔餞西行」一折,很可能即是改編和套用吳昌齡雜劇中的情節。吳昌齡雜劇是《漢宮秋》式的一本四折北曲短劇,楊景賢雜劇是《西廂記》式的多本北曲長劇。楊景賢雜劇共六本二十四折,其目錄如下:
      第一本:之官逢盜,逼母異兒,江流認親,擒賊雪仇。
      第二本:詔餞西行,村姑演說,木義售馬,華光署保。
      第三本:神佛降孫,收孫演咒、行者除妖,鬼母皈依。
      第四本:妖豬幻惑、海棠傳耗、導女還裴、細犬擒豬。
      第五本:女王逼親、迷路問仙、鐵扇凶威、水部滅火。
      第六本:貧婆心印、參佛取經、送歸東土、三藏朝元。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17
這部規模宏麗的神話劇,比《取經詩話》內容情節和藝術成就都大大地前進了。楊景賢改編此劇時,首先把《取經詩話》中的「白衣秀才」猴行者,變成靈活、狡黠、勇猛又有野性的孫行者,而且還保留了較古傳說的遺痕;如攝金鼎國女子為妻事,其行徑與唐人傳奇《補江總白猿傳》、宋代評話《陳巡檢梅嶺失妻記》中有關神猴的舊傳說頗近;再如出現調戲鐵扇公主的情節,這雖不如《西遊記》中孫悟空形象之高大、純淨,卻更帶有野性,帶有遠古神猴傳說之遺風。第二,增添了孫行者大鬧天宮的光榮史,已接近後來小說中的情節。在《取經詩話》中,猴行者的歷史僅寥寥數語,說他在「八百多歲時,偷吃十顆」仙桃,「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雲洞」。而在《西遊記》雜劇中,已有孫行者飲「玉帝殿瓊漿」,「盜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偷得王母仙桃百顆,仙衣一套」,又與李天王率領的「天兵百萬」及哪吒、眉山大聖、二十八宿諸神將大戰的動人情景。第三,加入唐僧的身世,而這在《取經詩畫》中卻隻字未提。楊景賢在雜劇中用一本四折來敘述唐僧的身世,原因可能較多。這除了他認為需要對這個主人公加以介紹外,亦有所本。如宋人周密《齊東野語》中「漆盒盛兒浮江中」故事,寫某郡有人船行江上,遇盜被殺,妻子被占,只生數月的小兒被放在漆盒裡,拋至江上。十餘年後,被強人占有的婦人於一寺院中,遇到被自己棄江而獲救的兒子,於是母子二人報官雪恥。此故事與雜劇中所敘述情節極相似。另外,似乎兼採唐人傳奇《鄭德璘》(《太平廣記》卷一百五十二)和《陳義郎》(《太平廣記》卷一百二十二)的故事。鄭德璘無意中結恩於水府之神,後來水神感恩,拯救他所鍾情的女子韋氏出水,並促成這段姻緣。陳彝爽與周茂方為友。彝爽「受蓬州儀隴令」,其老母因戀舊居未同去。臨別其妻為婆母做衣,傷指「血沾衣上」,在途中茂方追殺彝爽,「擠之於浚湍之中」,遂占彝爽妻,並冒名赴任。彝爽有子義郎,及長往「東都舉選」,一夜有鬻飯媼留食,因視其似「孫姿狀」,遂贈當年「血污衫子」。第二年歸家見母,出示此衫,母泣告其始末。義郎「密礪霜刃」,伺茂方寢而殺之,終報父仇。這幾個故事融在一起,與《西遊記》中唐僧家世相似。更主要的是在宋代戲文中《陳光蕊江流和尚》一劇,已開先河。在早期刊印的世德堂本《西遊記》小說中,尚缺此段情節。朱鼎臣在《鼎鍥全象唐三藏遊釋厄傳》(即《西遊記》節本)中,就坊間抄本《西遊記》中許多回內的線索提示,特別是參照楊景賢雜劇中此段情節,補寫了《西遊記》小說裡「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這一回的內容,後來,清初人汪象旭將朱鼎臣節本中這一回添入全篇,遂形成最早的一百回完整本《西遊記》。在這一點上,《西遊記》雜劇是有功勞的。第四,觀音降行者,二郎神細犬降八戒,如來佛法收鬼子母,華光署保等情節,均為《西遊記》所無,就是過火焰山的情節亦與後來小說中迥異。鬼子母事在《取經詩話》「入鬼子母國處第九」中,但與雜劇中內容有較大出入。劇中情節與《鬼子母經》(梁‧釋僧旻等輯《經律異相》卷四十六)所載近似,或者即是吳昌齡《鬼子母揭缽記》【1】之再版。觀音降行者,二郎神降八戒事,或許是較古的西天取經傳說。第五,以木叉售馬,觀音說法為取經引線,將故事來龍去脈都說清楚,使這個流傳數百年的傳說故事接近完善。楊景賢《西遊記》雜劇雖然比《取經詩話》增加許多人物和內容,但因受戲曲形式所限,內容終究無法太豐富,且描摹情狀缺乏細膩,人物形象不夠豐滿,故事情節失之太簡,在結構上有時比例失調,在語言文字上有時因插科打諢,比較庸俗下流,與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的水平相去甚遠。楊景賢比吳承恩約早一百多年,但他的《西遊記》雜劇刊本問世頗晚【2】,已是吳承恩逝世三十年以後的事,吳承恩生前是否看過此劇的抄本,尚未可知。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20
楊景賢《西遊記》雜劇問世前後,跟取經故事或其中人物有關的戲劇,據元‧鍾嗣成《錄鬼簿》和明‧無名氏《錄鬼簿續編》載有:楊顯之《劉泉進瓜》、李好古《巨靈劈華岳》、張時起《沉香太子劈華山》、高文秀《木叉行者鎖水母》、須子壽《泗州大聖渰水母》、吳昌齡《哪吒太子眼睛記》、《鬼子母揭鉢記》、鍾嗣成《宴瑤池王母蟠桃會》、鄭廷玉《崔府君冤家債主》。清‧黃丕烈編《也是園藏書目》「古今雜劇」欄載有:元‧無名氏《龍濟山野猿聽經》、《二郎神醉射鎖魔鏡》。清‧無名氏《傳奇彙考標目》別本二十五「元傳奇」欄內載有;無名氏《魏徵斬龍王》、《崔府君》、《江流和尚》戲文。在元、明間或明初出現了《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旦烈哪吒三變化》等雜劇(《也是園藏書目》「神仙」類)。其中《龍濟山野猿聽經》雜劇,雖未提劉齊天大聖孫悟空之名,但那位自稱名為袁遜的秀士,亦是得道仙猿,他「也曾在瑤池內偷飲了瓊漿」,也曾「在天宮內鬧了蟠桃」,他「變他多端」,能「片刻時間萬里途遙」為求仙悟道成正果,除卻六道輪迴,先變為樵夫,後變為秀士,到龍濟山聽修公禪師講經,終於大徹大悟,成了正果。這位袁遜不僅與孫行者同屬一類,而其經歷又與《西遊記》小說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孫悟空往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參訪仙道」的情況類似。龍濟山野猿聽經》雜劇產生於元代,對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小說定有影響。此外,唐代敦煌變文《唐太宗入冥記》、唐人筆記小說《神異錄》、《朝野僉載》中所記,與《西遊記》小說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中內容相似,宋人嚴羽《滄浪詩話‧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所云「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的故事(亦見宋‧普濟《五燈會元》卷第二《哪吒太子》),在《西遊記》小說第八十三回談及哪吒出世的歷史時,對此故事有較詳細追述。因為西遊取經故事起源於玄奘西行求法事,發生在唐代,故不僅《西遊記》小說中人物,如唐太宗、魏徵、秦瓊、尉遲恭、殷開山等人均為唐初人,而雜劇中的丹霞禪師、小說中鳥窠禪師亦是唐代名僧。在唐代叫三藏法師的人甚多,故唐三藏並非專指玄奘,亦為唐代人對高僧的普通稱謂。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22
又因西遊取經故事起於宗教故事傳說,故不能不吸收一些釋門內容及其說教,不能不受到當時業已翻譯過來的佛經故事的啟發或影響,如《寶星陀羅尼經》、《佛說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大孔雀明王經》、《師子月佛本生經》、《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一類的佛教故事,即《大藏經》中「密教經」部內容,對《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西遊記》平話、雜劇、小說的創作思想,或個別人物,某些情節的形成,均有程度不同的啟示或影響。但這些在西遊取經故事形成衍變的過程中,不是主要的,而真正影響這部偉大作品產生的,則是中國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而哺育它成長,使之龍騰虎躍的是這遼闊國土上中華民族幾千年間形成的勤勞勇敢、不畏強暴的英雄氣質,堅持正義、追求真理的求實精神,它才是這藝術嬰兒真正的母親,偉大的母親!在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中載有鳥窠禪師、須菩提尊者、布袋和尚事,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中載有唐代觀菩薩現象事、鳥窠禪師事,還載一豬頭人身之毛債遭遇,類似八戒受貶。而悟空大師、八戒師本是唐代名僧或國師,這在宋·方勺《泊宅編》、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和《釋氏稽古略》中分別有記載。《泊宅編》中一名曰豬頭和尚者竟是「定光佛」之化身,《宋高僧傳》中唐代高僧悟空,不僅往西域求法、出家、取經、譯經、在歸國途中還遭神龍劫阻,頗為神奇。而對孫悟空形成有直接、較大影響的元人話本《大聖降水母》,在明代中葉尚存,吳承恩好友朱曰藩見過此書並有文字記載(見《山帶閣集》卷三十二《跋姚氏所藏大聖降水母圖》)。這些各以其藝術或情節,從不同角度上對西遊取經故事的主體或支節加以補充和提示,對《西遊記》小說的最後完成,做出不容忽視的貢獻。在明代中葉,有一部規模宏麗的取經故事劇《目蓮救母勸善記》出現,其中有白猿(附會孫猴子)、豬百介(豬八戒諧音)、沙和尚。他們保護目連僧羅卜往西天取經救母。經過黑松林、火焰山、寒冰池、瀾沙河等險地,每逢大難便有觀音前來助戰,歷經艱險,終於到達了西番。幾乎是
全般附繪《西遊記》,只不過將唐僧改為目連僧,且同為西天如來佛之高足弟子。在唐代《大目連變文》、元末明初寫本《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中均無上述情節,更無白猿、豬百介、沙和尚等人物,故知其為鄭氏新添的內容。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記》刊於萬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比世德堂本《西遊記》早十年,但比朱鼎臣節本卻要晚約十年(據鄭振鐸《西遊記的演化》一文推考)。另外,鄭之珍本人比吳承恩約小二十歲。縱使他不是直接從《西遊記》小說中搬來,亦是受元人《西遊記》平話影響而衍成的。【3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24
過去,由於《永樂大典》中殘存的《西遊記》平話發現較晚,故魯迅早年一度誤為收在《西遊記》中楊致和《西遊記》節本是吳承恩寫小說時的祖本。鄭振鐸先生後來見到這部份殘文,亦以此資料為據校正補充了魯迅先生早年的推測,但因他將楊景賢《西遊記》雜劇誤以為元初吳昌齡之作,遂又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吳承恩寫《西遊記》時,以《西遊記》雜劇和其他有關戲劇、傳說為藍本,加以充實,使之神駿豐腴、逸趣橫生、宏偉壯觀的。據目前見到的一些資料可確知,在有關取經故事的各種小說、戲劇中,最接近吳承恩小說的是元人《西遊記》平話,它不但是吳承恩重新加工、創作《西遊記》小說時的祖本,亦是楊景賢寫《西遊記》雜劇時的依據。但因吳承恩的藝術水平遠在這位無名氏撰寫的話本之上,遂使之漸漸被人遺忘而終至消亡,這正與《水滸傳》古本湮沒的情況類似。鄭振鐸先生在《西遊記的演化》一文,摘引《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三十九「送」字韻「夢」《夢斬涇河龍》一篇,即元人《西遊記》平話之殘文: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26
    夢斬涇河龍(《西遊記》)長安城西南上,有一條河,喚做涇河。貞觀十三年,河邊有兩個漁翁,一個喚張梢,一個喚李定。張梢與李定道:「長安西門里,有個卦鋪,喚神言山人。我每日與那先生鯉魚一尾,他便指教下網方位,依隨著百下百著。」李定曰:「我來日也問先生則個。」這二人正說之間,怎想水裡有個巡水夜叉,聽得二人所言。「我報與龍王去。」龍王喚做涇河龍,此時正在水晶宮正面而坐。忽然夜叉來到言曰:「岸邊有二人都是漁翁。說西門裡有一賣卦先生,能知河中之事。若依著他算,打盡河中水族。」龍王聞之大怒。扮作白衣秀士,入城中。見一道布額,寫道:「神相袁守成鈴斯講命。」老龍見之就對先生坐了。乃作百端磨問,難倒先生,問何日下雨。先生曰:「來日辰時佈雲,午時升雷,未時下雨,申時雨足。」老龍問下多少。先生曰:「下三尺三寸四十八點。」龍笑道:「未必都由你說。」先生曰:「來日不下雨,錯了時,甘罰五十兩銀。」龍道:「好,如此來日卻得廝見。」辭退,直回到水晶宮。須臾,一個黃巾力士言曰:「玉帝聖旨道:『你是八河都總涇河龍。教來日辰時佈雲,午時升雷,未時下雨,中時雨足。』」力士隨去。老龍言:「不想都應著先生謬說。到了時辰,少下些雨,便是向先生要了罰錢。」次日,申時佈雲,酉時降雨二尺。第三日,老龍又變為秀士,入長安卦鋪,向先生道:「你卦不靈。快把五十兩銀來。」先生曰:「我本籌算無差。卻被你改了天條,錯下了雨也。你本非人,自是夜來降雨的龍,瞞得眾人,瞞不得我。」老龍當時大怒,對先生變出真相。霎時間,黃河摧兩岸,華岳振三峰,威雄驚萬里,風雨噴長空。那時走盡眾人,唯有袁守成巍然不動。老龍欲向前傷先生。先生曰:「吾不懼死。你違了天修,剋減了甘雨,你命在須臾。剮龍台上,難免一刀。」龍乃大驚悔過,復變為秀士,跪下告先生道:「果如此呵,希望先生與我說明因由。」守成曰:「來日你死,乃是當今唐丞相魏徵,來日午時斷你。」龍王曰:「先生救咱!」守成曰:「你若要不死,除非見得唐王,與魏徵丞相行說勸救時節,或可免災。」老龍感謝,拜辭先生回也。玉帝差魏徵斬龍。天色已晚,唐王宮睡思半酣,神魂出殿,步月閑行。只見西南上有一片黑雲落地,降下一個老龍,當前跪拜。唐王驚怖曰:「為何?」龍曰:「只因夜來錯降芒雨,違了天條,臣該死也。我王是真龍,臣是假龍,真龍必可救假龍。」唐王曰:「吾怎救你?」龍曰:「臣罪正該丞相魏徵來日午時斷罪。」唐王曰:「事若干魏徵,須救你無事。」龍拜謝去了。天子覺來,卻是一夢。次日,設朝,宣尉遲敬德總管上殿曰:「夜來朕得一夢,夢見涇河龍來告寡人道:『因錯行了雨,違了天條,該丞相魏徵斷罪。』」朕許救之。朕欲今日於後宮裡宣丞相與朕下棋一日,須直到晚乃出。此龍必可免災。」敬德曰:「所言是實。」乃宣魏徵至。帝曰:「召卿無事。朕欲與卿下棋一日。」唐王故遲延下著。將近午,忽然魏徵閉目籠睛,寂然不動。至未時,卻醒。帝曰:「卿為何?」魏徵曰:「臣暗風疾發,陛下恕臣不敬之罪。」又對帝下棋。未至三著,聽得長安市上百姓喧鬧異常。帝問:「何為?」近臣所奏:「千步廊南,十字街頭,雲端掉下一隻龍頭來。因此百姓喧鬧。」帝向魏徵曰:「怎生來?」魏徵曰:「陛下不問,臣不敢言。涇河龍違天獲罪,奉玉帝聖旨令臣斬之。臣若不從,臣罪與龍無異矣。臣適來合眼一霎,斬了此龍。」正喚作魏徵斬涇河龍。唐皇曰:「本欲救之,豈期有此!」遂罷棋。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28
其中神相手袁守成的故事,很可能從未人劉斧《青瑣高議後集‧袁元》和《太平廣記》中《袁天綱》、《柳翁》故事衍化而來的,至於龍王降雨受罰和被魏徵斬首的故事,大約在唐、宋間很風行,如唐人李復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即上天懲罰龍王降雨不准之罪的故事傳說。而元初大戲劇家馬致遠在《薦福碑》三折〔滿庭芳〕中曾採用此類傳說:「我若得那魏徵劍來,我可也敢驅上斬龍台。」在元代還有無名氏《魏徵斬龍王》傳奇劇。從《夢斬涇河龍》殘文看,與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回「袁守成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的情節甚近,但可惜的是我們目前能夠找到的《西遊記》平話殘篇太少了,無法窺知全貌,恰當地估價它。關於這部平話的其它內容,我們從相當於元末明初時期朝鮮人學習漢語的課本《朴通事諺解》「孫行者」三字下小注引《西遊記》(即《西遊記》平話之簡稱)云:
      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簾洞,洞前有鐵板橋,橋下有萬丈淵,淵邊有萬個小洞,洞裡多猴。有老猴精,號齊天大聖,神通廣大,入天宮仙桃園偷蟠桃,又偷老君靈丹藥,又去王母宮偷王母繡衣一套來,設慶仙衣會。老君王母具奏玉帝,傳宣李天王引領天兵十萬及諸神將,至花果山與大聖相戰,失利。巡山大力鬼上告天王,舉灌州灌江口神曰小聖二郎,可使拿獲。天王遣太子木叉與大力鬼,往請二郎神領神兵圍花果山,眾猴出戰皆敗,大聖被執,當死。觀音上請玉帝,免死。令巨靈神押大聖,前往下方去,乃許花果由石縫內納身下截,畫如來押字封著,使山神土地鎮守。饑食鐵丸,渴飲飼汁·。「待我東土尋取經之人,經過此山,觀大聖肯隨往西天,則此時可放。」其後唐太宗敕玄奘法師往西天取蛭,路過此山,見此猴精壓在石縫,去其佛押出之,以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為孫行者,與沙和尚及黑豬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伏怪,救師脫難,皆是孫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師到西天,受經三藏東還,法師證果梅檀佛如來,孫行者證果大力王菩薩,朱八戒證果香華會上淨壇使者。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29
這些內容與吳承恩《西遊記》中一至七回,以及十四至一百回內情節大致相同。在「西天取經去時節」下小注引《西遊記》云:
      昔釋迦牟尼佛,在西天靈山雷音寺,撰成經律三藏金經,須送束土,解度群迷。問諸菩薩往東土尋取經人來。乃以西天去東土十萬八千里之程,妖怪又多,諸眾不敢輕諾。唯南海落迦山觀世音菩薩,騰雲駕霧,往東土去。遙見長安京兆府一道瑞氣沖天,觀音化作老僧入城。此時唐太宗聚天下僧尼,設無遮大會,因眾僧舉一高僧為壇主法師,即玄奘法師也。老僧見法師曰:「西天釋迦造經三藏,以待取經之人。」法師曰:「既有程途,須有到時。西天雖遠,我發大願,當往取來。」老僧官訖,騰空而去。帝知觀音化身,即敕法師往西天取經。
這些情節與吳承恩《西遊記》中八至十二回的內容大致相同。而在「逢多少惡物刁蹶」句下小注云:
      今按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涌夫人、蜘殊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兒怪、幾死僅免;又遇棘鉤洞、火焰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此所謂刁蹶也。詳見《西道記》。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32
這許多故事與吳承恩《西遊記》十三至九十回間約二十幾回目內包括的內容大致相似。另外,在《朴通事諺解》中還輯錄了一段經過朝鮮人改寫的元代《西遊記》平話之一則:
      唐三藏引孫行者到東遲國,和伯眼大仙鬥聖的你知道麼?你說我聽。唐僧往西天取經去時節,到一個城子,喚做東遲國。那國王好善,恭敬佛法。國中有一個先生,喚伯眼,外號叫燒金子道人。(《西進記》云:「有一先生到東遲國,吹口氣,以磚瓦皆化為金,驚動國王,拜為國師,號伯眼大仙。」)見國王敬佛法,便使黑心,要滅佛教,但見和尚,便拿著曳車解鋸,起造三清大殿,如此定害三寶。一日,先生們做羅天大醮,唐僧師徒二人,正到城裡智海禪寺投宿,聽的道人們祭星。孫行者師傅上說知,到羅天大醮壇場上藏身,奪吃了祭星茶果,卻把伯眼打了一鐵棒;小先生到前面教點燈,又打了一鐵棒。伯眼道:「這禿廝好沒道理!」便焦躁起來,到國王面前告,未畢,唐僧也引徒弟去到王所,王請唐僧上殿,見大仙打罷問訊,先生也稽首回禮。先生對唐僧道:「咱兩個冤仇不小可里!」三藏道:「貧僧是東土人,不曾認的,你有何冤仇!」大仙睜閉雙眼道:「你教徒弟瓖了我羅天大醮,更打了我兩鐵棒,這的不是大仇?咱兩個對君王面前鬥聖,那一個輸了時,強的上拜為師傅。」唐僧道:「那般著?」伯眼道:「起頭坐靜,第二櫃中猜物,第三滾油洗澡,第四割頭再接·。」說罷,打一聲鐘響,各上禪床坐定,分毫不動,但動的便算輸。大仙徒弟名鹿皮,拔下一根頭髮,變做狗蚤,往唐僧耳門後咬,要動禪。孫行者是個猢猻,見那狗蚤,便拿下來磕死了。他卻拔下一根毛衣,變作假行者,靠師傅立的。他走到金水河裡,和將一塊青泥來,大訕鼻凹裡放了,變做青母蠍,脊背上咬一口。大仙叫一聲,跳下床來了。王道:「唐僧得勝了。」又叫兩個宮娥,抬過一個紅漆櫃子來,前面放下,著兩個猜裡面有什麼?皇后暗使一個宮娥,說與先生櫃中有一顆桃。孫行者變做個焦苗蟲兒,飛入櫃中,把桃肉都吃了,只留下桃核,出來說與師傅。王說:「今番著唐僧先猜。」三藏說:「是個桃核。」皇后大笑:「猜不著了。」大仙說:「是一顆桃。」著將軍開櫃看,卻是桃核。先生又輸了。鹿皮對大仙說:「咱如今燒起油鍋,入去洗澡。」鹿皮先脫下衣服,入鍋裡。王喝采的其間,孫者念一聲「俺」字,山神土地神鬼都來了。行者教千里眼、順風耳等兩個鬼,油鍋兩邊看著,先生待要出來,拿著肩膀颩在裡面。鹿皮熱當不的,就油裡死了。王見多時不出時,「莫不死了麼?」教將軍看。將軍使金鉤子,搭出個爛骨頭的先生。孫行者說:「我如今入去洗澡。」脫了衣裳,打一個跟斗《斛斗),跳入油中。才待洗澡,卻早不見了。王說:「將軍,你搭去。行者敢死了也?」將軍用鉤子搭去,行者變五寸來大的猢猻,左邊搭右邊趓(躲);右邊搭左邊去,百般搭不著。將軍奏道:「行者油煎的肉都沒了。」唐僧見了啼哭。行者聽了跳出來,叫:「大王有肥棗(皂)麼?與我洗頭。」眾人喝采,「佛家贏了也!」孫行者把他的頭先割下來,血瀝瀝的腔子,立地頭落在地上。行者用手把頭提起,接在脖項上依舊了。伯眼大仙也割下頭來,待要接,行者念金頭揭地、銀頭揭地,波羅僧揭地之後(《西道記》云:「釋迦牟尼佛在靈山雷音寺,演說三乘教法,傍有侍奉阿難、伽舍、諸菩薩、聖僧、羅漢、八金剛、四揭地、十代明王、天仙、地仙。」觀此,則揭地神名,然未詳何神。),變做大黑狗,把先生的頭拖將去。先生變做老虎趕,行者直拖的王前颩了,不見了狗,也不見了虎,只落下一個虎頭。國王道:「原來是一個虎精,不是師傅,怎生拿出他本像!」說罷,越敬佛門,賜唐僧金錢三百貫、金鉢盂一個,賜行者金錢三百貫打發了。這孫行者正是了的,那伯眼大仙,那裡想猢猻手裡死了。古人道:殺人一萬,自損三千。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39
這段殘文見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法文部昭和十八年(公元一九四三年)影印本《奎章閣叢書》第八種,我國在五十年代後亦有影印本。其內容與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外道弄邪欺正法,心猿顯聖靈諸邪」中情節類似。從這許多注釋和殘文中可以窺知這部《西遊記》平話裡的內容,已大致接近於吳承恩《西遊記》小說了。較晚在寧夏發現宋元刻的許多西夏文藏經中,有漢字抄本《銷釋真空寶卷》一卷,其中有唐僧取經故事:
      唐聖主,焚寶香,三參九轉,
      祝香亭,排鸞駕,送離金門。
      將領定,孫行者,齊天大聖;
      豬八戒,沙和尚,四聖隨跟。
      正遇著,火焰山,黑松林過,
      見妖精,和鬼怪,魍魎成群。
      羅剎女,鐵扇子,降下雸(甘)露,
      流沙河,紅孩兒,地勇夫人;
      牛魔王,蜘珠精,設(攝)入洞去,
      南海裡,觀世音,救出唐僧。
      說師父,好佛法,神通廣大,
      誰敢去,佛國裡,去取真經。
      滅法國,顯神通,僧道斗聖,
      勇師力,降邪魔,披剃為僧。
      兜率天,彌勒佛,願聽法旨。
      極樂國,火龍駒,白馬駝經;
      從東土,到西天,十萬餘里
      戰世洞,女兒國,匿了唐僧,
      到西天,望聖人,殷勤禮拜,
      告我佛,發慈悲,開大沙門,
      開寶藏,取真經,三乘教興;
      暫時間,一剎那,離了雷音;
      取真經,回東土,得見帝王。

作者: 國幣    时间: 2014-3-18 13:39
学习。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46
國幣 发表于 2014-3-18 13:39
学习。

國幣老師 您好!午安!
在下.不懂,找些資料湊湊熱鬧,盼望 您老與泉友老師們多指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50
這些顯係沿襲《西遊記》平話,因為情節相同者竟達十處之多。這部寶卷中稱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此封號始於元大德十一年(公元一三○七年),但據《元史‧祭祀誌五》載,則是在「至大元年(公元一三○八年)秋七年,詔加號先聖曰:「大成至聖文宣王」。寶卷全文結構皆用三、三、四的句法組織,很接近變文體裁,與明初寶卷在「唱」部分加進流行歌曲頗不相同,故鄭振鐸在《三十年來中國文學新資料新發現記》一文中認為此寶卷為元人抄本。【4】這亦證明《西遊記》平話是遠在吳承恩《西遊記》小說之前的產物。在西夏晚期、甘肅省安西縣城南敦煌榆林窟「普賢變」中穿插有「唐僧取經」的故事;「玄奘合掌作望空禮拜狀,孫悟空牽著滿載佛經的白馬,悟空已為猴像,這個新穎的題材,在榆林窟第2329等窟都有」,「比明朝作家吳承恩寫的《西遊記》早了三百餘年。」(萬庚育《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藝術》)在《取經詩話》中狀如「白衣秀才」的猴行者,壁畫中已經是猴像出現,這可能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接近《西遊記》小說中孫悟空的形象。近年來在河北省磁縣出土的元代瓷枕上,亦見到《西遊記》中的人物肖像:「孫悟空手執如意金繼棒,矯健威武,躍步向前;反映出不畏強暴,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豬八戒長嘴大耳,肩扛九齒釘耙,邁步跟隨;唐僧騎馬揚鞭,取經心切,沙和尚手舉杖傘,快步從行。」(郁博文《瓷枕與〈西遊記〉》)從瓷枕上圖畫看,《西遊記》中的主要人物皆已齊備,不過孫悟空尚未束虎皮裙,豬八戒還沒有腆著大肚子,沒有擔行李,沙和尚亦未持降魔寶杖。從中可進一步確知,《西遊記》平話不僅產生甚早,而且不斷充實、豐富、發展,在瓷枕上的插圖就是它早期人物通俗畫。在《西遊記》平話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傳說被突出強化了,如已有入天宮偷桃、盜衣、竊丹、大戰天兵神將等動人情節,但尚無被太上老君火煉和如來佛降伏的內容。《西遊記》平話的作者或許多作者,可能根據唐人傳奇《補江總白猿傳》、《古岳讀經》,宋代各種有關僧伽降水母的傳說,以及元代話本《大聖降水母》和有關雜劇加以豐富、誇飾,增添了孫悟空的光榮歷史。另外,在《西遊記》平話裡雖提到不少險惡的征程,但與《西遊記》小說在名目上尚有出入,如《朴通事諺解》殘文中與孫悟空鬥法的伯眼大仙(虎精)和徒弟鹿皮,而在吳承恩《西遊記》中則為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平話中的「地湧夫人」,即小說中「白毛老鼠精」。再如平話中「薄屎洞」,即小說中的「七絕山稀柿衕」。這部《西遊記》平話雖然比起以往一切取經故事的文學作品或傳說資料大大地邁進了,豐腴了,但缺點仍很多。在文字上它沒有全脫講唱文學的格調,還缺乏細膩的描寫和有文藝特點的渲染,人物對話太簡,太呆板,人物形象缺乏應有的血肉,僅是個偉大的胚胎。

作者: 國幣    时间: 2014-3-18 13:51
老蔡 发表于 2014-3-18 13:46
國幣老師 您好!午安!
在下.不懂,找些資料湊湊熱鬧,盼望 您老與泉友老師們多指教。感恩!

蔡老客气了,您懂的〔语带双关〕,嘿嘿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3:57
取材:甘肅省安西縣城南敦煌‧西夏榆林窟「普賢變」壁畫。

西夏─唐僧玄奘(三藏)取經.jpg (246.79 KB, 下载次数: 29)

西夏─唐僧玄奘(三藏)取經.jpg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4:24
取材:甘肅省安西縣城南敦煌‧西夏榆林窟壁畫。

西夏─唐僧玄奘(三藏)取經.jpg (99.92 KB, 下载次数: 12)

西夏─唐僧玄奘(三藏)取經.jpg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4:28
取經故事在漫長的歷史裡,經過許許多多的說書人、藝人、文人代代相傳相續,不斷地充實它,發展它,改造它,豐富它,使之由簡單的故事,衍變為越來越神奇複雜的故事;由簡單的人物描寫,衍變成生動的、形象的、典型的人物刻畫。這一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題材,到了明代中葉,偉大作家吳承恩在自己複雜的、辛酸的生活實踐的基礎上,認真地學習唐人傳奇的藝術手法,兼採其中有趣的故事傳說,又在各種有關取經故事的民間傳說、變文、筆記、小說、詩話、戲劇,尤其是在《西遊記》平話的基礎上,融鑄進自己複雜激憤的情緒,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對這個傳統題材進行大刀闊斧的藝術加工,藝術提煉和再創造,無論從故事情節(特別是真實的細節描寫),人物性格,還是從語言文字的幽默詼諷和洗煉上,都遠遠地超過了《西遊記》平話的水平,而使之成為偉大的藝術精品。例如,他刪去了孫悟空盜金鼎國女子為妻的情節,並將單純竊丹、盜仙衣、偷桃等情節,改造豐富為追求個性自由解放,求師訪友,大鬧龍宮,大鬧地府、大鬧天宮,爭取應有權力的極為動人的故事,使孫悟空這個叛逆者的形象赫然聳現。同時,又刪去了孫悟空調戲鐵扇公主的不健康情節,使孫悟空的英雄形象更加高大、豐滿。從此這個經過歷代人民和作家集體創作的傳統題材,在原有的基礎上發生了質的飛躍,一部百回本的宏篇巨作《西遊記》,以它前所未有的燦爛光輝,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寫下重要的篇章。小說中那個蔑視神權、王權,不怕邪惡,勇於鬥爭又善於鬥爭,堅定樂觀地向一切妖魔鬼怪做不屈不撓鬥爭的聰明機智孫悟空,成為膾炙人口,芳馨中外的神奇英雄,而被人們長久地甚至是永遠地眷戀了。
從取經故事走入民間,逐漸充實,逐漸發展衍變,最後成為不朽作品的創作過程,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不但是創造一切物質財富的力量,同時也是創造精神財富唯一無窮的泉源。歷代人民不僅從物質生產上為作家創作活動提供必需的生活前提,同時亦是作家尋求創作靈感的唯一無窮的泉源。偉大的作家只有深入於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向人民群眾學習,汲取民間文學中有益的營養,才能馳騁自己的才華,創造出夠得上冠之以「偉大」這兩個字的作品。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4:30
注釋
1吳昌齡《鬼子母揭鉢記》,已佚,在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第一輯《元人雜劇全集》輯有吳昌齡撰《鬼子母揭鉢記》殘文一卷,據此《中國叢書綜錄》中亦標此劇殘本尚存。實際上在盧前收輯《元人雜劇全集》中並無此劇殘本,只有「附《鬼子母揭鉢記》」幾個字。我推測此劇殘本或為舊書賈從《西遊記》雜劇二本十二出「鬼母皈依」中摘出,因與已收入《元人雜劇全集》並被誤認為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即《西遊記》雜劇)中一折重複,遂不再錄。
2】吳承恩《西遊記》小說世德堂本,在明萬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年)刊世,比楊景賢《西遊記》雜劇早二十年刊刻。吳承恩約逝世於萬歷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故推測他生前未見過此劇刊本。
3】鄭之珍,安徽省新安縣人。據萬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十一年(公元一五八三年)陳昭祥、倪道賢等人分別為《目連救母勸善記》寫的《序》及鄭之珍《序》中所述情況推測,鄭之珍約生於一五二○年,比吳承恩約小二十歲。
4】《銷釋真空寶卷》,趙景深《〈西遊記平語〉殘文》和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上冊)「考定是元末明初作品」。

作者: 菠萝吹雪    时间: 2014-3-18 14:30
好钱好文。欣赏学习。。。谢谢。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4:41
國幣 发表于 2014-3-18 13:51
蔡老客气了,您懂的〔语带双关〕,嘿嘿

報告:國幣老師
哈!哈!哈!上網純屬消遣與學習-----胡說瞎扯只是湊湊熱鬧;因〝白內障〞影響視力甚鉅,又乾眼症〝畏光〞無法〝久視〞電腦螢幕,看書、打字甚為〝吃力〞,部份書上文字必須拿〝放大鏡〞才能看清楚,盼望 獅友們多海涵。感恩!
作者: 國幣    时间: 2014-3-18 14:44
老蔡 发表于 2014-3-18 14:41
報告:國幣老師
哈!哈!哈!上網純屬消遣與學習-----胡說瞎扯只是湊湊熱鬧;因〝白內障〞影響視力甚鉅 ...

一看到这些壁画,就想起张大千。蔡老多保重啊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4:44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14-3-18 14:30
好钱好文。欣赏学习。。。谢谢。

菠蘿吹雪老師 您好!午安!
在下不懂,找些資料湊湊熱鬧,盼望 您老多指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4:54
取材:《西遊記》人物—孫悟空論考
作者:劉蔭柏;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初版。
《西遊記》人物論考吳承恩《西遊記》小說,最早雖是從唐玄奘往天竺(印度)取經的真實故事衍變而來的,但取經故事發展變化的結果,卻使玄奘大師由真變假,由主要角色降到次一等的角色,由神聖無比的佛學大師降到半受嘲笑的人物,而與原先真實的歷史故事毫不相關的孫猴子竟取而代之,成了書中主角,在活潑、勇敢、機智、剛毅的美猴王面前,唐僧的形象大為遜色。
生長在花果山水簾洞,號稱「齊天大聖」,大鬧天宮的孫悟空,雖屬是被歷代作者幻想出來的人物,卻有著很深刻的現實意義。神話不是現實生活,但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於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並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結果。它仍有一定的社會現實基礎。在吳承恩生活的年代,山東、湖廣、江西等許多地區,發生了劉三、方四、藍五、劉六、劉七、王浩八等人領導的多次農民舉事,此起彼伏,這客觀現實對整個社會留下深刻影響,引起一些有識見思想家的關注。比吳承恩約大三十歲的「前七子」之一王廷相認為「皇極之建,其大有五」,其「四曰求賢才」,如果能夠「一任得人」,而「治化溥矣」。(《雅述》下篇)並進而言「詭特不羈之才」,亦可以用之,即使「亂天下者」,亦多「才智之雄」,倘若「聖王知而養之」,使「山澤之隱而不得其所者寡」,就可以安天下。(《慎言》卷七《御民》)比吳承恩約小二十歲的李贊,雖將黃巢列入「盜賊傳」,將張角、張魯列入「妖賊傳」(詳見《藏書》),對封建社會恪守的君臣大義不敢觸動,卻公然稱讚海盜林道乾,言其「稱王稱霸,眾願歸之,不肯背離。其才識過人,膽氣壓乎群類」,假設「國家能用之為郡守令尹」,為|虎臣武將」,「朝廷自然無四顧之憂」,但因為「舉世顛倒,故使豪傑抱不平之恨,英雄懷罔措之戚,直驅之使為盜也」。(《焚書》卷四《困記往事》)吳承恩雖對這些草莽英雄的看法因人而異,往往還囿於封建正統觀念而流露出不正確的看法(如《壽熙台潘公八褒障詞並引》),但他用自己創作的長篇小說,卻表達了與王廷相、李贊等人相近似的激進民主主義思想,而且有時表述得比王、李等人還激烈。沒有在我國歷史上多次發生的規模巨大的,以至使得封建王朝不能維持或幾乎不能維持的農民舉事,孫猴子大鬧天宮的情節是不能虛構出來的。此外,孫猴子動人的藝術形象,也還有它文學上豐富的傳統素養。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03
在我國文學史上描寫神猴故事及民間有關神猴的傳說,是和龍蛇的傳說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細奇的內容。漢代焦廷壽《易林》卷一「坤之剝」中云:「南山大攫,盜我媚妾。怯不敢逐,退然獨宿。」。趙曄《吳越春秋》,中載有袁公興越處女比劍的故事。足見在漢代此類故事傳說頗多,那位與越處女鬥劍,「飛上榭,化為白猿」的袁公,就是孫猴子的遠祖。到了唐代,關於神猴的傳說更豐富多彩。《廣異記‧張鋌》中善化人形,「衣褐革之裘,貌極異,綺羅珠翠」,使虎、豹、巨熊都聽其指揮的「巴西侯」。《續玄怪錄‧刁俊朝》中,因在漢江作惡,被上天追查,避禍於刁俊朝妻子脖項內,能大能小,雅好音樂,孿化神奇的「彌猴之精」。《集異記‧汪鳳》中,從地下掘出的石櫃中放走被茅山道士鮑知遠囚住的「猴神」,遂使「六合煙塵」的故事,在某些方面,均有孫猴子的影子。而無名氏《補江總白猿傳》中,平時幻化成「美髯丈夫長六尺餘,白衣曳杖」,飛如「匹練」,「半晝往返數千里」,「遍體皆如鐵」,「目光如電」,用刀劍砍之,「如中鐵石」,又能「舞雙劍,環身電飛,光圓若月」的「大白猿」,在較大程度上有著孫猴子的神通。至於李公佐《古嶽瀆經》(《太平廣記》曰《李湯》)中傳說的渦水神「無支祁」(李肇《唐國史補》作「無支奇」),則尤近於水簾洞中的孫悟空。魯迅潛心研究中國小說史,在多種資料的基礎上指出:
       「《西遊》中兩提『無支祁』(一作巫枝祇),蓋元時盛行此故事,作西遊者或亦受此事影響。其根本見《太平廣記》卷四六七《李湯》條。」(《魯迅書信集》上卷四九頁)
      「我以為《西進記》中的孫悟空正類無支祁」。(《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魯迅的這些論述是很有道理的。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04
國幣 发表于 2014-3-18 14:44
一看到这些壁画,就想起张大千。蔡老多保重啊

感謝 國幣老師的關懷-------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06
本帖最后由 老蔡 于 2014-3-18 15:07 编辑

在二、三十年代,我國有些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者,如胡適、鄭振鐸、許地山及稍晚的季羨林等人或受「文藝西來」說影響,或受俄國人鋼和泰教授影響,均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受到印度史詩《臘瑪延那》中神猴哈努曼影響產生的。在五十年代末,吳曉鈴在《「西遊記」和「羅摩延書」》一文中提出異議,列舉了《大莊嚴論經》、《婆藪槃豆傳》、《摩登伽經》、《八楞伽經》、《囉囀孥說救療小兒疾病經》、《六度集經》、《雜寶藏經》、《太子須大拿經》、《菩薩本緣經》等譯經中有關文字,說明雖在釋典翻譯文學中介紹過這部印度史詩,但都比較簡單,而且往往支離破碎,僅憑這麼一點東鱗西爪的資料不可能窺知這部宏大史詩的全貌的,甚至有時還改頭換面,撏撦餖飣,如果不是熟知原故事情節的人,幾乎無法辨識的,如果是不了解古代印度社會和文化的人,亦無法解釋。而且絕大多數釋典翻譯文學,並不採自《羅摩延書》(即七十年代出現的譯本《臘瑪延那》史詩),只是引典故入經文。即使是直接摘錄《羅摩延書》的《雜寶藏經》卷一「十奢王緣」故事,不過一千字,類似廿四史中「傳」的樣子,從中無法欣賞這部史詩。因此,想像以釋典翻譯文學的夾縫裡擠進來的一點點刪改得面目全非的這部史詩故事片段,竟會影響《西遊記》故事的成長,那是不可能的事。另外,從《臘瑪延那》中也找不到與孫悟空的血緣關係。這部史詩記載印度果薩拉國王達薩臘塔之子臘瑪和妻子息達,以及他弟弟拉格什曼那,一起被父親驅逐,在外流浪十四年中的種種遭遇。臘瑪的妻子息達非常美麗,曾被楞伽的魔王臘瓦那用計劫走。臘瑪在尋找臘瓦那準備復仇的途中,曾幫助猴王蘇格利瓦奪得他哥哥瓦黎的王位,於是蘇格瓦利就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臘瑪去報仇。神猴哈努曼極勇敢機敏,能在空中往來,他多次識破敵人的陰謀,火燒楞伽宮,二次盜仙草救臘瑪兄弟的生命,終於幫助臘瑪征服敵手,奪回息達,勝利凱旋。不過,在這部史詩中臘瑪是主角,他文武雙全,神通廣大,本領遠在哈努曼〔神猴〕之上,是位半人半神的英雄。哈努曼的形象雖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但他既不是書中主角,亦非叛逆英雄,充其量不過是臣僕而己。至於《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則是桀驁不馴的、敢於蔑視上天的英雄。無論從故事情節,還是人物性格刻畫上,均無本質上相同之處,將二者血緣硬連在一起,顯然是不妥的。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09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雖與《臘瑪延那》無關,卻與佛經與佛教故事有緣,這是取經故事題材本身所決定的。如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四載「獼猴獻蜜及釋迦等遺跡」,此中獼猴「成阿羅漢」。南朝梁‧僧旻等譯著《經律異相》卷四十七亦載此故事。在《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六度集經》、《舊雜譬喻經》等佛經中均有獼猴求法成正果事,而這些經文在唐代均已有譯本,有的甚至在三國時已有譯文。在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卷二《善惡獼猴緣》中,善獼猴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大概唐人崔牧就是受到與上述相類似的佛經故事啟示,撰述了猿猴曬經,風吹卷落、樵人得經獻寶的《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序》。日本學者太田辰夫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考》中,將此中猿猴想像成在取經途中擔任嚮導和警衛的猴行者前身。磯部彰在《元本〈西遊記〉中的孫行者的形成》一文中認為,孫行者形象與宋‧法護譯《佛說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中手持金剛棒,身穿虎皮衣,眼如朱,髮如火,能令龍王降雨,威服一切魔王,又與須菩提尊者有交情的大力明王有關係。兩位日本學者的看法,值得進一步研究。清末佛教學者楊文會和近代魯迅、鄭振鐸,以《西遊記》第九十八回所錄經目訛誤而斷定,吳承恩「未看過佛經」,【1】往往是「望文生義的附會」,【2】這種結論並不很科學。吳承恩雖然不是嚴肅的佛學研究者,但他在創作《西遊記》時,卻認真地翻閱過一些有關的佛經,並力圖比較準確採用這些資料。如在《佛說佛名經》卷二十載有「南無栴檀功德佛」、「南無鬥戰勝佛」,【3】可見唐僧與悟空到西天成正果的封號,並非吳承恩杜撰出來的封號。如《西遊記》第十九回中鳥巢禪師口授唐僧的《多心經》,正與玄奘法師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幾乎一字不異。再如第九十三回中所述舍衛國衹園布金寺事,與三國時支謙大師譯《佛說孛經抄》完全相同。另外,在唐代天寶年間有一位俗名車朝奉的僧人,法號悟空大師。他比玄奘晚一些,也赴印度那爛陀寺求學,為傳密教入我國功勞最顯的高僧。故推知將孫行者與唐僧連在一起,並取法號悟空,恐與佛教傳說事跡有一些關係。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14
本帖最后由 老蔡 于 2014-3-18 15:17 编辑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學藝術,不能不受到因文化交流而傳入的外國文學的影響,但它決不能因此而改變幾千年間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民族風格,而真正藝術的偉大的母親,只能是生育它的土地和人民,外來的影響不過是一些涓涓小溪,必然會隱沒於浩浩江水之中。因此,孫悟空還是在我們偉大民族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唐人傳奇中產生的,其中最主要是從李公佐《古嶽瀆經》中渦水神「無支祁」衍變來的,這是有案可稽的。
第一,《古嶽瀆經》中的人物,在宋人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元末明初楊景賢《西遊》雜劇,明初無名氏《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和吳承恩《西遊記》小說中均提過,而且是與孫悟空有關的人物。
《陳巡檢梅嶺失妻》中自稱「齊天大聖」的猢猻精白申公云:
      「弟兄三人,一個是通天大聖,一個是彌天大聖,一個是齊天大聖,小妹便是四洲聖母。」
楊景賢《西遊記》雜劇「神佛降孫」一摺中,孫行者「自報家門」云: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離山老母,二妹巫枝衹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喜時攀滕攪葛,怒時攪海翻江。」
無名氏《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頭摺,齊天大聖「自報家門」云:
      「吾神三人,姊妹五個。大哥哥通天大聖,吾神乃齊天大聖,姐姐是龜山水
母,妹妹鐵色獼猴,兄弟是耍耍三郎。姐姐龜山水母,因水渰了泗州,損害生靈極多,被釋迦如來挐住,鎖在碧油罈中,不能翻身。」
吳承恩《西遊記》六十六回,功曹笑道:
    「大聖寬懷。----------這枝岳也在南瞻部洲盱眧山蠙城,即今泗州是也。那裡有個大聖國師王菩薩,神通廣大。他手下有一個徒弟,喚名小張太子,還有四個神將,昔年曾降伏水母娘娘。」
在另一處又用國師王菩薩的話說:
      「奈何值初夏,正淮水泛漲之時。新收了水猿大聖,那廝遇水即興;恐我去後,他來空生頑,無神可治。」
從上述幾種引文可以看出,無支祁(或稱巫枝祇、泗州聖母、龜山水母、水母娘娘、水猿大聖)與孫悟空是有血緣關係的。在話本與二部雜劇中,無支祁是孫悟空的姐妹,在《西遊記》中雖未明講二者關係,但實際上亦是《紅樓夢》中描寫甄寶玉之手法。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20
第二,從性狀、生活環境及神通上亦多相似之處。
      《西遊記》的孫悟空,生活在花果山水簾洞,又能入海到龍宮借寶,亦即「水猿」之屬。他「尖嘴縮腮,金睛火眼」,有七十二般變化,會「斛斗雲」。一下子行「十萬八千里路」,是個神通廣大的猴王。《古嶽瀆經》中無支祁,是「淮渦水神」,「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光彩若電」,它可以「頸伸百尺,力逾九象,博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失。」孫悟空與無支祁從性狀上,均屬猿類,一個「尖嘴縮腮,金睛火眼」,一個「縮鼻高額」,「金目雪牙」,「光彩若電」;從生活環境上,一個在淮渦水中,一居水簾洞內,都能在水中大顯神通,或為水猿或近於水猿;在本領上均力大無窮,機敏異常,善能變化,難以制馭,在無支祁身上,可以看到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影子。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22
第三,在早期的孫悟空身上還殘留著唐人傳奇和宋人話本中的遺痕。
      在《補江總白猿傳》中,居於長樂附近「絕巖翠羽之問」洞府裡的神猴,曾盜去歐陽訖妻子。《陳巡檢梅嶺失妻》中,住在梅嶺之北申陽洞自稱「齊天大聖」的猢猻精,「神通廣大,變化多端,能降各洞山魈,管領諸山猛獸,興妖作法,攝偷可意佳人,嘯月吟風,醉飲非凡美酒。」在楊景賢《西遊記雜劇》中,有孫悟空盜「金鼎國女子」為妻事,又「偷得王母仙桃百顆,仙衣一套,與夫人穿著」,「作慶仙衣會」。據《朴通事諺解》中原注可知,在元代《西遊記》平話中亦有孫悟空「去王母宮偷王母繡仙衣一套,來設慶仙衣會」事。因注釋者用極簡潔文字敘述全書梗概,不能細解,但從偷「繡仙衣」一事推測,在元代平話中很可能有盜金鼎國女子為妻的情節,楊景賢據元代平話本編寫了《西遊記》雜劇。可見早期的孫悟空與唐、宋傳奇、話本中神猴的品格上有某些類似。這說明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是在中國傳統文學和民問傳說土壤裡孕育出來的偉大兒子,不是什麼純粹的「進口貨」。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25
第四,從《古嶽瀆經》「無支祁」傳說的淵源與流變中,亦能找到彼此的血緣關係。
    《古嶽瀆經》中的「無支祁」或別處被稱之為「水母」者,是一個很久遠的傳說,漢代人王褒《九懷‧思忠》云:「玄武步兮水母,與吾朝兮南榮」。注曰:「天龜水神」。它不是水猿,而是象形的水獸,水神。漢代淮津神取馬的傳說(詳見漢趙曄《吳越春秋》),大概就是無支祁的前身。這種「神形獸視」的神話傳說,很可能是遠古時期「圖騰崇拜」的遺痕,是由完全獸形神變成完全人形神的一種過度。唐人李公佐集遠古神猴傳說之大成,創作了《古嶽瀆經》神話傳奇小說,但此篇在唐代並未引起人們多大注意,他獲大名是靠《南柯太守傳》。迨至宋朝,此說不僅廣為流傳,成了熱門貨,而且還搬上戲台,即《宦門子弟錯立身》戲文中〔天淨沙〕及《輟耕錄》「院本名目」中均云的《水母砌》雜劇。此說交了好運,或許是因為當時瓦肆藝人講「靈怪」故事在推波助瀾吧。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27
《古嶽瀆經》中說大禹「召集百靈,搜命夔龍。桐柏千君長嵇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犁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將這個傳說入詩:「川鎖支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應存。」(《濠州七絕‧塗山》)誰知到了北宋後期這個傳說發生訛變。朱熹《楚辭辨證》中云:《天問》,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特戰國時俚俗相傳之語,如今世俗僧伽降無支祁,許遜斬蛟蜃精之類。本無依據,而好事者遂假託撰造以實之。」可見已有訛禹為僧伽降無支祁之俚說。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中云:「水母洞在龜山寺,俗傳泗州僧伽降水母於此。」又訛無支祁為水母。後來,因稱僧伽為「泗州大聖」(李德耀纂編《泗州通誌》卷二十七「仙釋」中云:「唐僧伽大師即今稱泗州大聖菩薩者。」),遂又有泗州大聖降水母之說。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29
僧伽大師是西域人,本姓何,在「唐龍朔初來遊北上,隸名於楚州龍興寺」,久居臨淮。「唐景龍二年,中宗皇帝遣迎師,入內道場,尊為國師」。圓寂之後,葬於臨淮。據《太平廣記》卷九十六「異僧十」載他有諸種神異:「其頂有穴,恆有絮塞之,夜則去絮,香從頂中去」。又曾將「瓶水泛灑,俄頃陰雲驟起,甘雨大降。」萬迴大師說他是「觀音化身。」臨淮在泗州一帶,正是淮水所在處,把古代有關大禹降無支祁的傳說轉而冠之於僧伽身上,是極容易的事情。釋贊寧撰《宋高僧傳‧僧伽傳》載,僧伽有三大弟子:慧岸、慧儼、木叉。木叉是「自幼從伽剃髮弟子」,「多顯靈異」,故唐僖宗李儇賜謐曰「真相大師」,塑像侍於僧伽之右,如同配饗。故元人高文秀作《銷水母》雜劇。題目正名是:「木叉行者降妖怪,泗州大聖降水母。」須子壽作《泗州大聖渰水母》(鍾嗣成《錄鬼簿》)。均將大禹降伏無支祁之功,錄之於僧伽師徒的名下。元代還有一部平話小說《大聖降水母》,此書在明代尚存,吳承恩少年時相交的終生摯友朱曰藩在《山帶閣集‧跋姚氏所藏大聖降水母》云:「丙申(嘉靖十五年)夏,客金陵,於友人几上,見元人《大聖降水母》小說,甚奇」,後來又在「葵谷贊府」見到「李龍眠所作變相種種,較之小說益奇」。泗州大聖降水母的故事,既有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號龍眠居士)作畫,有元人雜劇、平話為之增色,故知此訛傳自宋以來,一定流佈甚廣。楊景賢在《西遊記》雜劇中將僧伽改為觀音,繼承和發展了《太平廣記》之說。而在吳承恩《西遊記》小說中,則將僧伽弟子慧岸、木叉併為一人,甚至連久已湮沒的大禹降水神傳說亦與孫悟空結緣,悟空手中「如意金箍棒」,正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神珍鐵」。從上述各種資料不僅可窺見孫悟空形象之衍變,同時還可清晰看到早期取經故事中,是一直把《古嶽瀆經》中神話傳說及流變作為重要借鑒的。孫悟空的形象是從無支祁的狹窄單調描寫中,步步擴大,衍變,充實,而更宏大神奇的。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33
從目前已有資料可知,吳承恩不僅擅於寫長篇小說,亦是寫短篇小說之能手。他曾寫過十幾個短篇志怪小說,成集曰《禹鼎志》,惜已散佚,並無法知其各篇篇名,但序文尚存,可窺其旨要。在《「禹鼎志」序》中他不勝感慨地說:
      余幼年即好奇聞,在童子社學時,每偷市野官稗史,懼為為師父訶奪,私求隱處讀之。比長好益甚,聞益奇。迨於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懷矣。」
他自敘喜歡寫小說是從小受「市野言裨史」薰陶的。而他在從事創作活動中,在藝術上主要借鑒的是:
    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這裡說的牛奇章,即《玄怪錄》作者牛僧孺,段柯古即《酉陽雜俎》及《南楚新聞》作者段成式。牛、段二人是唐代寫傳奇的名手,除了多產外,又構思奇幻,獨樹一幟,對吳承恩頗有影響。再有,六朝志怪,唐宋傳奇,宋元話本等等,對「幼年即好奇聞」的吳承恩也頗有影響,否則不會在《「禹鼎志」序》中如此有興緻詳細地追述往事。可見孫悟空的形象是與印度神話無緣。另外,從書名上大膽臆測,其中很可能有繼《古嶽瀆經》之後,進一步描寫大禹降伏各種水怪的動人神話傳說,做為《西遊記》這部宏偉巨著的雛型和試筆。所以魯迅認為吳承恩在創作《西遊記》時,「翻案挪移則用唐人傳奇(如《異聞集》·《酉陽雜俎》等),諷刺椰揄則取當時世態」,又借鑒於《古岳瀆經》,「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於是禹伏無支祁故事遂以湮滅」(《中國小說史略》)。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36
綜上所述可知,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與唐宋傳奇,尤其是《古嶽瀆經》中「無支祁」有嫡親血緣關係的。他是在中國古典文學和民間文學的土壤中生成的,是我們祖先從反映自己的現實生活,反映自己的理想和願望中創造出來的偉大精品。在他那智慧、樂觀、勇敢和富有反抗橫逆的精神中,正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精神氣質,這是他生存發展、日臻完善的根本原因。
看過《西遊記》的人,最喜歡的是他,但最引起人們研究和爭論的也是他。孫悟空的形象是生動的、深刻的、成功的,但美中不足也有缺欠,甚至細論起來還比較嚴重,即這一形象前後之間存在一些矛盾的現象。過去一些研究者認為,孫悟空後來雖不得已皈依佛教,但他大鬧天宮的成名仍在,對上天還很蔑視,他是以另一種英雄的行為出現的,即由前七回中反神佛的剛毅猛士,變成征服自然、戰勝困難,降魔除怪的「鬥戰勝佛」。因此斷定,悟空形象前後無矛盾。另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悟空在前七回中的形象是英雄,而皈依佛教之後的形象是叛徒,是失敗的。從《西遊記》一書的結構上看,雖然前後是從兩種情況歌頌孫悟空的,但並不等於這個形象前後一點矛盾都沒有。在前七回中,玉皇大帝是天上昏庸驕橫的最高統治者;太上老君是道教的首領,如來佛是釋教的領袖,他們是維護上天威嚴的兇惡打手,是窒息人們性靈的可憎的象徵,是作者在某種程度上蔑視和嘲笑的對象。而追求自由、平等,爭取美好生活的孫悟空,他大鬧天宮的轟轟烈烈英雄壯舉,就被他們聯合鎮壓下去,遭到悲劇的命運。很明顯,作者是把他全部的熱情傾注在孫悟空這個叛逆英雄的身上,歌頌他英勇反抗上天的行動,同情他的不幸和失敗,那格調是悲壯的、感傷的。在十三回之後,作者一反常態,又把玉皇大帝寫成比較仁惠的君主,把如來佛、太上老君、觀音菩薩寫成較為正派的人物,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對他們加以鼓吹。這時的孫悟空雖然仍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格,對上天仍有蔑視,仍有不敬,但對天上高等的神佛則是歌頌多於嘲笑。因為這時與孫悟空最主要的矛盾衝突是西天路上的妖魔,而神佛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維持正義的救主,成了孫悟空有時必不可少的強大後援。所以,孫悟空對他們的揶揄諷刺雖間或有之,但比起前期已失去尖銳的鋒芒,已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了。他自己就公開地講過,做好漢一場一生只拜三個人,即如來佛、觀音菩薩和唐僧。在感情上跟他們也比較相投了。如在第八十七回「鳳仙郡冒天止雨,孫大聖勸善施霖」一節,竟把這位大鬧天宮的英雄寫成一個純粹的佛教徒,在他虔誠勸善之下,「城裡城外大家小戶,不論男女人」等,都要燒香念佛。自此時,一片善聲盈耳。」於是,「這一聲善念,果然驚動上天」,頓時「風雲際會,甘雨滂沱」。這段情節不僅庸俗,而且遠離開孫悟空的性格特質,簡直把這位英雄糟蹋得不成樣子了。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39
為什麼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前後變化如此之大呢?這正是作者思想上矛盾所致。
吳承恩出身於中下層小商人家庭,父親當年以「木訥遲鈍」避禍,被人稱為「癡翁」(《射陽先生存稿‧先府君墓誌銘》),是一個不滿現實而又半悲劇式的人物。吳承恩從小受父親思想的薰陶,後來又經歷了相似的遭遇。他本是一個極有才學的人,但在賣官鬻爵政治險惡的時局下,這個有正義感的書生,縱有奇才和理想,卻屢遭壓抑,壯志難伸,這使他對社會,對現實生活,不能不懷著一腔的怨憤。更何況他又生活在明代君主昏庸(正德、嘉靖),權奸執政(劉瑾、嚴嵩)的時代,所以他對朝廷極為不滿,在《秦璽》中他憤懣地指出;秦雖亡,但後世君主仍繼亡秦之跡,君權膨脹,摧殘民氣,暴政不改,並進而把「尊君蔑臣」的明王朝比喻成秦時的暴政。在《申鑒序》中他借漢代的「黨禁」事,暗示讓閹黨們搞特務統治其結果一定會給國家帶來災難。他希望自己能揮起「斬邪刀」,誅「四凶」,除「五鬼」(指權奸),但人微言輕,「欲起平之恨無力」(《存稿‧二郎搜山圖歌》)這使他很傷感。在「進不能匡時,退又不能匿志」(《申鑒序》)的情況下,這個在民問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故事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他,引起他心靈中某種共鳴,他要借這個幻想境界中的故事,一吐胸中的憤懣,唱出久悒於心頭的哀怨和理想的歌。所以,在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一節中,作者讓齊天大聖孫悟空大膽地說出了類似於「革命者」的宣言:
      「天地生成靈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因在凡間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瑤天。靈霄寶殿非他久,歷代人王有分傳。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43
吳承恩雖然不滿現狀,心中積蓄著憤火、恨火,有改變社會生活的強烈要求,但他畢竟是生活在十六世紀封建社會中的文人,他的思想不可能跳出時代的樊籬,不可能不接受他那個階級、階層對他的教育和影響,正像被「緊箍兒咒」制服的孫悟空一樣,他也在時代思想的「緊箍兒咒」下屈服了。在漫漫的封建社會裡,出現過許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舉事,雖然後來有的被「招安」了,有的被地主階級利用了,成了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有的被鎮壓下去,失敗了,但每次都在不同程度上搖撼了封建統治的基礎,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歷史車輪的進程,並顯示了人民群眾潛在的偉大力量。這些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業績,鼓舞著後代的子孫向封建統治者展開更勇猛的戰鬥,發起更偉大的進軍。這是它主要的作用和影響。但與此同時,這些英雄一次又一次悲壯的結局,以及悲壯後出現死一般的寂寞,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一些感情上比較脆弱的人,產生茫然的、無力的悲嘆,他們不得不退卻,不得不把委屈和恥辱,憤怒和絕望埋在心底,仰望著茫茫的蒼天,希望在那裡找到救星。吳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多災多難的年代,國內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國外倭寇在沿海做亂。農民無法生存,多次舉事反抗暴政。吳承恩耳聞目睹過人民英勇抗倭的鬥爭,農民舉事的悲壯事跡,這些對他思想均有程度不同的影響。不過,吳承恩的思想並沒有超出「皇權主義」的範疇,他只反對「壞官吏」,而擁護「好皇帝」。在他心目中的理想,只不過是實行儒家的「王道〕,達到「君正臣賢」。所以,他雖然在不少的詩文中抨擊時弊,批評朝政、表達自己內心的積憤,那多半是因為他的大才未得到朝廷重視而感慨、悲怨。在《雜言贈馮南淮比部謫茂名》古詩中,他借韓愈、蘇軾被貶和流放的不幸遭遇,對社會上賢愚不分,扼殺人才進行揭露和譴責。在《答西玄公啟》一文中,對自己「才高八斗,筆挽千鈞」而無人賞識感到憤慨。但同時,他又在《明堂賦》之類的文章中,一反常態地為明王朝大唱讚歌,他吹捧昏庸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崇功偉烈」的聖君,說他「順人望,承天心」,「控八埏撫四裔」,「納黎元於化日」,使「萬方喜氣,沸為歌聲」,應「天子萬壽」、「長享太平」。其實,嘉靖本人長年不理朝政,熱衷於服「丹藥」之類的蠢事,使「嬖倖釀亂」,「秘術乾榮,為世戮笑」(《明史‧佞倖列傳》)。他任用嚴嵩一伙,把持朝政,政治險惡而又腐敗。吳承恩吹捧嘉靖皇帝的這些話,只不過是他幻想中的理想而已。吳承恩作《平南頌》,文中「赫赫■公」,雖為刻集者剜去姓氏,但從其內容和時間上推考,是頌趙文華的(詳見劉修業輯校《吳承恩詩文集》〉。儘管這篇頌文是受別人之請「代作」的,但歌頌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就算無政治上或個人生活上的企圖,也終不是件光采的事。從《明堂賦》、《平南頌》來看,吳承恩雖說不滿現實,有一股剛直之氣時時溢出,但「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在內心深處也還潛伏著名與利的衝動,也還希望著仕進,能為上層統治者所賞識,一展襟抱,以致有急不擇門之失。不過這也難免,在明代幾百年間,幾乎沒出現過一個可稱賢相的輔臣,一些有智之士多有所依伏。正因為在這種思想支配之下,他在小說第八十八回「禪到玉華施法會,心猿木土授門人」一節中,通過玉華王來描寫所謂「賢君」,所謂「海晏河清,太平之世界」的「王道」樣板。由於吳承恩始終處於矛盾的心理狀況下,所以他筆下的孫悟空在第十三回以後,雖然野性未馴,但「已知侮」了,「情願修行」(第八回)。正因為他知悔,在後來他雖傲視上天(如對玉帝),也嘲罵過高等神佛(如對如來佛、太上老君、觀音菩薩等),但在心情上並不敵對,在「緊箍兒咒」的脅迫之下,他「死心塌地」(第十四回)隨唐僧往西天取經,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他反倒覺得自己的大才得到器重,不惜瀝盡心血為之效力。說實在的,他當初反抗上天,在一定程度上也因為玉皇大帝太低估了他的才能,讓他當弼馬溫所致。在第十三回以後的情節,與其說是孫悟空的轉變,毋寧說是吳承恩思想中另一端地顯現,他是在用幻麗的彩衣為自己編織「理想國」的圖畫,在曲折地寫自己的委曲和不平。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44
我們知道孫悟空這一形象之所以在民問流傳,逐漸完善,本是廣大人民不滿現實,要求自身解放的理想的一種寄托,吳承恩卻把它拿來寄托自己的理想,這不能不產生矛盾。吳承恩雖然久居下層,悒鬱滿懷,是個半悲劇性的人物,能在較大程度上同情廣大人民的不幸遭遇,但他的理想與廣大人民的理想總還是有著不同的階級內容,不過在不滿現實,要求改變現狀這一點上又有著「某些」相同。這裡只能用「某些」表示,因為廣大人民要求的是徹底推翻封建統治者,而吳承恩要求的只不過是在不觸動封建根基的大前提下,進行一些枝節上的改良。但又正因為有要改革現狀上的「某些」相同,有對廣大人民在較大程度上的同情,所以他才能在民間傳說和元人平話的基調上,寫出《西遊記》這部偉大著作,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一叛逆英雄的形象。
儘管吳承恩由於受到歷史和生活的侷限,使孫悟空這個神話中的英雄形象,叛逆性格,在後半部分故事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削損,比之於前七回中減些生色,但仍不能掩其戰鬥的光輝,在後七十多回中,孫悟空戰勝了一道道險阻,降伏了一個個頑敵,展開了一次又一次驚心動魄、殊死鬥爭的情景,他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百折不回的戰鬥精神和膽略,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人民不怕邪惡,敢於戰勝邪惡的英雄信念,仍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因此,孫悟空這個英雄的形象雖不十分理想,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作者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士林之見,大膽地塑造出這樣一個叛逆英雄的形象,還是成功的,有較深的諷刺意義和戰鬥意義的。所以,這個神通廣大的美猴王,能在四百年間風靡全國,雅俗共賞,幾乎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其藝術的魅力,使幾個世紀的人為之驚嘆。孫悟空不但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積極浪漫主義神話小說中最生動感人的形象,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不僅是吳承恩的驕傲,也是我們民族文學的驕傲。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45
注釋
1】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2】鄭振鐸《西遊記的演化》。
3】日本中野達慧增輯《續藏經》,日中大正元年藏經書院本,上海涵芬樓據此影印本。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50
湊熱鬧-------
取材:杭州‧靈隱寺‧飛來峰造像
高念華 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20029月第一版
北宋‧朱士行取經浮雕
朱士行是三國穎川〔郡治在今河南禹縣〕人。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她為了取得大本《般若經》,長途跋涉去于闐,是我國內地最早往西域求法的僧人。
這塊浮雕高110厘米,寬210厘米,浮雕三人牽二馬作闊步行進狀,其中右側第一人身穿長袍,腰佩利劍,作回頭狀,惜頭部和上軀殘缺,殘高62厘米,其左上方原有題記〝朱士行〞,已被後人改刻成〝朱八戒〞。第二人殘高70厘米,左上方有高21厘米、寬9厘米的題記一方,直刻〝從人〞二字。第三人高83厘米,馬高75厘米,長100厘米。在此像的左上方亦有高23厘米、寬9厘米的題記一方,直刻〝天竺■■■〞五字。

-1.jpg (144.92 KB, 下载次数: 15)

-1.jpg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56
取材:杭州‧靈隱寺‧飛來峰造像
高念華 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20029月第一版
北宋‧朱士行取經浮雕

-2.jpg (157.73 KB, 下载次数: 30)

-2.jpg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5:57
取材:杭州‧靈隱寺‧飛來峰造像
高念華 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20029月第一版
北宋‧朱士行取經浮雕

-3.jpg (158 KB, 下载次数: 21)

-3.jpg

作者: 苏泉    时间: 2014-3-18 16:14
给蔡老敬礼!辛苦了!好资料,图文俱全.认真学习研究!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6:23
苏泉 发表于 2014-3-18 16:14
给蔡老敬礼!辛苦了!好资料,图文俱全.认真学习研究!

報告:蘇老
您好!您老客氣了!在下.不懂---找些資料湊湊熱鬧;尚須跟隨 您老學習,盼望 您老多指導賜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8 17:18
補充資料
元‧磁州窯‧唐僧取經枕

1.jpg (85.77 KB, 下载次数: 52)

1.jpg

作者: 世界尽头    时间: 2014-3-18 20:13
“胡說瞎扯”都这样子,我连话都不敢说了。
作者: 逐鹿中原898    时间: 2014-3-18 22:08
取经花钱,不错。文章也好,让我们知道了好多钱币外的故事~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9 16:56
逐鹿中原898 发表于 2014-3-18 22:08
取经花钱,不错。文章也好,让我们知道了好多钱币外的故事~

逐鹿中原版主老師 下午好!
您老客氣了!盼望 您老多指導賜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9 17:04
世界尽头 发表于 2014-3-18 20:13
“胡說瞎扯”都这样子,我连话都不敢说了。

世界盡頭老師 下午好!
在下.不懂,找些資料湊湊熱鬧,盼望 您老多指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9 17:16
取材:大足石窟‧北山佛灣—北宋-泗州僧伽和尚像

2-1.jpg (95.46 KB, 下载次数: 44)

2-1.jpg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19 17:23
取材:中國民間諸神—泗州大聖

泗州大聖.jpg (138.3 KB, 下载次数: 25)

泗州大聖.jpg

作者: 我之随风    时间: 2014-3-19 21:52
尊重学术!尊重老师!向研究学术的长者致敬!严重学习中!
感谢蔡老整理分享!您老辛苦!
作者: 我之随风    时间: 2014-3-19 22:10
同21楼图:
专家考证:榆林石窟群唐僧取经图系根据真实故事绘制

   榆林石窟群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境内,由榆林窟和东千佛洞构成,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石窟,也是敦煌石窟的组成部分。

  在榆林窟第2窟、第3窟、第29窟及东千佛洞第2窟内,都绘制了这样一幅壁画:一名出家人面对汹涌的河水双手合十,身后长着猴相的弟子牵着一匹驮经老马,远处有一片树林。

 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发生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贞观年间,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从相关历史记载来看,玄奘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沿着古丝绸之路,横穿了现甘肃省全境,瓜州段就是其中之一。

  瓜州榆林石窟群绘制唐玄奘取经图主要取材于唐玄奘渡瓠芦河过玉门关时的情景。人物主要有唐玄奘、行者悟空和随行马,这实际上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从榆林石窟群玄奘取经图和相关记载来看,孙悟空的原型是帮助唐玄奘偷渡玉门关的胡人石槃陀,老马则是瓜州人送给他的坐骑。

引用新闻链接:http://news.sctv.com/rw/yssc/201006/t20100624_398240.shtml

榆林窟的第二窟西璧北侧发现了玄奘取经图.jpg (42.93 KB, 下载次数: 30)

榆林窟的第二窟西璧北侧发现了玄奘取经图.jpg

第三窟西壁门南《普贤变》发现的取经图.jpg (73.43 KB, 下载次数: 30)

第三窟西壁门南《普贤变》发现的取经图.jpg

作者: 我之随风    时间: 2014-3-19 22:19
补充:
敦煌研究院原名誉院长段文杰认为,玄奘取经是真人真事,并发表论文论证了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玄奘西行取经,途经瓜州(今锁阳城)时在当地寺庙讲经说法一月有余,其间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而与识途老马助其夜渡葫芦河、闯过玉门关、越五峰入新疆。后吴承恩依此写成《西游记》。

链接:http://gb.cri.cn/9223/2006/04/19/1266@1009075.htm

玄奘取经盛况图.jpg (38.45 KB, 下载次数: 30)

玄奘取经盛况图.jpg

敦煌103窟中的玄奘取经图.jpg (28.36 KB, 下载次数: 24)

敦煌103窟中的玄奘取经图.jpg

敦煌东千佛洞中的唐僧取经图.jpg (68.53 KB, 下载次数: 27)

敦煌东千佛洞中的唐僧取经图.jpg

墩煌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jpg (69.17 KB, 下载次数: 30)

墩煌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jpg

玄奘取经画像.jpg (21.83 KB, 下载次数: 23)

玄奘取经画像.jpg

作者: 8888    时间: 2014-3-20 11:58
学习,谢谢分享。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12:11
8888 发表于 2014-3-20 11:58
学习,谢谢分享。

余老師 您好!午安!
在下.不懂,找些資料湊湊熱鬧,盼望 您老多指導賜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12:14
我之随风 发表于 2014-3-19 21:52
尊重学术!尊重老师!向研究学术的长者致敬!严重学习中!
感谢蔡老整理分享!您老辛苦!

我之隨風版主老師 您好!午安!
在下不懂,找些資料胡說瞎扯湊湊熱鬧,盼望 您老多指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12:16
我之随风 发表于 2014-3-19 22:10
同21楼图:
专家考证:榆林石窟群唐僧取经图系根据真实故事绘制

報告:我之隨風版主老師
您好!感謝 您老分享與賜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12:21
我之随风 发表于 2014-3-19 22:19
补充:
敦煌研究院原名誉院长段文杰认为,玄奘取经是真人真事,并发表论文论证了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 ...

報告:我之隨風版主老師
您好!可以恭請 您老詳述〝玄奘〞與胡人〝石磐陀〞的〝取經〞過程分享嗎?感恩!
作者: 8888    时间: 2014-3-20 12:25
蔡老太客气了,我们从您处学到了许多民俗知识,不少内容都是首次听闻,有利于宏扬和充实中国花钱的薄弱文化底韵,感恩。
作者: 我之随风    时间: 2014-3-20 18:24
老蔡 发表于 2014-3-20 12:21
報告:我之隨風版主老師
您好!可以恭請 您老詳述〝玄奘〞與胡人〝石磐陀〞的〝取經〞過程分享嗎?感恩 ...

感谢蔡老!因个人学识有限,所以一直对图片更有感觉。也正是对您上传的图片内容及质量所震撼。有感而发,搜了相关一部分文物图片资料相佐正,并学习!再次感谢您的整理及分享!您老辛苦!鞠躬!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19:59
我之随风 发表于 2014-3-20 18:24
感谢蔡老!因个人学识有限,所以一直对图片更有感觉。也正是对您上传的图片内容及质量所震撼。有感而发, ...

我之隨風版主老師 您好!晚安!
您老客氣了!感謝 您老的支持與贊助-----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01
老蔡 发表于 2014-3-20 19:59
我之隨風版主老師 您好!晚安!
您老客氣了!感謝 您老的支持與贊助-----感恩!

考證,本如〝瞎子摸象〞-----及看圖〝論〞泉---難免〝眾說紛紜〞-----------!?所以必須收集〝眾論〞參考、對比、整理,絕不可〝人云亦云〞!?不知 您老高見?謝謝!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03
老蔡 发表于 2014-3-20 20:01
考證,本如〝瞎子摸象〞-----及看圖〝論〞泉---難免〝眾說紛紜〞-----------!?所以必須收集〝眾論〞參 ...

此篇,手上收集有近十本相關資料
根據相關資料紀錄:胡人石磐陀與玄奘取經〝接觸〞的時間〝甚短〞,可說只止於〝花絮〞而已〔前後約兩天〕;而且僅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與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在《取經詩話》或歷代傳說、雜劇都未見---------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09
老蔡 发表于 2014-3-20 20:03
此篇,手上收集有近十本相關資料
根據相關資料紀錄:胡人石磐陀與玄奘取經〝接觸〞的時間〝甚短〞,可說 ...

取材:取材:《西遊記》成因考
----------------------------------------------
《取經詩話》已經完全脫離了《舊唐書‧方伎傳》、《三藏法師傳》和《玄奘》(《太平廣記》卷九十三)中近似乎於史的記載,而純屬文學創作了。《取經詩話》中描寫唐僧西行取經,路遇「白衣秀才」,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願保護三藏法師往西天取經,猴行者大展神通,帶三藏法師「入大梵天王宮」講經,得天王賜「隱形帽一事,金鐶錫杖一條,缽於盂一只。」之後,猴行者保護三藏法師過香山寺、虵〔蛇〕子國、獅子林、樹人國、大蛇嶺、九龍池、流沙河、鬼子國母國、女人國、入王母池,最後到達雞足山(鷲峰)。這其間全仗猴行者神通廣大,用隱形帽和金環杖擊斃化成美女的白虎精,打傷九條馗頭鼉龍,降伏深沙神,才得順利西行。《取經詩話》文字不足《西遊記》的五十分之一,且情節極簡單,僅只是提綱挈領式的東西,人物性格刻畫不細緻。其中主人公有三藏法師(即唐僧)、猴行者(即孫悟空)、深沙神(即沙和尚前身),而豬八戒這個憨直可愛又有點小毛病的人物,竟全無跡象可尋。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云:吳承恩「於西遊記故事亦採《西遊記雜劇》及《三藏取經詩話》(?)」,在《取經詩話》後面括弧裡加上問號,表示存疑。鄭振鐸在《西遊記的演化》一文,亦疑心「吳承恩未及見此書」(指《取經詩話》),並進而推論:「永樂大典本西遊記的作者恐怕所依據的,也未必便是此本。」
在宋代還有反映取經故事或有關的戲劇,如戲文《陳光蕊江流和尚》(明‧徐渭敘錄》「宋元舊篇」)、金院本《唐三藏》及對孫悟空形象的形成有一定影響的武打短劇《水母砌》(元‧陶宗儀《輟耕錄》「院本名目」),還有與《西遊記》中人物有關的《二郎神雜劇》(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卷三「偏安佚豫」)。這些劇本已佚,錢南揚在《宋元戲文輯佚》一書中,曾推考過《陳光蕊江流和尚》的內容,演唐僧的家世;另外在莆仙戲尚存此劇舊抄本,雖不見得是古貌,亦可從中窺知大概。其他劇目從題目推測,亦未涉及比較複雜、神奇的西天取經內容。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11
老蔡 发表于 2014-3-20 20:09
取材:取材:《西遊記》成因考----------------------------------------------《取經詩話》已經完全脫離 ...

元代西遊故事、傳說頗盛。宋末元初人杜仁傑在《耍孩兒‧喻情》中提到唐三藏事,元中葉人趙彥暉《一夜花‧嘲僧》中談及「老妖精狐媚了唐三藏」事。無名氏《叨叨令過折桂令‧馱背妓》中調笑云「猢猻怪,嘴兒尖,舌兒快,洛伽山怎受的菩薩戒」。在馬致遠《半夜雪轟薦福碑》、吳昌齡《花間四友東坡夢》、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無名氏《風雨像生貨郎旦》等雜劇,或提到唐僧等人,或談及與《西遊記》有關的故事。足見在當時西遊故事風行,故作家往往以此中內容為典故點染入曲文中。元代是中國戲劇史上的黃金時代,湧現出大量的西遊戲或與西天取經故事傳說中人物有關的戲劇,其中最主要的是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題目正為:
    「老回回東樓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經。」(《錄鬼簿》)
其內容有一部分是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載,玄奘在越烽火台前為一「少胡」人石槃陀授五戒,又與一「胡老翁」「換馬」事衍成。此劇在明代有趙琦美的校抄本,後歸錢謙益。故錢曾將其編入《也是園藏書目》「古今雜劇」欄內,再由何煌之後輾轉到黃丕烈手時才散佚的。(詳見鄭振鐸《劫中得書記》)在《北詞廣正譜》《萬壑清音》、《集成曲譜》、《昇平寶筏》《慈悲願》、《納書楹曲譜》中,或保留了《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中的二折內容,或收輯了一些有關的殘曲,可資參考。一九二八年在日本宮內省圖書館發現《傳奇四十種》,其中有明代萬曆甲寅(公元一六一四年)刊本楊東來評吳昌齡《西遊記》雜劇六卷,曾被許多學者認為是中州久已散佚的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那其實是明初楊景賢或更晚一些的文人託名之作。(孫楷第、嚴敦易均有較詳推考)吳昌齡的雜劇從題目正名中推測,可能是由唐室重視佛法起,餞送三藏西行,到途中感化信佛回民止的簡單故事。而楊景賢是《西遊記》雜劇中「詔餞西行」一折,很可能即是改編和套用吳昌齡雜劇中的情節。吳昌齡雜劇是《漢宮秋》式的一本四折北曲短劇,楊景賢雜劇是《西廂記》式的多本北曲長劇。楊景賢雜劇共六本二十四折,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1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簡稱慈恩傳,是玄奘的一部傳記,詳細記載了玄奘的生平事跡。玄奘的弟子慧立(664年以後)撰,彥悰箋,成書於武周垂拱四年(688年)。全書共十卷,前五卷主要記述玄奘西行的經歷,後五卷講的是玄奘回國以後翻譯佛經的事情。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
◎起載誕於緱氏終西屆於高昌
法師諱玄奘,俗姓陳,陳留人也。漢太丘長仲弓之後。曾祖欽,後魏上黨太守。祖康,以學優仕齊,任國子博士,食邑風南,子孫因家,又為緱氏人也。父慧,英潔有雅操,早通經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帶,好儒者之容,時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簡,無務榮進,加屬隋政衰微,遂潛心墳典。州郡頻貢孝廉及司隸辟命,並辭疾不就,識者嘉焉。有四男,法師即第四子也。
幼而璋特達,聰悟不群。年八歲,父坐於幾側口授《孝經》,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問其故,對曰:「曾子聞師命避席,(玄奘)某今奉慈訓,豈宜安坐。」父甚悅,知其必成,召宗人語之,皆賀曰:「此公之揚烏也。」其早慧如此。自後備通經典,而愛古尚賢,非雅正之籍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不交童幼之黨,無涉闤闠之門;雖鍾鼓嘈啐噘於通衢,百戲叫歌於閭巷,土女雲萃,亦未嚐出也。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14
又少知色養,溫清淳謹。其第二兄長捷先出家,住東都淨土寺,察法師堪傳法教,因將詣道場,教誦習經業。俄而有敕於洛陽度二七僧,時業優者數百,法師以幼少不預取限,立於公門之側。時使人大理卿鄭善果有知士之鑒,見而奇之,問曰:「子為誰家了」答以氏族。又問曰:「求度耶?」答曰:「然。但以習近業微,不蒙比預。」又問:「出家意何所為?」答曰:「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果深嘉其誌,又賢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謂官僚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但恐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灑演甘露耳。又名家不可失。」以今觀之,則鄭卿之吉為不虛也。
既得出家,與兄同止,時寺有景法師講《涅槃經》,執卷伏膺,遂忘寢食。又學嚴法師《攝大乘論》,愛好愈劇。一聞將盡,再覽之後,無複所遺。眾鹹驚異,乃令升座覆述,抑揚剖暢,備盡師宗。美聞芳聲,從茲發矣,時年十三也。
其後隋氏失禦,天下沸騰。帝城為桀、蹠之窠,河、洛為豺狼之穴。衣冠殄喪,法聚銷亡,白骨交衢,煙火斷絕。雖王、董僭逆之璺,劉、石亂華之災,刳斮生靈,芟荑海內,未之有也。法師雖居童幼,而情達變通,乃啟兄曰:「此雖父母之邑,而喪亂若茲,豈可守而死也!今聞唐主驅晉陽之眾,已據有長安,天下依歸如適父母,願與兄投也。」兄從之,即共俱來,時武德元年矣。是時國基草創,兵甲尚興,孫、吳之術斯為急務,孔、稈之道有所未遑,以故京城未有講席,法師深以慨然。初,煬帝於東都建四道場,召天下名僧居焉。其徵來者,皆一藝之士,是故法將如林,景、脫、基、暹為其稱首。末年國亂,供料停絕,多遊綿、蜀,知法之眾又盛於彼。法師乃啟兄曰:「此無法事,不可虛度,願遊蜀受業焉。」兄從之。又與兄經子午穀入漢川,遂逢空、景二法師,皆道場之大德,相見悲喜。停月餘,日從之受學,仍相與進向成都。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15
諸德既萃,大建法筵,於是更聽基、暹《攝論》、《昆曇》及震法師《迦延》,敬惜寸陰,勵精無怠,二三年間,究通諸部。時天下饑亂,唯蜀中豐靜,故四方僧投之者眾,講座之下常數百人,法師理智宏才皆出其右,吳、蜀、荊、楚無不知聞,其想望風徽,亦猶古人之欽李、郭矣。
法師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風神朗俊,體狀魁傑,有類於父。好內、外學,凡講《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昆曇》,兼通《書》、《傳》,尤善《老》、《莊》,為蜀人所慕,總管鄭公特所欽重。至於屬詞談吐,蘊藉風流,接物誘凡,無愧於弟。若其亭亭獨秀,不雜埃塵,遊八弦,窮玄理,廓宇宙以為誌,繼聖達而為心,匡振聵綱,苞挫殊俗,涉風波而意靡倦,對萬乘而節逾高者,固兄所不能逮也。然昆季二人懿業清規,芳聲雅質,雖廬山兄弟無得加焉。
法師年滿二十,即以武德五年於成都受具,坐夏學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益部經論研綜既窮,更思入京詢問殊旨。條式有礙,又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與商人結侶,泛舟三峽,沿江而遁,到荊州天皇寺。彼之道俗承風斯久,既屬來儀,鹹請敷說。法師為講《攝論》、《昆曇》,自夏及冬,各得三遍。時漢陽王以盛德懿親,作鎮於彼,聞法師至,甚歡,躬申禮謁。發題之日,王率群僚及道俗一藝之士,鹹集榮觀。於是徵詰雲發,關並峰起,法師酬對解釋,靡不辭窮意服。其中有深悟者,悲不自勝。王亦稱歡無極,襯施如山,一無所取。
罷講後,複北遊,詢求先德。至相州,造休法師,質難問疑。又到趙州,謁深法師學《成實論》。又入長安,止大覺寺,就嶽法師學《俱舍論》。皆一遍而盡其旨,經目而記於心,雖宿學耆年不能出也。至於鉤深致遠,開微發伏,眾所不至,獨悟於幽奧者,固非一義焉。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16
時長安有常、辯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窮三學,為上京法匠,緇素所歸,道振神州,聲馳海外,負笈之侶從之如雲,雖含綜眾經,而遍講《攝大乘論》。法師既曾有功吳、蜀,自到長安,又隨詢采,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盡。二德並深嗟賞,謂法師曰:「汝可謂釋門千裏之駒,其再明慧日當在爾躬,恨吾輩老朽恐不見也。」自是學徒改觀,譽滿京邑。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冶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又言:「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於是結侶陳表。有詔不許。諸人咸退,唯法師不屈。
既方事孤遊,又承西路艱險,乃自試其心,以人間眾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然始入塔啟請,申其意誌,願乞眾聖冥加,使往還無梗。又法師初生也,母夢法師著白衣西去。母曰:「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為求法故去。」此則遊方之先兆也。
貞觀三年秋八月,將欲首塗,又求祥瑞。乃夜夢見大海中有蘇迷盧山,四寶所成,極為嚴麗。意欲登山,而洪濤洶湧,又無船橃,不以為懼,乃決意而入。忽見石蓮華踴乎波外,應足而生,卻而觀之,隨足而滅。須臾至山下,又峻峭不可上。試踴身自騰,有摶飆颯至,扶而上升,到山頂,四望廓然,無複擁礙,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時年二十六也。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18
時有秦州僧孝達在京學《涅槃經》,功畢返鄉,遂與俱去。至秦州,停一宿,逢蘭州伴,又隨去至蘭州。一宿,遇涼州人送官馬歸,又隨去至彼。停月餘日,道俗請開《涅槃》、《攝論》及《般若經》,法師皆為開發。
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時開講日,盛有其人,皆施珍寶,稽顙讚歎,歸還各向其君長稱歎法師之美,雲欲西來求法於婆羅門國,以是西域諸城無不預發歡心,嚴灑而待。散會之日,珍施豐厚,金錢、銀錢、口馬無數,法師受一半然燈,餘外並施諸寺。
時國政尚新,疆埸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蕃。時李大亮為涼州都督,既奉嚴敕,防禁特切。有人報亮雲:「有僧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亮懼,追法師問來由。法師報雲:「欲西求法。」亮聞之,逼還京。
彼有意威法師,河西之領袖,神悟聰哲,既重法師辭理,複聞求法之誌,深生隨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慧琳、二曰道整,竊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晝伏夜行,遂至瓜州。時刺史獨孤達聞法師至,甚歡喜,供事殷厚。法師因訪西路。或有報雲:從此北行五十餘裏有瓠<瓜盧>河,下廣上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關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裏,中無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磧,伊吾國境。聞之愁憒,所乘之馬又死,不知計出,沈默經月餘日。
未發之間,涼州訪牒又至,云:「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州吏李昌,崇信之士,心疑法師,遂密將牒來呈云:「師不是此耶?」法師遲疑未報。昌曰:「師須實語。必是,弟子為師圖之。」法師乃具實而答。昌聞,深讚希有,曰:「師資能爾者,為師毀卻文書。」即於前裂壞之。仍云:「師須早去。」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20
自是益增憂惘。所從二小僧,道整先向燉煌,唯慧琳在,知其不堪遠涉,亦放還。遂貿易得馬一疋〔匹〕,但苦無人相引。即於所停寺彌勒像前啟請,願得一人相引渡關。其夜,寺有胡僧達磨夢法師坐一蓮華向西而去。達磨私怪,旦而來白。法師心喜為得行之徵,然語達磨云:「夢為虛妄,何足涉言。」更入道場禮請,俄有一胡人來入禮佛,逐法師行二三幣。問其姓名,云姓石字盤陀。此胡即請受戒,乃為授五戒。胡甚喜,辭還。少時齋餅果更來。法師見其明健,貌又恭肅,遂告行意。胡人許諾,言送師過五烽。法師大喜,乃更貿衣資為買馬而期焉。明日日欲下,遂入草間,須臾彼胡更與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馬相逐而至,法師心不懌。少胡曰:「此翁極諳西路,來去伊吾三十餘返,故共俱來,望有平章耳。」胡公因說西路險惡,沙河阻遠,鬼魅熱風,遇無免者。徒侶眾多,猶數迷失,況師單獨,如何可行?願自料量,勿輕身命。法師報曰:「貧道為求大法,發趣西方,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胡翁曰:「師必去,可乘我馬。此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師馬少,不堪遠涉。」法師乃竊念在長安將發誌西方日,有術人何弘達者,誦咒占觀,多有所中。法師令占行事,達曰:「師得去。去狀似乘一老赤瘦馬,漆鞍橋前有鐵。」既睹胡人所乘馬瘦赤,漆鞍有鐵,與何言合,心以為當,遂即換馬。胡翁歡喜,禮敬而別。
於是裝束,與少胡夜發。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門關。去關上流十裏許,兩岸可闊丈餘,傍有梧桐樹叢。胡人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過。法師既渡而喜,因解駕停,與胡人相去可五十餘步,各下褥而眠。少時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師,未到十步許又回,不知何意,疑有異心。即起誦經,念觀音菩薩。胡人見已,還臥遂睡。天欲明,法師喚令起取水盥漱,解齋訖欲發,胡人曰:「弟子將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處被覺,即是死人。不如歸還,用為安穩。」法師確然不回。乃勉仰而進,露刀張弓,命法師前行。法師不肯居前,胡人自行數裏而住,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忤也。」法師知其意,遂任還。胡人曰:「師必不達。如被擒捉,相引奈何?」法師報曰:「縱使切割此身如微塵者,終不相引。」為陳重誓,其意乃止。與馬一疋〔匹〕,勞謝而別。自是孑然孤遊沙漠矣。惟望骨聚馬糞等漸進。頃間忽見有軍眾數百隊滿沙磧間,乍行乍息,皆裘褐駝馬之像及旌旗稍纛之形,易貌移質,倏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微。法師初睹,謂為賊眾;漸近見滅,乃知妖鬼。又聞空中聲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0 20:23
逕八十餘里,見第一烽。恐候者見,乃隱伏沙溝,至夜方發。到烽西見水,下飲盥手訖,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颯來,幾中於膝。須臾更一箭來,知為他見,乃大言曰:「我是僧,從京師來。汝莫射我。」即牽馬向烽。烽上人亦開門而出,相見知是僧,將入見校尉王祥。祥命熱火令看,曰:「非我河西僧,實似京師來也。」具問行意。法師報曰:「校尉頗聞涼州人說有僧玄奘欲向婆羅門國求法不?」答曰:「聞承奘師已束還,何因到此?」法師引示馬上章疏及名字,彼乃信。仍言:「西路艱遠,師終不達,今亦不與師罪,弟子燉煌人,欲送師向燉煌。彼有張皎法師,欽賢尚德,見師必喜,請就之。」法師對曰:「奘桑梓洛陽,少而慕道。兩京知法之匠,吳、蜀一藝之僧,無不負笈從之,窮其所解。對揚談說,亦忝為時宗,欲養己修名,豈劣檀越燉煌耶?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檀越不相勵勉,專勸退還,豈謂同厭塵勞,共樹涅盤之因也?必欲拘留,任即刑罰,玄奘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祥聞之,憫然曰:「弟子多幸,得逢遇師,敢不隨喜。師疲倦且臥,待明自送,指示塗路。」遂拂筵安置。至曉,法師食訖,祥使人盛水及耖餅自送至十餘裏,云:「師從此路徑向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又是弟子宗骨,姓王名伯隴,至彼可言弟子遣師來。」泣拜而別。
既去,夜到第四烽,恐為留難,欲默取水而過。至水未下間,飛箭已至,還如前報,即急向之,彼亦下來。入烽,烽官相問,答:「欲往天竺,路由於此,第一烽王祥校尉故遣相過。」彼聞歡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馬、麥相送。云:「師不須向第五烽。彼人疏率,恐生異圖。可於此去百裏許,有野馬泉,更取水。」
從此已去,即莫賀延磧,長八百餘裏,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複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心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湣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後,雖念觀音不得全去,即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
---------------------------------------------------------------------------------------------------------------------------------------------

作者: lupeng    时间: 2014-3-20 21:45
漂亮
作者: 我之随风    时间: 2014-3-21 20:28
老蔡 发表于 2014-3-20 20:23
逕八十餘里,見第一烽。恐候者見,乃隱伏沙溝,至夜方發。到烽西見水,下飲盥手訖,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颯 ...

感谢蔡老的海量资料整理!深感敬佩!一个小题也让您费时费力考证了,甚惭愧!
原以为胡人卷须连鬓等异于中原的相貌,才是美猴王的由来。经老师提点,才知想得简单了。只是三藏大师取经路上一个小花絮。
得道者多助!
千里取经三藏功德无量!诲人不倦蔡老福寿安康!鞠躬!受教!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4-3-22 22:59
开帖有益!

知识宏广,论述精到!

学习、再学习! 感恩!
作者: 罗汉    时间: 2014-3-25 08:24
OMG..    迟到了, 一面听课一面补课。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6:59
罗汉 发表于 2014-3-25 08:24
OMG..    迟到了, 一面听课一面补课。

羅漢老師 您好!早晚安!
想念 您老!盼望 您老多抽空指導賜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02
pbx5588 发表于 2014-3-22 22:59
开帖有益!

知识宏广,论述精到!

pbx5588老師 您好!早晚安!
在下.不懂,找些資料湊湊熱鬧,盼望 您多指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15
我之随风 发表于 2014-3-21 20:28
感谢蔡老的海量资料整理!深感敬佩!一个小题也让您费时费力考证了,甚惭愧!
原以为胡人卷须连鬓等异于 ...

我之隨風版主老師 您好!早晚安!
您老客氣了!因眼睛有〝疾〞視力衰退,看書、打字甚為吃力,部份書上文字須借用〝放大鏡〞協助,故偷〝懶〞未曾詳述--------今再補上一段〝《西遊記》人物—唐三藏〔玄奘〕論考〞;盼望 您老多指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18
取材:《西遊記》人物—唐三藏〔玄奘〕論考
作者:劉蔭柏;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初版
吳承恩《西遊記》小說中的主人公唐僧,並非純虛構出來的人物,而是有真實的歷史依據的。
玄奘(公元六○二年~六六四年)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屬河南省偃師緱氏鎮)人。祖籍應為陳留(今屬河南省開封縣)人,「祖康,以學優仕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孫因家,又為緱氏人也。」父親陳慧,「英潔有雅操,早通經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帶,好儒者之容,時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簡,無務榮進,加屬隋政衰微,遂潛心墳典。州郡頻貢孝廉及司隸辟命,並辭疾不就,識者嘉焉。」是一位具有隱君子之風範的人物,玄奘為其「第四子也」,「幼而珪璋特達,聰悟不群。」八歲時,父親坐於几則口授《孝經》,至曾子避席處,玄奘「忽整襟而起」,父問其故。答曰:「曾子聞師命避席,今奉慈訓,豈宜安坐。」遂為親朋所器重。玄奘之二兄長捷,在隋煬帝大業中「先出家,住東都淨土寺」,是位篤學的僧人。玄奘因受長捷之影響,約於隋大業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即玄奘十三歲時亦出家做了僧人【1】,與兄同住淨土寺。不久,「隋氏失御,天下沸騰。帝城為桀、跖之窠,河、洛為豺狼之穴。衣冠殄喪,法眾銷亡,白骨交衢,煙火斷絕。」玄奘「雖居童幼,而情達變通」,遂與兄長捷商量,同去長安。到了長安後,並未久居,因「是時國基草創,兵甲尚興,孫、吳之術斯為急務,孔、釋之道有所未遑,以故京都未講席,法師深以慨然。」在失望的情緒中,聞知「綿、蜀,知法之眾又盛於彼」,玄奘遂又與兄長捷商量,「遊蜀受業焉」。「時天下饑亂,唯蜀中豐靜,故四方僧投之者眾,講座之下常數百人」。玄奘與長捷住在「成都空慧寺」,「昆季二人懿業清規,芳名雅質」,聞名蜀郡。玄奘「年滿二十,即以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於成都受具」。玄奘因在研究釋家經典中存在一些疑難問題,遂「更思入京討間殊旨。條式有礙,又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自與商人結伴,離開蜀郡到荊州天皇寺,不久「到趙州,謁深法師學《成實論》。又入長安,止大覺寺,就岳法師學《俱舍論》.皆一遍而盡其旨,經目而記於心,雖宿學耆年不能出也」。故很快便「譽滿京邑」,被時人稱之曰:「釋門千里之駒」。玄奘雖博涉經論,窮究奧理,但深感到各擅宗途,說法不一,不能明瞭內在聯繫。又受新來的印度學者明友(波頗蜜多羅)之啟發,知道在印度最高佛學學府那爛陀寺,有高僧戒賢大師講《瑜伽師地論》,遂以求實的精神,「誓遊西方以問所惑」。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22
貞觀三年(公元六二九年),玄奘曾結侶陳表於朝廷,奏請去印度遵求遺法,因唐太宗李世民崇尚道教以自炫家世,故未被允納,「諸人咸退,唯法師不屈」,玄奘於這年八月間獨自上路,至涼州被涼州都督李大亮奉旨「逼還京」。公開出走失敗後,玄奘決定私自出國界,冒險去求法。玄奘的雄心壯舉得到河西釋門領袖惠威法師的贊助,並密遣二弟子惠琳、道整「竊送向西」。此後玄奘「不敢公出,乃晝伏夜行,遂至瓜州」。這時「所從二小僧,道整先向敦煌,唯惠琳在,知其不堪遠涉,亦放還,」在偷越國界前,玄奘遇一叫石槃陀的胡人,「此胡即請受戒,乃為授五戒」。「法師見其明健,貌又恭肅,遂告行意。胡人許諾,言送師過五烽。法師大喜,乃更貿衣資為買馬而期焉。」第二日黃昏,「彼胡更與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馬相逐而至」,言老馬識途,要求與玄奘換馬。玄奘換馬後,「於是裝束,與少胡夜發」,三更許過河至玉門關附近「下褥而眠」。胡人起異心,「拔刀而起,徐向法師」,幾乎下毒手,天明又對玄奘一再威嚇,玄奘「與馬一匹,勞謝而別。自是孑然孤遊沙漠矣。」玄奘走了八十餘里,見第一峰。「恐候者見,乃隱伏沙溝,至夜方發。」又險些喪命:
    「到峰西見水,下飲盥手訖,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颯來,幾中於膝。須臾更一箭來,知為他見,乃大言曰:「我是僧,從京師來。汝莫射我。」即牽馬向峰。」
因守衛第一峰校尉王祥崇佛,遂幫助玄奘比較順利地通過第一、二、三、四道烽火台。第四烽火台官吏王伯隴是王祥「宗骨」之親,見王祥有言語,對玄奘尤為關照,他知第五烽台官吏不便疏通,就指引玄奘從野馬泉越過國境。越境不久,玄奘被困在茫茫流沙之中:
    「是時四顧茫然,人鳥俱絕。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雖遇如是,心無所懼,但苦水盡,渴不能前。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滴霑喉,口腹乾焦,幾將殞絕----------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26
由於玄奘求法心堅,艱難行進,終發現青草和水池,使「身命重全,人馬俱得甦息」。在草池邊停息兩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至伊吾,玄奘被高昌王麴文泰好意扣留,以致通過絕食鬥爭方始獲釋。臨行時,麴文泰與玄奘「約為兄弟」」,「為法師度四沙彌以充給侍」,除贈「法服三十具」,又贈「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及絹等五百疋,充法師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資。給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遣殿中侍御史歡信送至葉護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書,通屈支等二十四國,每一封書附大綾一疋為信。又以綾綃五百疋、果味兩車獻葉護可汗」,並信請葉護可汗「敕以西諸國給鄔落馬遞送出境。」(以上引文,均見唐釋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此後,玄奘持高昌王麴文泰書信,有隨從、護衛,以王弟的身份,在葉護可汗和西域諸國保護之下,取了闊氣的留學生,沿路訪名僧求法,歷經十六國,前後四年始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玄奘先在那爛陀寺戒賢大師門下學習五年,同時旁及大小乘《毗曇》各論,後又到杖林山師兄勝軍法師處學習二年。玄奘「在戒賢那裡已窺瑜伽學說全貌,又在勝軍處廓清了餘疑」(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並遊學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數十國,傍通各派,使他窮究了唯識論的奧蘊,在佛學上的造詣「遠過其師」(同上書),亦大大地超過了印度一般學者的學術水平。玄奘回到那爛陀寺後,戒賢大師讓他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玄奘別開生面地講授了護法之外的瑜伽學說,為瑜伽派增添光彩。不料這引起中觀派師子光的不滿,他據《三論》用中觀之學說破斥《瑜伽師地論》,玄奘作《會宗論》三千頌把師子光折服,深受戒賢大師賞識。師子光為了爭回面子,請他師兄月師子來寺辯論,但月師子感到自己非玄奘敵手,未加辯論而去。當時,瑜伽派不僅與中觀派爭論,亦與小乘,尤其是正量部長期爭執。正量派氣勢很盛,對瑜伽派的批評達十二年之久,瑜伽派未能予以圓滿解答。玄奘赴印度求學後,正量部般若毱多(智護)作七百頌《破大乘論》,重新挑起爭論,玄奘作一千六百頌《制惡見論》,對正量部進行徹底反駁。玄奘的舉動,深得戒日王的支持和敬仰,戒日王招集五天竺沙門,婆羅門一切異道教數萬人,在曲女城開長達十八天的盛大法會,揭示玄奘所著《會宗論》、《制惡見論》,允許會眾提出異議,竟一直無人敢出頭詰難,深受到大、小乘人一致推崇,大乘人稱為「大乘天」,小乘人稱為「解脫天」。接著又在鉢羅耶伽舉行了無遮大會,這裡是地處兩河之間的平原,有很大的廣場。玄奘的活動對擴大當時佛學影響,大有幫助。玄奘戰勝了五天竺(五印度)佛學學者,獲得極大榮譽,但他並不傲情,他看出所謂畢竟無姓(無佛性不可能成佛的人,與眾生皆能成佛之說相互矛盾)說不能取信於中國人,故在歸國前玄奘和諸大德討論此事,便想方便地將此義略而不談,當爭求戒賢大師意見時,大師嚴厲責備他:「邊方(指中國)人懂得什麼!豈可隨便為他們增減義理。」(詳見《瑜伽師地論》道倫記卷五十四)玄奘無法,只好墨守師說,依然傳播講不通的說法。歸國途中,玄奘受到所經各國王公貴戚的特殊招待,至信度大河:
      「將至中流,忽然風波亂起,搖動船舫,數將覆沒,守經者惶懼墮水,眾人共救得出,遂失五十來經本及華種等---------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27
過河後在鳥鐸漢荼城「停五十餘日,為失經本,更遣人往鳥長那國抄寫迦葉臂耶部三藏。」(《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玄奘終於遠涉歸國,由於此時他已譽滿中外,遂受到唐太宗李世民極為隆重的禮遇。當時唐太宗正住在洛陽,玄奘束歸,先遣左僕射房玄齡等奉迎、安置,不久又在洛陽宮中召見玄奘。太宗認為玄奘「堪公輔之寄,因勸罷道,助秉俗務。」即還俗為朝臣,玄奘「固辭乃止」(同上書)。召見後,玄奘回住長安弘福寺,後住大慈恩寺。玄奘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太宗的資助下設「譯場」,他與門人窺基、辯機等人,用了十九年時間翻譯重要經論七十五部【2】,合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載了我國西北地區以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情況,為世界學者所重視,「玄奘門人另有日本人道昭、智通。道昭初傳慈恩宗到日本,成立了法相宗,以地方分,這一系為南寺傳。其後在智周門下還有日本人玄昉、智風。玄昉再傳法相宗入日本,成為北寺傳。法相宗在日本流傳不斷,至今還有傳承。」(《中言佛學源流略講》)玄奘是佛學大師,又是我國「四大譯經家」【3】之最佳者,但做為一位開宗力派的創世人,沒有非凡的社會活動能力是不行的,玄奘一具備此項才能。玄奘深知事之成敗往往取決於皇室,故較能迎合當政者的心意。有一次唐太宗問他,往天竺求法「山川阻遠,方俗異心,怪師能達也。」玄奘卻說:「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籠九域,仁被八區,----------況玄奘圓首方足,親承育化者也。既賴天威,故得往還無難。「(《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純係諛詞。玄奘為了擴大本宗影響,曾多次懇請太宗為他譯經作序,後又懇請皇太子再為作序。玄奘還經常去見太宗、高宗、了解宮中巨細,甚至連武后生皇子(中宗李顯)事,都事先打聽清楚,並為其「乞平安」。皇子出生後,玄奘又收其為門人,上尊號奉為「佛光王」,踰月又在慈恩寺為其剃髮受戒。凡此種種舉動絕非不懂政治的學者所能為。玄奘居住的大慈恩寺內,有梵僧那提,因其相信空宗,與玄奘的法相宗理論不合,攜來的經籍沒有機會組織人進行翻譯(詳見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卷四),再如禪師法沖善楞伽宗旨,素為宰相房玄齡所推重,聞玄奘不許講舊所翻經,乃譏之曰:
      「君依舊經出家,若不許弘舊經,君可還俗,更依新經出家。」(《續高僧傳》春二十五《法沖傳》)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30
玄奘無言以對,乃止其行。玄奘還把自己從印度獲知的唯識當成奇貨,並不輕易傳授門人。玄奘的掌門大弟子窺基,俗姓尉遲字洪道,是右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宗之子,開國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出身高貴、社會關係好,又是奉敕為玄奘弟子,有利於宏揚本宗學說,遂受其特殊培養教育。玄奘譯《唯識論》時,使窺基與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助譯,窺基為獨占這份家業,要求辭退神昉等,由他一人助譯,玄奘便曲從其請,為窺基講解《唯識論》。玄奘另一門人新羅僧圓測,賂看門之人,潛入講室偷聽。第二天圓測搶先在西明寺集眾僧講《唯識論》,使窺基未達目的。玄奘為安慰窺基,又獨授他因明學,講解《瑜伽論》,圓測又賂看門之人,潛入偷聽、搶先開講。玄奘為樹窺基之權威,竟當眾宣佈;「五姓宗法,【4】唯汝流通。」(宋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窺基傳》)五種姓說遂成窺基獨得的秘傳。綜上所述情況可知,玄奘在取媚當政者,打擊不同派別,抬高自己,培植勢力,擴充地盤等方面,亦是很精明的。時代和階級的侷限,竟在這位佛學大師身上投下這麼可怕的暗影,實在令人遺憾。有關玄奘的史料,見劉昀等撰《舊唐書‧方伎傳》、道宣《續高僧傳》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宋‧志磐《佛祖統記》、元僧噩夢堂《唐宋高僧傳》、元釋覺岸《釋氏嵇古略》等書,但最早最詳的記載,則為玄奘門人慧立撰寫、經彥悰重加整理補充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上述諸書所載皆錄此書中內容或據此書寫成傳記。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亦記載了自己往印度求法的種種生活,為研究他的重要史料。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34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雖係據玄奘口述加工整理的,但並非信史。什麼事一出自宗教徒之口,就不免誇大失實、狂熱神奇。玄奘在唐代交通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去國離鄉,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達五萬里,「所聞所履,百有三十八國」,並以其博大精深的學識聲震異域,這事情本身就已帶有傳奇色彩,再加上慧立繪聲繪色描述描述,引入異境聽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佛教神異故事,添上宗教徒痴迷、熱狂的思想所產生的囈語,已經就很有傳奇小說的味道,夠使人讀之神迷的了。因此,玄奘取經故事沿著兩條路發展,它不僅盛傳於佛教徒中,成為他們心目中的神聖人物,亦漸漸流入民間,或為引人注目的市井文學題材。二者問互為影響、互為傳異,連美術家、離塑家們亦加入鼓吹者的行列。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於役志》中記載壽寧寺經藏院中「玄奘取經」的「畫壁」----------------------。這樣發展終於產生了一個驚人的後果,即在數百年後的明代中期,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問世了。
玄奘由現實中的佛學大師,變成小說中大有來頭的聖僧,是有個逐漸衍變的過程。在唐人小說中,已盛傳玄奘軼事,如李冗《獨異志》上卷載:
      沙門玄奘俗姓陳,偃師縣人也。幼聰慧,有操行,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經。行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為計,乃鏁〔鎖〕房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膿血,床上獨坐,莫知來由。奘而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闢,虎豹藏形,魔鬼潛跡。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多心經》至今誦之。初,奘將往西域,於靈巖寺見有松一樹,奘立於庭,手摩其枚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長,若吾歸,即卻東迴,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枚年年西指,約長收數丈。一年忽東迴,門人弟子曰:「教主歸矣。」乃西迎之,奘果還。至今眾謂此松為摩頂松。

作者: 8888    时间: 2014-3-25 17:35
拜读资料,敬佩三藏学识。
谢蔡老。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39
此故事亦見劉肅《大唐世說新語》「記異」中。此外,在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貝編」和「毛編」,胡璩《譚賓錄》,宋人錢易《南部新書》等書中,亦載玄奘求法的傳說軼事。玄奘的故事傳說,到了宋代發生質變,由現實中人物,變為小說中的人物,其標誌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在《取經詩話》中的唐僧,不再是純正莊嚴的佛學家,已沾染上不少市井人的俗氣,如「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載:
      「法師曰:『此莫是蟠桃樹?』行者曰:『輕輕小話,不要高聲!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賊了,至今由怕。』法師曰:『何不去偷一顆?』猴行者曰:『此桃種一根,千年始生,三千年方見一花,萬年結一子,子萬年始熟。若人吃一
顆,享年三千歲。』師曰:『不怪汝壽高!』猴行者曰:『樹上今有十餘顆,為地神專在彼處守定,無路可去偷取。』師曰:『你神通廣大,去必無妨。』說由未了,擷下三顆蟠桃入池中去。」
此中的法師並不板起面孔教訓人,反而腹中饞蟲大動,竟去挑唆猴行者偷蟠桃。市井之人不喜歡講究虛禮,往往以實惠為主,多是庸俗的唯物主義者,故做為當時「說話人」底本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法師,反到使人容易接近。因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太莊嚴神聖了,就沒有生氣,沒有人情味了。
玄奘大約從元代,在《西遊記》平話中變成「栴檀佛如來」(見〔朝鮮〕邊暹等編輯《朴通事諺解》卷下)。關於栴檀作如來佛像的故事傳說,在《觀佛三昧經》、《僧一阿含經》、《經律異相》、《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記》等書中均有記載。這個佛教的故事傳說產生於印度,漢代以後隨著釋教東流,傳入中國。玄奘《大唐西域記》「憍賞彌國」條載:
      「初如來成正覺已,上升天宮,為母說法,三月不還,其王思慕,願圖形像,乃請尊者設特伽羅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宮,親觀妙相,雕刻栴檀。如來自天宮還也,刻栴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勞邪,開道末世,實此為冀。』」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41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亦載此傳說,卷第六還載玄奘回國時帶來「擬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二尺九寸」。可能從這時起玄奘已與栴檀佛結下善緣。關於栴檀佛的傳說,在元代最盛,以致竟驚動皇帝,特組織集賢大學士李衍等研究栴檀佛的來歷,以輔「政教之所不逮者」。此情況詳見於元人程鉅夫《栴檀瑞像記》。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卷四「栴檀佛像記」中載:
      「釋伽如來初為太子,生七日,母摩耶棄世,生忉利天。佛既成道,思念母恩,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優填國王自以久失瞻仰於如來,欲見無從,乃刻栴檀為像。目犍連尊者慮有闕陋,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諦觀相好,三返乃得其真。既成,國王、臣民奉之猶真佛焉。及佛自忉利天復至人間,王率臣庶同往迎佛,此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佛為摩頂授記曰:『我滅度千年之後,汝從震旦(東土)也,廣利人天。』------------
此中所記較玄奘、慧立敘述詳盡,尤其是將原先所載「開導末世,實此為翼」句,改為「汝從震旦,廣利人天」,使這一故事又賦予新意,正與玄奘西行求法,回歸東土大暢釋門的行為相近。玄奘歸國後不僅攜「檀佛像一軀」。又屢次宣傳此故事傳說,遂不免被後人附會。結果使玄奘由知識淵博的佛學大師,衍成肉身飛升的法師,又變成佛教傳說中的栴檀佛,並成為如來佛祖座下的二弟子金蟬子。佛教故事傳說與民問故事傳說漸漸互相影響、融匯,遂成為《西遊記》中的唐僧。
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描寫的唐僧,既不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法師之市井俗氣,亦不如歷史上真實玄奘之莊嚴,而是二者的矛盾混合體。作者是把唐僧做為完備的佛教教義的體現者來加以塑造的,肯定他取經心誠,為人善良、有自我犧牲精神和在災厄面前不妥協的品格(其實這是吳承恩對佛教在理念上的神化),但在更大的篇幅上,則批判了他身上消極的一面,即遇事往往平庸忍讓,怯於鬥爭,耳軟心活,缺乏主見,有時又固執、愚腐到可笑、可憐,甚至可恨的地步。由於他身上的這些弱點,常常被狡猾的敵人所利用,有時豬八戒亦利用這點來「報復」悟空(這在性質上與敵人利用不同)。唐僧的這種錯誤觀念和舉動,幾次給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帶來巨大的災難,如果不是「火眼金睛」的孫悟空不斷地頂住一他的錯誤指示和糾正他的錯誤觀念,恐怕他們往西天取經的神聖任務早就成為畫餅了。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44
8888 发表于 2014-3-25 17:35
拜读资料,敬佩三藏学识。
谢蔡老。

余老 您好!早晚安!
找些資料胡說瞎扯湊湊熱鬧,盼望 您老多指教。感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45
唐僧認為:「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主張:「遇方便時便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操心怎似存心好,爭氣何如忍氣高。」為此他與悟空發生了三次最激烈的爭論。第一次是在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一節,唐僧與悟空路遇一伙強盜持刀行凶,被悟空用棒一一打死,根除了禍害。不料唐僧竟善惡不分,一再抱怨悟空:「我們出家人,寧死決不敢行凶。」結果氣得悟空「縱身而去」。第二次是在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一節·「白骨夫人」三次變化耍戲唐僧,伺機下手害他,但均被「火眼金睛」的孫悟空識皴,終於「大聖棍起」,「打倒妖魔」,使唐僧免遭於難。但「愚昧的唐僧並不感激,卻耳軟心活,聽八戒挑唆,竟敵我不分大念「緊箍兒咒」,執意要將悟空趕走,於是發生了唐僧二逐美猴王的故事。第三次是在五十六回一絕「神狂誅草寇,道昧放心猿」一節,唐僧路遇草寇,被眾寇將其「把一條繩捆了,高高吊在樹上。」多虧悟空及時趕到,打死打散這伙強盜,才將唐僧從樹上救下來。唐僧經此大難後,不僅不感謝悟空之德,反而「惱起來,嘴裡不住的絮絮叨叨,猢猻長、猴子短」地罵個不停,在為被悟空打死的草寇作「禱告」時,還一再表白自己,將過失推諉於悟空:
    「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尋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
這些話不僅私心忒重,而聽之令人心寒。那麼這位「體好生之德,為良善之人」的唐僧,得到的是什麼樣的報答呢?被唐僧勸阻而在悟空棒下逃生的強盜,並沒有因此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他們得知唐僧師徒夜宿楊老者家中時,又準備再施毒手,多虧悟空精明察知,保護師父於夜色茫茫中奔逃,並斷後棒殺這伙屢教不改、行凶作惡的狂徒,才使唐僧再次轉危為安。然而,有此大功勞的孫悟空非但未得到唐僧的嘉獎,反而遭到嚴厲斥罵並被無理趕走。這就是三逐美猴王的故事。唐僧三次蠻不講理地趕走孫悟空之後,得到什麼後果呢?一次是黑松林遇難,在寶像國被黃袍怪用「黑眼定身法」把他「變成老虎」,「用鐵繩鎖了,放在鐵籠裡」。另一次是剛將悟空攆走,就被六耳彌猴打傷,多虧又請回悟空,才設法降伏並根除了這些妖魔,使他們能在取經的路上繼續前進。唐僧三次驅逐孫悟空而身遭災厄的故事本身,對他和他墨守的佛教教義,實際上就是一種諷刺和批判。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46
此外,作者還用另一種形式寫唐僧的慈悲心腸,對其進行諷刺。妖魔們常常利用他身上的這一弱點,從中鑽空子,給唐僧師徒帶來災難。在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一節,平頂山蓮花洞的銀角大王「在那大路旁裝做個跌折腿的道士,腳上血淋淋,口裡哼哼的叫『救人!救人』」這馬上就惹動了唐僧的慈悲心腸,雖經悟空指出對方是「山中的怪物」,唐僧卻執意不信,還逼迫悟空馱這怪物,結果自己吃了大虧,受盡劫難。在四十回「嬰兒戲化禪心亂,猿馬刀圭木母空」一節。枯松澗火雲洞的紅孩兒怪「變作七歲頑童,赤條條的,身上無衣,將麻繩捆了手足,高吊在那松樹梢頭,口口聲聲,只叫「救人!救人!」這又惹動了唐僧的慈悲心腸,雖經悟空一再指出它是「精魅」幻化,並用「移山縮地之法」,「把那怪物撇下」。但當妖精趕來,再次變作小孩吊在樹上呼救時,「肉眼凡胎」不接受教訓的唐僧結果上當吃虧,幾乎喪命。全賴悟空多方設法並請來觀音菩薩,這才制伏妖怪,將唐僧解救出來。在八十回「姹女育陽求配偶,心猿護主識妖邪」一節,陷空山無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化成美女在黑松林的「大樹上綁著」,「嚶嚶的叫聲『救人』。」唐僧見此情景「大驚」,又惹動了「慈心」,忙讓八戒去「救他一命」。這時在附近巡視的悟空回來,認出對方是妖魔,勸唐僧「把那怪撇了」趕路。唐僧因有過幾次教訓,便接受了悟空的忠告。正當師徒四人「一路前進」,這怪又叫道:「師父呵,你放著活人的性命還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這句話擊中唐僧的弱點,於是他又不顧悟空的規勸,從樹上解下那女子一路同行至鎮海寺,結果唐僧被妖精攝到陷空山無底洞,受盡考驗和磨難。悟空費了好多功夫,才查明底細,降住此怪,救唐僧脫臉。作者筆下的唐僧實際上是當時社會上安分守己的老實人,在「群魔出孔竅」、「白晝搏人繁聚嘯」(吳承恩《二郎搜山圖歌》)的社會裡,只能是吃虧、倒霉。在《西遊記》後半部分,有這樣一則故事,一次唐僧師徒過獅駝嶺(七十六回),本來大魔(獅子精)、二魔(象精)已被悟空擒住,完全可以根除,可是「大聖雖英雄,甚為唐僧進步」,在唐僧的錯誤思想薰染之下,見妖魔苦苦哀求,「他就回了善念」,寬恕並放了這些妖怪。當唐僧師徒全無戒備過獅駝國時,先前被悟空從棒下放生的獅子精、象精又勾結大鵬精,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圍攻,致使「俱是善勝之人」的師徒四人同陷虎口,這與其說是批判孫悟空的所謂「進步」,毋寧是對唐僧錯誤思想的再批判。作者這樣寫唐僧,除了原始材料中固有的內容之外,亦含有別的意義,即把他做為一種陪襯,因為唐僧身上的弱點,正可以反照出孫悟空身上的優點,進而突出孫悟空的光輝形容,有如濃雲托月。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48
但是,唐僧畢竟是好人,他善良忠厚,儘管有時善惡不分、是非不明、敵我不辨,並非心存不良,只不過是他頭腦裡的糊塗觀念在做怪。如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中,悟空在東遲國與妖道鬥法時,悟空戲耍眾人「佯死」在油鍋裡,國王把唐僧一行人綑起來,他主動向國王要了「三張紙馬」,至「油鍋邊,燒此一陌紙」,以「表我師徒一念」。在禱祝詞中,唐僧真誠地向悟空傾訴:
      「自從受戒拜禪林,護我西來恩愛深。指望同時成大道,何期今日你歸陰!生前只為求經意,死後還存念佛心。萬里英魂須等候,幽冥做鬼上雷音!」
他很有感情,甚講情義。再如七十五回「心猿鑽透陰陽竊,魔王還歸大道真」中,唐僧因一時不識悟空之計謀,見他被獅子怪吞入肚裡,曾為悟空「跌腳拳胸」,「十分苦痛,足見其心地善良,很重感情。在西天取經的漫漫路途上,由於悟空的一再幫助和一次次現實生活的嚴峻教訓,使他在認識上還是有不小的進步,只是提高的速度比較緩慢,令人不夠滿意。
從現實中的玄奘,到筆記、詩話、平話、戲曲,尤其是到小說中的唐僧,改造、變化的程度是驚人的。從中似可悟出:藝術的真實並不在於死守故事的原始面目,而是從中生發開去,以藝術的想像去反映自己所處時代的生活和感觸。挖掘生活愈深,反映面就愈寬,作品的藝術價值亦就愈高。那種只會像照相機一樣死板、蒼白地反映生活的作家與作品,是不足稱道的、乏味的。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3-25 17:50
注釋
1】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一書據《續高僧傳‧玄奘傳》認為玄奘「十五歲出家」,范文瀾《唐代佛教》一書據《開元釋教錄》認為玄奘「十一歲便出家」。我據《法師塔銘》及日本束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影印《高麗藏》中《大慈寺三藏法師傳》所載,俱云玄奘「年十三」出家於洛。
2】任繼愈《法相宗哲學思想略論》云:玄奘等人「譯出從印度帶回的經、論共七十四部,合計一三三五卷。」呂澂和范文瀾均云譯出七十五部。
3】四大譯經家,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謂羅什、真諦、不空、玄奘是中國譯經四大家。黃心川、戴康生等編著《世界三大宗教》云,四大譯經家為羅什、真諦、玄奘、義淨。
4】五姓宗法,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附錄《慈恩宗》云:「種姓說法的重要內容是:聲聞、獨覺、菩薩三乘人有具備內在的——甚至可稱為先天的——原因的決定根性,也有不決定根性;又另有一種無種姓的人,畢竟不能入道;由此在修學的開端,就應該注意培養種姓。」





欢迎光临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http://bbs.56785678.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