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标题: 请教蔡老一些中华民俗节日知识 [打印本页]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4-11-18 09:13
标题: 请教蔡老一些中华民俗节日知识
手上集藏了一些花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端午节”的特别多,其它节日的少见。

春节、清明、中秋、重阳都是大节日,为什么“端午节”花钱特别多?请教蔡老!


师友们如果有民俗节日花钱,也请发上来学习!谢谢!






作者: 童心驰骋    时间: 2014-11-18 16:21
这是一个好课题
民俗钱与民俗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7:58
pbx5588老師 您好!晚安!
因眼睛“白內障”(視力)問題尚未解決(弱視+畏光),故上網較少,敬請 您老多包涵。謝謝!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01
取材: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
※龍翔碧水競飛舟——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俗稱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大的傳統節日。「端」之義與「初」同,「端五」亦如稱「初五」。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端五》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已經把五月五日以前的幾天以端來稱謂。在古代「五」與「午」同音,所以端五又稱端午。五月五日,月與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或重午。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而午時為「陽辰」,故又有端陽之稱。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明清時,北京人又稱此日為「女兒節」或「五月節」。
清‧陳舒‧天中佳卉

01.jpg (371.36 KB, 下载次数: 1)

01.jpg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18
龍舟鼓笛和吳歌,彩索纏筒弔汨羅——端午溯源
端午節的別稱如此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岐出。端五節起源於何時,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於端午節起源的說法,主要有四種: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說;起源於三代夏至說;惡月惡日驅避說。持以上諸說者,都能言之成理,因而各執己見,據理力爭,幾成聚訟。但是,端午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其風俗活動又相當豐富,以上諸說把端午節的起源僅只解釋為某種因素,恐有以偏概全之弊,不能充分地說明問題。「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侷限於一定的生活天地,難於交往,見聞閉塞,其風俗活動自然會因時因地而異。只有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各地的風俗才能相互影響吸收,形成特定的、具有全國普遍性的節日風俗。因此,在考察端五節起源時,應綜合各種因素,不能固執一端,而排斥其他。
迄今為止,流傳久遠、影響最大的是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之說。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人。因「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受楚懷王重用,任以僅次於宰相的左徒之職。後懷王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太子子蘭當政之後,他又遭流放。秦軍攻破郢都後,屈原感到理想已經完全破滅,遂於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二七八年),五月五日投人汨羅江,為理想而獻身了。屈原不僅是政治革新家,而且是偉大的詩人。他的《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作品,堪稱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哺育了後世許多著名詩人,並得到他們的推崇和讚佩。大詩人李白讚美「屈平辭賦懸日月」,一代文豪蘇東坡也充滿熱情地讚揚說「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答謝民師書》)他的高潔志行、愛國精神和與日月同光的偉大詩篇,使他受到歷代人民的衷心愛戴和崇敬,即使在世界上,他也完全可以和其他國家的偉大詩人並列而毫無愧色。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人民把端五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與屈原聯繫起來。《續齊諧記》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做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荊楚歲時記》云:「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并將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跡。」但考諸史實,龍舟競渡之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事物原始》引《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據此,起初龍舟競渡之俗實與屈原無關。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21
惡月、惡日之說,是我國較早出現的歲時禁忌習俗。早在戰國時代,視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的俗信就已存在。《夏小正》曰:「此日蓄探眾藥以蠲除毒氣。」《風俗通》則云:「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不僅五月諸事不吉,就連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也被視為不祥之兆。王充《論衡‧四諱》記載當時風俗,「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戰國時代,以養士聞名的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五日,其父田嬰根據當時的俗信,當其降生時就要把他遺棄,幸虧其母私下撫養才長大成人,後來他成為一代名士。其父母不只未因「舉之」而「禍死〕,田氏門楣反而因他而生輝。雖有此前古之鑑,但漢代人仍然迷信這種惡俗,足見這種俗信影響力之大。不過,僅僅以這樣的俗信作為端午節的源頭,說服力過於單薄,不能令人信服。
端午源於夏至說,注意到了時令,五月五日是和夏至很接近的盛夏之時,所以端午節中就融進了夏令的飲食、服飾、禁忌等風俗。《風土記》云:「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似乎端午確乎源於夏至。但是端午的節俗,不僅是夏令的飲食、服飾、禁忌等風俗,因此,斷言端午的源頭就是夏至,僅此而已,別無其他,也是相當勉強的。
端午源於吳越民族圖騰祭,聞一多先生在其《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兩文中創立此說。他認為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了表示他們的「龍子〕身分,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每年五月五日,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的一項活動即是登上龍形的獨木舟。在擊鼓聲中,於水上競渡爭先。競渡習俗即由此而來。此說自然有一定的科學性,但競渡之俗並非吳越民族所專有,且競渡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其《陔餘叢考》中說:「競渡不獨午日也,今江浙間多用春日,疑非本意。」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23
綜合以上諸說,對端午節的形成可以勾勒出一個南北融合的大致輪廓。端午節的節期和夏、商、周三代夏至風俗及惡月惡日之說有關。夏季悶濕、炎熱,瘴氣毒蟲肆虐,易生疾病,於是夏季就被蒙上了不祥的陰影,而其中的五月五日更被視為惡月惡日。為了驅除疾疫,相應的禊袚活動,如浴蘭、除瘟等亦隨之產生,而食用某些夏令食品、划船驅疫等也是禊袚、驅逐活動的組成部分。由此即奠定了端午節俗的信仰基礎。生活在與上述習俗相近的沅湘一帶的屈原,他高潔的品德、光輝的功績,又令人樂於附會,於是這早已產生的端午節俗便和屈原的生平聯繫起來而得到了新的解釋。在屈原這一歷史人物的輝映下,端午節俗就顯得更加真實,它的內涵也更加豐富而憑添了情韻。
先秦時,南北風俗迥異,五月五日作為一個節日的風俗也各有側重。秦以後,隨著國家的統一,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風俗習慣也滲透交融,於是端午節就在南北風俗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26
明朝知是天中節,旋刻菖蒲要避邪——辟惡求祥
仲夏之月,瘟毒為害,易受其病,古人必須想方設法,除瘟避毒,於是各種方法、手段先後出現,且日益增多和完善,與其他節日相比,端午節驅除厭避的風俗更加豐富多釆。古人對驅除厭避的節俗相當重視。所以歷代傳承,久而未絕。
驅避的對象起初是比較籠統的,後來才有所謂五毒之說。驅避所用之物卻相當繁複,概括說來有蘭、艾、蒲、雄黃、符圖、繒縷等。這些節物本身,大多數都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繁衍而自成一小小的系列。
端午節最早用於驅除不祥的是蘭。蘭為香草,用以煎湯沐浴之俗古已有之。《大戴禮記》云:「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即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詩句。此後即相沿不絕。唐‧韓鄂《歲華紀麗》云:「端午,角黍之秋,浴蘭之月。」注釋云:「午日以蘭湯沐浴。」宋代詩詞中多詠及蘭湯,如:「喜辰共喜沐蘭湯,毒沴何需採艾禳。」(蘇軾《皇帝闔四首》),「由來佳節載南荊,一浴蘭場萬慮清」(晏殊《內廷四首》),「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蘇軾《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見浴蘭才罷,拂掠新妝,巧梳雲髻」(趙長卿《醉蓬萊‧端午》)。元代民間浴蘭之俗不絕,「馥馥蘭湯浴,艷艷蒲酒持」(馬祖常《石田集·‧端午效六朝體》),「浴蘭芳荊楚風流」(張可久《[雙調〕折桂令》)。端午浴蘭之俗,從風俗信仰角度看,是為了驅除瘟病,從科學角度看,則可以收到衛生保健之功。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28
艾,也是端午用來除病驅毒的應節之物。屈原在《離騷》中屢次提到艾:「戶服艾以盈腰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艾,為與「幽蘭」相對的惡草,用來比喻小人。當然這只是詩家比興的一種說法。實則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具有藥用價值。陸佃《埤雅》曰:艾,草之可以又病者也。早在先秦時期,艾就被採來,取其葉製成灸條治病,效果甚佳。古代有「歲多病,則艾草先生」的說法。因而它的藥理作用就被盲目誇大了,以為艾具有驅瘟避邪的萬應靈效。《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形,懸於門戶上,以禳毒氣」。梁王筠《五月望探拾》詩:「長絲表良節,命縷應嘉辰。結蘆同楚客,採艾異詩人。」蘇軾《皇帝闔四首》之二云:
    喜辰共喜沐蘭湯,毒沴何須採艾禳。
    但得皋夔調鼎鼐,自然災祲變休祥。
蘇軾對彩艾禳災。持有比較清醒的看法,不以這種做法為然。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宋代端午採艾以禳毒氣之風仍然盛行。這種採集來的艾,並非以單一的自然形態存在,而是被加工製作成幾種樣式。《荊楚歲時記》中提到了艾人,即把艾剪製、紮結為人形。這種艾人一「出世」,即代代相傳,存留後世。宋‧周密《乾淳歲時記》云:「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形,懸於門上,以禳毒氣。」蘇軾詩云:「香黍筒為稷,靈苗艾作人。」(《太皇太后闔五首》王之道詞:「角蕈橫龜枕,蘭房掛艾人。」(《南歌子‧端午二首》)又有所謂天師艾,實則以艾為材料做成的厭勝之物。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畫天師》引《歲時雜記》云:宋代端午節,京都的人們除畫張天師像販賣以外,又以泥塑其像,以艾為鬚,以蒜為拳,置於門上,稱天師艾。蘇轍詩云:「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常縈堯母門。」(《學士院端午帖子‧皇太妃闔》之三)太醫也乞靈於天師艾,紛紛「爭獻」,這種閃耀著道教靈光的艾人何其行時。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32
驅邪降福─天師五毒

01.jpg (76.52 KB, 下载次数: 0)

01.jpg

02.jpg (70.08 KB, 下载次数: 0)

02.jpg

作者: 8888    时间: 2014-11-18 18:39
学习,谢蔡老指教。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43
更為有名的是艾虎。有的以艾枝艾葉製成,有的剪彩為虎,上黏艾葉。端午節戴艾虎之俗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黏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避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宋以後詠端午的詞篇,屢屢道及艾虎,如:「綠窗纖手,朱奩輕縷。爭鬥彩絲艾虎。」(晁補之《消息‧端午》「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劉克莊《賀新郎‧端午》)「符籙玉搔頭,艾虎青絲鬢。」(史浩《卜算子‧端午》〉清人又有以繭為虎者,董元愷有詠繭虎的《清平樂》詞:
    冰蠶細繭。纖手親裁剪。刻畫爪牙眉與眼。一笑從風細轉。
    有時彩筆描真。何須插艾為人。飄向玉釵頭上,兒童競取相親。
這種繭虎形體輕小,製作精細,飾於釵頭隨風飄轉,深受年輕婦女和兒童的喜愛。無論是以艾、以繭、以綾羅,都要製成虎形,這與虎的雄強威猛和古人對虎的觀念有關。《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在人們心目中,這興風狂嘯的老虎為百獸之王,是能吃鬼魅鎮妖避邪的神獸,所以要模製其形象,保祐平安。遼、金時代還有一種應節食品,叫做艾糕,為加艾葉製成的糕餅。《遼史‧禮志‧嘉儀》記載:「五月重五日,--------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糕。」至清代,艾糕仍然是應節食品,「內城人向天壇去,彩榼番番送艾糕」(《勉行堂詩集‧金台雜詩》)。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44
菖蒲也是端午禳毒的節物。古人認為五月菖蒲成熟,彩之懸於門首,或用以浸製藥酒飲用,即可禳毒。端午懸菖蒲最簡單易行的是折幾枝懸掛在門上;加工之後,還可以製作成蒲劍、蒲人、蒲龍、蒲葫蘆等。所謂「蒲劍」,其實就是菖蒲的葉子,因其似劍而得名。「柳眉低帶泣,蒲劍銳初抽」(唐‧李咸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詩》),句中的「蒲劍」即指蒲葉。《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刻薄劍為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辟邪。」蒲人、菖蒲葫蘆,都是以蒲棒鏤刻而成,端午時插在門頭,或佩於身邊,用以避惡驅邪。清人董元愷有詠菖蒲葫蘆的《清平樂》詞:
    花陰午直。旋把菖蒲刻。依樣雕鎪纖指劈。細認靈根九節。
    五絲擷向霓裳。一樽醉泛瑤觴。共喜蘭湯浴罷,攜來倍覺芬芳。
《荊楚歲時記》云:「端午,以菖蒲生山澗中一寸九節者,或鏤或屑,泛酒以辟瘟氣。」以菖蒲泛酒能避瘟氣之說,並非完全出於盲目祟信。菖蒲是生長在山澗流泉旁的一種名貴藥材,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具有開竅、活血、理氣、散風和去濕等功能。以菖蒲浸酒確實能治病。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痺,通血脈,治骨瘻,久服耳目聰明。」蒲酒亦名菖蒲酒、菖華酒、蒲觴。端午飲蒲酒之俗產生後,即代代相傳。唐代詩人云:「不效艾府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殷堯藩《端午日》)在他看來蒲酒遠比艾和靈符重要。宋代詩人亦云:「萬壽菖蒲酒,千金琥珀杯。」(蘇軾《皇太后闔六首》)「共獻菖蒲酒,君王壽萬春。」(蘇軾《夫人闔五首》)。宋代宮廷中也相信此酒的禳毒驅邪之功,在民間更是不可或缺的應節之物。宋代有名的詩人梅堯臣,在端午節時,無菖蒲浸酒,寧捨不飲,「有酒不病飲,況無菖蒲根」(《端午日》)。而當他傍晚得到菖蒲時,卻喜不自勝。他的《端午晚得菖蒲》詩云:
    薄暮得菖蒲,獲勝竟日無。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
薄暮時得到菖蒲,喜情難抑,竟向酒壺三揖致謝。我們看到:在宋代的端午節中,菖蒲酒實為不可缺少的驅瘟避邪的節物。明代馮夢龍編的《警世通言》第七卷「陳可常端陽仙化」一文中寫南宋紹興年間的落第士子陳可常,在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作《菩薩蠻》詞一首,詞云:「色中角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羢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這首詞生動地寫出古代端午節吃粽子、飲菖蒲酒的飲食風俗。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45
以雄黃避毒的節日風俗出現較晚。據《閩越搜奇談》云:閩地在五日,以雄黃浸水蘸書「王」字於兒童額上,這種風俗稱作「畫額」。所以如此,一是藉雄黃以驅毒,二是藉猛虎(「王」字如虎之額紋,而虎又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墦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則云:端午以前,細切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浸酒,此即雄黃酒。飲餘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並揮酒床帳間,以避毒蟲。因此每至端午,「櫻桃桑諶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見《清代北京竹枝詞》)成為節日必備之物。古人早就發現雄黃殺蟲驅毒的作用,葛洪的《抱朴子‧仙藥篇》已有論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闡釋云:「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驅痰功效。」可「主治百蟲毒、蛇虺毒。」正因為古代人非常重視端午日用雄黃防治毒蟲,所以,《白蛇傳》的故事和戲劇中,才有了白蛇端午飲雄黃酒顯現原形的情節。這個故事幾乎婦孺皆知,流傳不絕。
以符圖驅邪避毒也是端午節的傳統風俗。端午以符避毒之俗,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漢代五月五日時,「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之飾,以止惡氣」。《事物原始》中認為印五色就是桃印。其時桃印長六寸,寬三寸,五色書文,懸於門上,與後世的懸符避邪相近。桃印為五色,與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有關。五色代表五方,黃為中央,屬土;青屬木,主束方;白屬金,主西方;黑屬水,主北方;紅屬火,主南方。這種五行主五色的學說,已深人到人們的社會生活、日常生活,因而在人們心目中,五色絲縷和五色桃印具有驅鬼避毒的神奇力量。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8:49
至南北朝時,這種迷信的避惡桃印還十分盛行。北齊魏收《五日》詩:「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即指此事。
宋代以後又盛行所謂「天師符」。天師,指道教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道)陵。俗傳他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善於降妖捉怪。後世的道教者流,為抬高符簶的身價,遂名之為天師符。每至端午節,道士們即用朱砂筆在黃表紙上畫符,或饋送、或出售,供民間貼在門楣上避邪。此外還有畫天師像和鍾道像的,其用意與天師符相同。佛門弟子也不甘落後,他們多在紅、黃、白紙上,以朱筆畫韋陀鎮凶,讓這位佛門的護法神,保祐俗人的平安。
宋代人並不完全相信這類靈符的神奇力量。「仁孝自應禳百沴,艾人桃印本無功」(蘇軾《皇太妃闔五首》),「漢家自有安邊術,不是靈符解避兵」(孫覿《皇帝闔六首》)。對端午符簶都持否定態度。蘇軾的《皇帝闔四首》,態度更加鮮明:
    聖主憂勤政治平,仁風惠澤被群生。
    自然四海歸文德,何用靈符號避兵。
此詩雖然把憂勞勤政的聖明之君,頌為小百姓的恩主,但作者對靈符避兵的說法,是明顯反對的。節俗的形成非三年兩載;要改變它,也並非一兩個人振臂一呼,即群起響應,輕易達到目的。宋代相信符簶靈驗者大有人在,就連反對靈符避兵之說的蘇軾,有時也隨俗順情,說幾句違心的話:「畫扇催迎暑,靈符喜辟邪。」(《皇后闔四首》)其他頌揚靈符者當然很多。「續命朱絲登繭飲,長生金簶獻琳宮」、「八龍焜耀長生簶,五色藏蕤續命絲」(夏竦《皇帝闔十三首》)、「披風別殿地無塵,辟惡靈符字有神」(晏殊《內廷四首》),這些詩句反映出,宮廷中對符簶避惡迎祥的作用異常地崇信。皇家如此,民間自然十分風行。「佳人五色縷,道士絳囊符」(梅堯臣《端午日三首》),「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楊無咎《齊天樂‧端午》),「符簶玉搔頭,艾虎青絲鬢」(史浩《卜算子‧端午》)等等,這種符簶不僅是人們信仰的節物,而且成為應節的頭飾,裝束之後,青年男女們還要誇比符籙、艾虎的新巧。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9:00
明、清時,符簶更為流行,不但有天師符,還有五雷符、紙符等。據《帝京歲時紀勝》與《燕京歲記》記載:清代北京,每至端午節,「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家家如此,懸符之風何其熾盛。清人詠端陽詩云:「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帳主怕靈符。」(見《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董元愷有專詠避兵符的《清平樂》詞:
    心前笑撫。神印穿金縷。銷得五兵剛二五。好共釵頭艾虎。
    依依插鬢宜春。翩翩佩帶宜人。全仗赤符廝守,不教膽怯空庭。
這「赤符」既可「銷得五兵」,又可佩於胸前,插於鬢邊,做為應節的裝飾品。有了它「廝守」,在空寂的庭院中就不會「膽怯〕。
符之外,還有圖。這主要指所謂「五毒圖」。其前身在唐代的端午風俗活動中已經出現。據《酉陽雜俎》記載:「北方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五時花」指五月間散芳吐艷的榴花。「五時圖」即五毒圖的前身。圖上畫的是蛇、蠍、蜍、蜥蜴、蜈蚣之類的所謂「五毒」。此俗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清代北方的五毒圖一般是把五種毒蟲畫在黃紙上。杭州的五毒圖是用五色紙剪出五毒的形象。俗說把五毒圖掛在門首,就可以避邪驅祟。「天壇道士酬佳節,親送真人五毒圖」(《從碧山房詩初集‧長安雜興效竹枝體》),由此可見,五毒圖在北京的端午節中,是人們相當重視的節物。至晚近時期,符與圖有時合而為一。《燕京歲時記》記載北京風俗云:
    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天師、鍾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爭相購買,黏之於中門,以辟祟惡。

五雷─勒令-24.9.jpg (69.96 KB, 下载次数: 16)

五雷─勒令-24.9.jpg

五雷─勒令-24.9-1.jpg (58.72 KB, 下载次数: 10)

五雷─勒令-24.9-1.jpg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9:02
端午避邪驅祟的節物,還有繒、縷、索、結等。這類節物名目繁多,如以一名統稱的話,可稱之為端午索。正像《帝京景物略》所云:「五日之午前,--------項各彩繫,垂金錫,若錢者,若鎖者,曰端午索。」端午索的諸多別稱,大體上可分為兩類:從色彩著眼,稱朱索、彩絲、錦絲、五色縷、五彩絲等。從功用著眼,避兵災的稱避兵繒,延壽續命的,稱長命縷、續命絲、百索、百歲索等。在形制上有的用絲縷結成人形,使之更有裝飾性,有的在彩索上掛綴金錫飾物,有的用五彩絲線繪繡成日月星辰鳥獸等飾物。這種風俗在漢代已經形成。《風俗通‧佚文》云:「五日以五彩絲繫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瘟病。」魏晉南北朝時期,兵連禍結,人們飽嘗戰亂之苦,所以最重要的端午風俗,莫過於「避兵繒」了。它不只被視為避兵災、延壽命的靈物,人們還把它做為珍貴禮品互相贈送。
至唐代,這種風俗更是熾盛。宮廷中的表現尤為突出。端午節時,宴享之外,皇帝照例對大臣有所賞賜,以示恩寵。這賞賜之物中就有百索。竇叔向有《端午日恩賜百索》詩;
    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龍見,恩深犬馬知。
    餘繁倘可續,終冀答明時。
竇叔向受到這樣的恩寵,不勝犬馬感恩之至,感激涕零地表示,定以其餘生,報答聖明的君主。李商隱《為滎陽公謝端午賜物狀》中亦記有賜百索之事:「右中使至,奉恩宣旨,賜臣端午紫衣一副,百索一軸、銀器二事、大將衣二副。」百索在節物中受到如此的重視,以至唐玄宗在端午節時也揮筆歌詠:「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端午三殿宴群臣》)宮廷中力倡此俗,民間自然會更加風行。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9:04
宋代以後,端午節的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但端午索依然是不可缺少的節物。宮廷中對百索仍舊視為延年益壽的靈物,隨處可見。「千門朱索迎嘉祉,九禁椒塗納美祥」。「六宮彩索爭新巧,共續千年奉至尊」。「千門襲吉縈朱索,九禁開晨鬥紫闈」(夏竦《皇太后闔十四首》)。千門之上,六宮之內,幾乎無處不見彩索。彩索如此之多,首先是敬獻皇帝,以避災除病,安康益壽。如:「命縷開辰分五色,長絲獻壽祝千年。」(夏竦《皇帝闔十三首》),「輕絲五彩纏金縷,共祝堯年壽萬春。」(晏殊《御闔》)蘇軾的《皇后闔四首》之三說得更為清楚:
    繭館覆朱桑,新絲引更長
    紉為五色縷,續壽獻君王
其次是表現后妃親事蠶桑的恭儉之德。如:「維知恭儉德,彩縷出親蠶」(蘇軾《皇太妃闔五首》)。「更以親蠶璽,紉為續命絲」(蘇軾《皇后闔四首》)。
宮廷中端午索之風興盛,民間也盛行不衰,每至端午則纏佩紅絲,避惡祈福。「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髮。」(蘇軾《洗溪沙‧端午》)「綠窗纖手、朱奩輕縷。爭鬥彩絲艾虎。」(晁補之《消息‧端午》)「今朝端午新梳掠。錦絲圍腕花柔弱。」(周紫芝《醉落魄‧重午日過石熙明,出侍兒鴛鴦》)。
端午節的這種風俗,至明清仍然相承不衰。清人董元愷有《清平樂》詞,專詠長命縷:
    誰能續命。五色交相映。浪說辟兵還壓勝。繭館朱囊堪贈。
    不須繞戶高旋。料應妝臂同纏。願取一絲一歲,與郎情緒綿綿。
詞中女子崇信,能續命者,即五色相映的長命縷,而且和愛情相聯繫,願她們夫妻情深意篤,像這無數的絲縷一樣綿綿無盡。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9:06
為了敘說方便,我們把端午節驅毒避惡的主要節物,分別做一簡介。實則節日期間,各種節物往往齊集一人之身。趙長卿有詠端午的《醉蓬萊》詞,描述了閨中人端午節的衣著裝飾、生活習俗,點到了諸多節物:
    見浴蘭才罷,拂掠新妝,巧梳雲髻。初試生衣,恰三裁貼體。艾虎宜男,朱符辟惡,好儲祥納吉。金鳳釵頭,應時戴了,千般乞戲。
    那更殷勤,再三祝願,鬥巧合歡。彩絲纏臂,刻玉香蒲,泛金觥迎醉。午日薰風,楚詞高詠,度遏雲清脆。赤口白舌,從今消滅,諸餘可意。
詞中女子浴蘭之後,即著意梳妝打扮。頭上插飾,身上佩帶,諸多節物莫不齊備。歡飲蒲酒,高詠楚詞,亦為應節習俗。置身於濃烈的節俗氣氛中的女子,其所嚮往所祈求的是什麼?就是「赤口白舌,從今消滅,諸餘可意」。作者不只讓我們看到了她具有鮮明節日特徵的外觀,也約略可見她的節俗心理。
端午節還有兩種目的在於驅瘟除毒的節俗,一是採藥,一是捕蟾。
採藥亦稱採百藥、採雜草。所採藥草有艾、菖蒲、車前等。舊說,民間採藥常以端午節清晨採之。《荊楚歲時記》云:宗則,字文度。常在五月五日,雞未嗚時採艾。用於佐助針灸,很有效。仲夏採藥之舉,起源較早。《大戴禮記‧夏小正》中已有「是月蓄藥,以蠲除毒氣」的記載。以後又固定於五月五日採百藥。《夢粱錄》談宋代此種風俗時說:五月五日「採百草或修製藥品,以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靈驗」。宮廷中就很重視採百藥的習俗:「採秀擷芳群,爭儲百藥良」(蘇軾《皇帝闔端午貼子六首》);「百藥初收味最良,玉函仍啟太清方」(晏殊《東宮闔二首》。宮廷中如此,民間也十分風行。梅堯臣的《端午日三首》之三云:
    百草堪為藥,舟行不及收
    岸傍蕭與艾,從聽到寒休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9:08
詩人梅堯臣即使在旅途中,也沒有忘記採百草,只是因為舟行不停,不能採拾,才作罷。但是任岸上的蕭艾,在嚴寒中枯萎,他深感惋惜。這也是當時人們比較普遍的心理。
捕蟾是探取、炮製動物藥的端午習俗。蟾之效用,古人早有記述,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引述頗詳,現摘引數則:
    《抱朴子‧內篇》:「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目赤,頜下有丹書八字。體重而跳捷,以五月五日中時取之,陰乾百日,以其足畫地,既為流水。帶其左手於身,辟五兵。若敵人射己,弓矢弩皆返還自射也。」又《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俗以此日取蟾蜍為辟兵,六日則不中用。」
    故世云:「六日蟾蜍。」陳簡齊詩云:「六日蟾蜍乖世用。」又《藥性論》云:「端午取蝦蟆眉脂,以未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孩兒疳瘦者,空心為丸。如腦疳,以扔汁調滴鼻中,立癒。」
以上引述,或為神仙家言,或迷信誇張,有悖事理,但卻可以看出端五捕蟾之俗,晉以前已經形成。此後一直承傳至明、清。蟾蜍的確是一味珍貴的中藥,可拔毒、消熱、消腫,治療疔毒惡疽有奇效。清人有詩云:「莫從海上問三農,蝦蟆蟾酥取次供。」詩下注云:《閭史掇遺》:『午日,太醫院官具旗物鼓吹,赴南海子,飭農人捉蝦蟆蟾酥。』」

作者: 老蔡    时间: 2014-11-18 19:14
8888 发表于 2014-11-18 18:39
学习,谢蔡老指教。

余老師 您好!晚安!
在下.不懂----奉命找些資料湊湊熱鬧。盼望 您老多指教。感恩!



抱歉!改天有空再續-----------
作者: 童心驰骋    时间: 2014-11-18 20:21
学习了!
受教了!
作者: 收藏岁月    时间: 2014-11-18 21:59
学习,谢谢!
作者: linyc1102    时间: 2014-11-18 23:23
很久没有见到蔡老关于民俗文化的文章了
祝老先生身体安康
作者: 8888    时间: 2014-11-19 07:41
花钱本身沉澱着中华民俗旳文化,蔡老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其盖上了永不消退的烙印,光采夺目,淵源流长。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4-11-20 09:01
学习!

感恩!


作者: pbx5588    时间: 2014-11-20 09:04
老蔡 发表于 2014-11-18 17:58
pbx5588老師 您好!晚安!
因眼睛“白內障”(視力)問題尚未解決(弱視+畏光),故上網較少,敬請 您老 ...

蔡老 您好:

请先保重好身体,期待康复的好消息!

再次感恩!


作者: 罗汉    时间: 2014-11-22 08:49
学习了!
作者: 顾欣    时间: 2014-11-22 09:22
.学习了!受教了!

作者: 张三少    时间: 2014-12-1 14:30
为什么端午节钱多?春节,工人放假;清明,内容不太好;中秋,忙着吃月饼;重阳,百善孝为先,都在家孝敬老人,所以都没时间,只有端午空点。P
作者: 海胆君    时间: 2014-12-1 20:22
跟一枚有关端午的

IMG_7446.JPG (126 KB, 下载次数: 18)

IMG_7446.JPG

IMG_7447.JPG (115.21 KB, 下载次数: 21)

IMG_7447.JPG

IMG_7453.JPG (54.91 KB, 下载次数: 19)

IMG_7453.JPG

作者: 张晓雨    时间: 2015-1-19 17:08
请教老师这是什么年代的 中间是镂空的

image.jpg (37.43 KB, 下载次数: 20)

image.jpg

image.jpg (35.12 KB, 下载次数: 17)

image.jpg

image.jpg (29.61 KB, 下载次数: 19)

image.jpg

image.jpg (26.13 KB, 下载次数: 21)

image.jpg





欢迎光临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http://bbs.56785678.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