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查看: 157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秋与中秋花钱】-佳节邀您与蔡老一起谈俗赏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后登录更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我之随风 于 2020-9-30 23:02 编辑

【中秋与中秋花钱-佳节邀您与蔡老一起谈俗赏泉



      今年国庆节与中秋恰是同日,上一次双节同日是20年前,下一次则要等到2031年。
      十年二十年才能有一次的双节之际又有幸得见蔡老分享中秋的民俗知识,得蔡老同意特原文转发至此,分享给大家(图片全部为后配,钱币部分文字等为后添加)。
      话说中秋节及其习俗形成较早,自古到现在都同样是重要节令,中秋节的历代赏月、拜月文化积淀和影响也相当大。在花钱宋至清代的花钱挂牌上偶有体现,虽主题和元素并不如“五月五日”等鲜明和多见。但还是能找出一些的,期待泉友们在假期多多出力,一起接龙,把它们都找出来

      蔡老就要去宝岛北部海边过中秋了,在此同祝蔡老、余老、龙老师等前辈老师佳节愉快!身体康健!泉友们都团圆!美满!泉藏收获多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加爱心加爱心 减爱心减爱心 微信分享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0-11-9 07:41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3:02 | 只看该作者
文中图片一直无法上传,电脑重启也不行……只好先把文字框架发上来,图片容我日后慢慢试着补充……
中秋快乐!国庆假期更快乐!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3:00 | 只看该作者
※桂子飄香月下聞,夜潮留向月中看——賞桂觀潮
八月中秋明月夜,桂影婆娑香更濃。賞月之外,賞桂也是節日風俗。桂之為木,楚辭中早已詠及,如「桂棹兮蘭枻」、「桂楝兮蘭橑」、「結桂枝兮延佇」。詩人對它顯然是詠讚肯定的。漢晉以來桂樹又「移植」到月宮之中,且演繹出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於是桂又被罩上了仙靈之氣。此後詩文之中對它倍加讚頌,賦予了很多非它樹所及的品格。如皎然詩云:「秋風桃李搖落盡,惟君青青伴松柏。謝公南樓送客還,高歌桂樹凌寒山。」(《賦得青桂歌送徐長史》)桂樹「凌寒山」可與松柏媲美。於武陵詩云:「忽逢幽隱樹,如見獨醒人。」(《山中桂》)桂是「幽隱」、「獨醒」之人的象徵。至於讚美桂花芳香的詩如「丹桂吹香出寶蘭」,「丹桂吹斷月中秀」之類的詩句就更多了。《世說新語》講了一則小故事,更是對桂樹的稱頌倍至:
    客問陳季方曰:「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答曰:「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側之泉;上為甘露所霑,下為甘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川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也。」
雖是以樹喻人,但桂樹在文中顯然是得天獨厚,品德崇高,淵深博大,謙遜自處的象徵。
現實生活中的桂樹,在人們心目中尚且如此特異脫俗。中秋時節,月輪映天之時,遙想月中桂陌香濃,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自然會激起詩人們賞桂詠桂的雅興詩情。
杭州靈隱寺有大片桂樹。《南部新書》記有這樣的傳說:「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月中種也,至今中夜往往子墜』。」這更給靈隱寺桂樹抹上了神異的色彩。據說宋之問貶黜放還,至江南,遊靈隱寺,他寫有《靈隱寺》詩,有句云:「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宋代虞儔《有懷漢老弟》詩亦云:「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聯繫月中桂子飄落人間的傳說,表現了月下賞桂的佳趣。白居易有《憶江南》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杭州觀潮與月下賞桂,令詩人懷念神往,久久不忘,以至於仍然興起「何日重遊」的念頭。
四川新都有桂湖,湖畔叢桂達二百餘株,綿延數里。中秋時節香飄四遠,遊客塞途也是賞桂的佳處。南京的古雲譜,中秋賞桂轟動各地。虎丘賞桂之風尤盛,傾城出動,比之端午競渡,毫不遜色。
中秋節除賞桂之外,觀潮也是頗具地方色彩的節日風尚。早在漢代,辭賦家枚乘就在《七發》中云:「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交遊兄弟,並往觀濤於廣陵之曲江。」而且對潮水的壯觀景色,極盡鋪張描繪之能事。廣陵,即今之江蘇揚州市。曲江,指當時流經廣陵城下的長江。唐大曆以前,廣陵還有潮水,所以李頎詩云「揚州郭里見潮生」。但正像李紳《入揚州郭詩序》所說:「潮水舊通揚州郭內,大曆以後,潮信不通矣。」可見枚乘的廣陵觀潮之說,並非辭賦家的徒事虛誇。至唐宋時,浙江觀潮盛況空前。據《元和郡縣志江南道錢塘縣》記載:「浙江束流入海處的錢塘江,每年八月十八日,浪濤湧至數丈,數百里仕女,共觀舟人漁子,沂濤觸浪,謂之『弄潮』。」錢塘江口呈喇叭口形,向內逐漸淺狹,所以潮流湧
來時,巨浪掀天,翻騰洶湧,勢如千軍萬馬,蔚為壯觀。錢塘江入海口的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使之成為潮水最為可觀的佳處。唐宋時,中秋時節,錢塘觀潮已經相當盛行,尤以南宋為最。白居易即有詠潮之詩:
    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獨光陰朝復暮,抗州老去被潮催
離開杭州之後,他對「郡亭枕上看潮頭」的情景,還久懷難忘蘇軾有《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中一首寫道:
    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山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詩作於神宗熙寧六年,(公元一○七三年)中秋,作者當時任杭州通判。中秋月夜,雖在仲秋,因地近錢塘江入海口,已有「霜風九月寒」之意。詩人顯然認為月夜觀潮,那景象一定更加奇妙。詩寫所見之潮:作者連用兩個比喻,以狀海潮之氣勢。那潮頭就像越軍迅猛攻堅時,「萬人鼓噪」一樣,驚天動地,奔嘯而來,確實令吳儂為之震懾又像是小名阿童的西晉名將王濬,統率水軍,浮江束下,樓船千里,一舉攻下吳都金陵那樣,氣勢威猛。那潮頭之高,使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了。詩人果然不負月夜觀潮之舉,把潮頭寫得如山飛雲走,萬馬奔騰,撼人心目。
北宋的潘閬寫過一首有名的觀潮詞《酒泉子》: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作者以「來疑」二字,翻出誇張、比喻等手法,寫潮來時,彷彿浩瀚的大海,頃刻間齊集江頭,盡蓋乾坤;又像是千面戰鼓擂響,震撼天地,形容錢塘潮水,排山倒海,聲容俱壯,可謂淋漓盡致。然而畫面的中心卻是「弄潮兒」。作者對他們傾注熱烈的禮讚。他們駕馭江潮,搏風擊浪。履險如夷,身手不凡。在銀白的巨浪中,那迎風招展的紅旗,如舞獅的紅綢,似哪叱降龍的混天紅綾。這弄潮的英雄令人目眩心驚,也使作者讚嘆不已。
  
南宋時觀潮之風更盛。周密《武林舊事》記云: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吳兒善泅者數百皆彼髮紋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驚波萬仞之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而豪民貴宦,爭賞銀彩。
從文中,可見南宋臨安中秋觀潮的盛況。
南宋詞人詠誦江潮不乏佳作。如趙鼎的《望海潮》、曹冠的《驀山溪》、辛棄疾的《摸魚兒》、曾覿的《浪淘沙》、陳人傑的《沁園春》等。但以中秋夜潮為題材的,似乎只有史達祖的《滿江紅》詞:
   
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偏只到涼秋半破,鬥成雙絕。有物揩磨金鏡淨,何人拿攫銀河決?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龍穴;聲直上,蟾蜍窟。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氣已能驅粉黛,: 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折。
詞以議論開始,雙關月與潮,說明了月與潮的關係。「涼秋半破」指秋天過了一半,點明中秋。此下即兼寫月與潮。那中秋之月與錢塘之潮,兩臻妙境,堪稱雙絕。月光皎潔明亮,潮水壯闊洶湧,地上的潮水似與天上的銀河連接起來,是誰能主宰使他們如此奇絕?伍子胥因忠諫被害,忠魂不泯化為潮水。如今潮水際天而來,那麼子胥的魂靈因此而見到嫦娥,他的千古沉冤一定會得以昭雪。月光下射,濤聲上聞,雄偉壯闊。面對天地間奇絕的景象,詩人自覺胸懷明淨、澄澈,心中那種纏綿的兒女之情,已被驅除淨盡,頓覺胸襟廣闊,似乎舉杯即可吞下吳越兩個爭雄的國家。在中秋夜潮的激盪沖刷下,心懷為一之變。此詞與潘閬詞不同,它月潮兼顧,緊扣中秋夜潮之意,層層抒寫創造出雄奇壯觀,又明潔澄澈的心境,表現了他中秋月夜觀潮的獨特感受。由此類詞篇可以看出南宋時,人們是何等的熱衷和醉心於中秋觀潮。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2:59 | 只看该作者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是相當普遍的節日風俗,無論北國江南,月餅都是應節食品。
吃月餅之俗,唐代已有記載。《洛中見聞》云: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覺得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宴飲,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至宋代,月餅已經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蘇軾有詩句稱讚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可見宋代月餅的味道定是香甜可口,很受人們喜愛的食品。
元末明初,此風被傳承下來,並流傳著關於吃月餅的傳說。相傳蒙古人為了維護其風雨飄搖的統治,下令不准民問私藏鐵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郵人張士誠為了暗中串聯,組織人民起來反抗,便利用中秋節,互相績贈麥餅之機,在其中夾一字條,約定中秋之夜起義。屆時家家奮起反抗,掀起了反元的高潮。從此明清時代吃月餅之風大盛。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八月饋月餅」條注云:「士庶之家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百錢者。」吃月餅取意於團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指出;「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閒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清代以來,月餅的製作更加講究,無論質料、花色種類都有發展創新。僅從餅面看,即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和福、祿、壽喜等吉祥喜慶的圖案,使外觀更加精緻悅目。至今月餅仍然是中秋節的應節食品。
吳地中秋節風俗最具特色的是「走月亮」,屆時婦女們都盛妝出遊,雞嗚欲曙還留連忘返。虎丘的中秋之夜,儼如元宵。「賒取元宵今夜做,颭風燈,嵌遍秋山裡。十萬盞,夜珠綴。」、「懸崖疊幟巘笙簫沸。曲才終,山腰樓閣,嬌歌又起。簇坐廣場紛笑語,何處香飄桂子。」(陳維崧《賀新郎,丙辰中秋看月亮邱同雲臣雪持賦》)如此中秋月夜,士女們傾城出遊,笙歌徹夜。西湖上則是畫舫嬌娃歌舞宴飲,中秋前後半月,幾無虛夕。蔡雲《吳歈》云:
    七里山塘七里船,船船笙笛夜喧天。
    十千那夠一船費,月未上弦直到圓。
中秋之日,也是求子良機。《束京夢華錄》卷八:「八月秋社,--------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並把葫蘆掛在床上,作為求子象徵。但是更普遍的求子方法是中秋送瓜求子。
在南方不少地方,都有「摸秋求子」風俗。「摸秋」者,偷瓜也。清人宋翔鳳有《摸魚兒》詞即寫此俗:
    問西風,可能逢便,良期同盼三五。關心只在綿綿地,自昔肯傳佳語、新過雨。到玉漏初清,依約尋場圃。今宵暗許。正密意含瓢,盈懷抱子,莫作小兒女。江潭客,長似匏瓜獨處。移情還記風土。生平要足家家願,替祝生男當戶。憑告與。把花蒂藏來,漫共論甘苦。門前聽取。道好種先成,牽泥帶露,是處送簫鼓。
題下自序云:「皖俗婦人於中秋夜,竊人園中倭瓜,為宜子之兆,謂之摸秋。有以鼓簫送新嫁娘者。」
江蘇、湖南、貴州均有偷瓜送子之俗。宋翔鳳另一《摸魚兒》詞述及貴州偷瓜送子之俗:「記牂牁,舊攜家地,少年才過三五。閨中正值宜男夢,碧玉難聞私語。秋慣雨。已結就青黃,寥竹連園圃。佳名共許。是滅燭攜來,籠燈抱至,歌笑聽蠻女。」其自序云:「舊遊黔南,水西地中秋亦有送瓜之俗----------。」《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八,記貴州此俗較詳:
    偷瓜以晚上行之,偷之者,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討其怒罵,而且會罵得愈厲害愈妙。將瓜偷來之後,穿之以衣服,繪以眉目,裝成小兒之狀,乘以竹輿,有鑼鼓送至於無子之婦人家。受瓜之人,須請送瓜之人食一頓月餅,然彼將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將瓜煮而食之,以為自此可懷孕也。」
「是滅燭攜來,籠燈抱至,歌笑聽蠻女」受瓜之家的婦女,有此虛幻的希望是何等的喜悅啊。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2:59 | 只看该作者
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拜月
民間信仰認為月為月神,稱月神、月姑、太陰星君,也有認為是嫦娥。因此中秋節有拜月的風俗活動。拜月與賞月不同,賞月是娛樂,拜月是信仰。秋夕禮月,由來已久。《禮記》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於秋分之夜祭月。這大約是拜月之始。
唐宋以前,有關拜月的記載比較少見。唐宋兩代拜月之風已經很盛行,不過從唐代來看,拜月之舉,並不限於中秋節之夜。唐代詩人李端有《拜新月》詩:
   
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寫閨人拜月訴情,宛然如見,頗富韻致。唐之張夫人《拜新月》詩,述拜月之事更詳細:
   
拜新月,拜月出堂前。
   
暗魄初籠桂,虛虧未到弦。
   
拜新月,拜月妝樓上。
   
鸞鏡始安台,娥眉已相向。
   
拜新月,拜月不勝情,庭前風露清。
   
月臨人自光,人望月長明。
   
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
   
昔年拜月逞容輝,如今拜月雙淚垂。
   
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
從這兩首詩來看,所拜之月均為「虛弓未引弦」之新月。拜月之處,或於堂前,或在妝樓,態度莊敬虔誠。閨人所求,以後詩來看,即為青春永駐,貌似嫦娥之類。但她們所拜的顯然都不是中秋之月。
明代北京的拜月風俗活動,大都是在十五日晚上閤家團聚,待明月高升後,開始拜月。或者向月亮跪拜,或者供月光神馬,或者以木雕月姑為偶像,但都把神像供擺或掛在月出的方向,設供案,擺供品。《帝京景物略》(卷二)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普薩也。花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這是京都祭月的生動寫照。
至清代,拜月是一項國家禮典。《帝京歲時紀勝》云:「至於先丁後社,享祭報功,眾祀秋成,西郊夕月,乃國家明禋之大典也。」先秦之「秋夕月」與後世中秋祭月一脈相承的關係是很清楚的。
江南中秋拜月的風俗略同於北京,但是把祭月叫作「齋月宮」。《清嘉錄》記載:蘇州的中秋之夜,「每戶瓶蘭、春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打燈前,謂之『齋月宮』」。「齋月宮」所供的小財神,大不盈尺,並設有台閣、几案、衣冠、樂器等什物,都微縮至寸餘,俗稱為「小擺設」,製作得比較精巧。蔡雲《吳歈》詩云:
   
耗財供奉小財神,擺設爭看縮本新
   
底事清宵作兒戲,門欄好駐冶容人
明代市上所售月光紙,到清代華北一帶又叫「月光馬兒」。《燕京歲時記》云:
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馬兒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玉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律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色,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與縮微的「小擺設」相比,這月光馬兒要氣派多了。
兔兒爺在中秋節可是神氣得很,蟾蜍自不必說,就連美麗的嫦娥與之相比也黯然失色。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曾寫過它。那是在日本人占領北平後的一個中秋節,祁老太爺想買個像樣的兔兒爺,給曾孫女妞妞玩,卻偏偏買不到,祁老太爺大有感喟。熟悉北京生活的老舍先生,輕靈運筆,以此小小節俗之物,非常自然地表現了痛切的亡國之恨。兔兒爺的形象,一般為人身、兔臉長耳。金盔、披戰袍,左手抱臼,右手拿杵,背插傘或旗幟,底座為虎、鹿、獅子或蓮花,大者三尺,小者一尺。當然也有形製簡單的,那不過是一隻搗藥的小白兔。每到中秋時節,眾多小販設攤出售,人們則爭相購買。《帝京歲時紀勝》云:「京師以黃沙土做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楊靜膏《都門雜詠》詩云:「英題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先心自閒。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爭擺兔兒山。」
但它絕不僅是供兒童娛樂的泥塑玩偶。中秋節時,它儼然是享受祭拜的兔神。明人紀坤《戲題》詩小序云:「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搏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清詩人吳錫麒有詠兔兒神的《齊天樂》詞,其序云:「八月十五夜,都下人家皆杞兔兒神。雪藕冰瓜,月波燈色,令人如在瓊瑤世界。」應注意的是,京師「兒女祀而拜之〕、「都下人家皆祀兔兒神」。清人的此類詩並非個別,如方元鵾等《都門雜詠》詩云:
   
中秋月色淨無瑕,灑掃庭前列瓜果。
   
兒女先時爭禮拜,擔邊買得兔兒爺。
《前清宮詞百首》云:
   
中秋分外月華明,領宴歸來夜色清
   
不供嫦娥憐兔影,為儂搗藥祝長生
從此詩來看,「不供嫦娥」,卻偏偏「憐兔影」,為的是牠為人搗藥,人們可以向牠祝禱長生,可見兔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2:58 | 只看该作者
2、詩人詠月
中秋月圓,光照九州。貴為天子的唐玄宗可以修台望月,可以神遊月宮,庶民百姓自然不敢奢求。但民問賞月的風俗卻更加豐富多釆,非宮廷所及。文人詩友,有的泛舟玩月:「清洛半秋懸璧月,彩船當夕泛銀河」〔裴夷直《同樂天中秋夜洛河玩月》〕;有的登樓望月,賦詩詠懷:「一夜高樓萬景奇,碧天無際水無涯」。〔唐彥謙《中秋夜玩月》〕有的則入寺院道觀,於幽寂中吟賞圓月的清光:「瓊風遙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權德輿《中秋夜瑤台寺對月絕句》〕詩人們面對這中秋明月的萬里清光,真可謂情意深切,逸興飛揚c
白居易在《中秋月》詩中:「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總不知。」他雖然說對月而思則「添愁益恨」,而且怨「玉兔銀蟾」無情,不知人世悲酸;其實他對中秋明月興致極濃。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八五年〕白居易辭去秘書省校書部的職務,與元棋準備應制舉。他退居長安華陽觀,謝絕來往,潛心揣摩,分析當時國政的利弊,準備策問,以至幾個月足不出戶。但是,到了中秋節,卻在華陽觀招友賦詩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華陽觀中秋招友玩月》〕他的中秋詠月詩也寫得不少。中秋夜與諸客玩月,他神思飛揚,朗吟「縱饒喚得姮娥下,引向堂前仔細看。」他寫詩酬答劉夢得的中秋玩月詩:「遠思兩鄉斷,清光千里同。」在中秋夜禁中值班時,他對月懷友:「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心。」即使在他貶官江州後,時值中秋,他還望月抒懷: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臨風一嘆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光依舊,人事全非,撫今追昔,不勝感傷。
中秋明月雅興深濃者,豈止白居易,唐朝一代詩人大都如此。宰相武元衡,一度出為劍南節度使。有一年中秋節,他召集詩友柳公綽等五人同登錦樓賞月賦詩。清光輝映,碧空如洗。詩人們心曠神怡,妙句華章,先後吟成。柳公綽《奉和相公錦樓玩月》詩云:「近看江水淺,遠辨雪山重。萬井金風肅,千林玉露濃。」登樓而望,在清冷的月光下,江水顯得明淨清淺,遙望重重山巒,如覆霜雪,一片銀白。秋風蕭蕭,山野林木露水斑斑,晶瑩閃亮。好景催詩,張正一也在同題詩中寫道:「高秋今夜月,皓色正蒼蒼。遠水澄如練,孤鴻回帶霜。」中秋佳節文人雅集,月下吟詩,相互喝和,在當時乃也是一大快事。
月夜泛舟,又別具情趣。唐詩人裴夷直曾和白居易於中秋之夜泛舟洛河,載酒玩月。其時圓月如璧,高掛中天。清光似水,江天一色。舟行水面,如銀河盪舟。「壯觀應須好句誇」,裴夷直詩思頓湧,當即賦詩:
   
清洛半秋懸壁月,彩船當夕泛銀河。
   
蒼龍頷底珠皆沒,白帝心邊鏡乍磨。
   
海上幾時霜雪積,人間此夜管弦多。
   
須知天地為爐意,盡取黃金鑄成波。
此詩運用典故,誇張比喻極狀月光的明亮。末尾兩句更取賈誼《鵬鳥賦》「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之意,形容洛水在月光之下,盪起金色波濤,儼然是天地為爐,以金鑄波。
大詩人李白除了是酒中仙之外,還鍾情於月,簡直達到了以月為魂的程度。當他酒酣興發時,直欲飄然高舉,「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但青天攬月談何容易,於濕又慨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當李白為此慨嘆時,詩人劉禹錫卻展開想像的翅膀,步玄宗之後,神遊月宮了。他的《八月十五桃園玩月》詩云:「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清真仙官。雲軿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如果說劉禹錫神飛天上,沒有虛度「絕景良時」,那麼浪漫主義詩人李賀也曾夢遊月宮,一覽天上仙境。他的《夢天》詩云:
   
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軋露濕團光,鸞珮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月夜幽冷,細雨飄飄。雨停雲開,瓊樓聳立。月似玉輪,碾過水氣後,它射出的團光都被沾濕了。忽聞鸞珮叮咚,在桂花飄香的小路上,詩人遇上了一韋月中仙女。當他回首下望人寰時,齊州大地有如九點煙塵,茫茫束海竟小如打翻的一杯水。這一切也許確為詩人夢中所見,也許純為浪漫主義的構想。他描繪月中仙境,意在排遣個人苦悶,表現他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但是,把這子虛烏有的月中仙境形諸筆墨,描繪得如此神奇怪幻,足以說明關於月宮的各種神話傳說,在時人心中激起了多麼豐富的遐想。詩人騷客於中秋賞月時,自然會浮想聯翩,情趣盎然了。神話傳說,其真實性自不足論。但這些神話傳說的時閒背景都是中秋節,充溢相當強烈的風俗氣氛。反映了人們對中秋賞月重視的程度。
中秋節是歡樂的節日,「人問此夜管弦多」。但在管弦聲中,也並非皆大歡喜。對蟾光而悵嘆,望桂魄而抒愁者,也不乏其人。唐詩人尚能《中秋旅懷》詩有句:
   
所蓄惟騷雅,兼能待固窮
   
望鄉連北斗,聽雨帶西風
薛能《中秋旅舍書懷》亦云:
   
春盡庭雲月逗空,一方秋色草蟲嗚。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2:57 | 只看该作者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賞月
1.宮廷賞月
中秋節的風俗大都與月亮有關,賞月即屬於這種節俗活動。漢代賞月的風俗已經形成。據傳漢武帝曾建「俯月台」,用來賞月。俯月台下,又開挖影娥池,以映現登台賞月的妃嬪宮娥。每當賞月時,影入池中,似仙人泛舟,笑弄明月。武帝好神仙,雖不能飛升仙境,但月下乘舟,亦如泛舟銀河,恍如置身仙境。這也就是賞月之始。漢人又因中秋無月可賞而賦《霜娥怨》,開詠月之先河。
至唐代賞月之風大盛。羅隱《中秋》詩云:「此際若無月,一年虛過秋。」所以許渾才在《中秋夜玩月》詩中抒寫了他對中秋明月的深情摯愛:「莫辭達旦殷勤望,一墮西岩又隔年。」如此珍視佳節良宵,誦明月、歌窈窕的情思自會油然而生,以至詩人們每至中秋必詠月。孫蜀在《中秋夜戲酬顧道流》詩中就道出詩人這種吟詠明月的激情:「仙翁每被姮娥使,一度逢圓一度吟。」在充滿傳奇色彩的中秋賞月故事中,風流天子唐玄宗往往是主要角色。《開元天寶遺事》就記有唐玄宗與楊貴妃中秋賞月之事。秋光溶溶,桂花香濃,佳節良宵,花好月圓。唐玄宗與楊貴妃兩情繾綣,自以為是神仙佳侶。然而好景不長,舉首望月,月已西沉,玄宗頓覺悵然。於是下令在太液池西岸另築一百尺高台,以為來年與貴妃賞月之用,並名此台為「賞月台」。當玄宗與貴妃繾綣意濃,沉醉於月圓人雙的幸福時,他們已神飛天上,艷羨月中仙子,希望像他們一樣,青春永駐,長生不老,以遂其永為夫婦之願。可惜「賞月台」修成不久,即發生「安史之亂」,辛苦營建的崇台竟毀於一旦,他們神仙鴛侶的美夢也隨之破減。唐玄宗中秋賞月,最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莫過於夜遊月宮。此類傳說較多,《逸史》記載:天寶初年,道士羅公遠於中秋夜,侍明皇在宮中玩月,奏曰:「陛下能從臣月中遊乎?」乃取其杖向空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帝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
寒氣侵人,遂至一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百人,皆素練霓裳,舞於廣庭。帝問曰:「此何曲也?」公遠曰:「霓裳羽衣曲也。」帝密記其聲調而回。卻顧其橋隨步而滅。返回人間,即召伶官依其聲作霓裳羽衣之曲。此類傳說完全是道士之流編造出來的。唐太宗、玄宗等皇帝為鞏固李唐的天下,崇道抑佛,尊太上老君李聃為祖,並上尊號為「太上玄元皇帝,後又在玄元皇帝下,封莊子、列子等為四大真人。對羅公遠、葉法善之流的道士堅信不疑。道士們在得意之餘,編造了一些經不起推敲的神話故事,用以抬高身價。這些神話故事雖然不可信,但卻反映了唐玄宗時宮廷中,對中秋賞月的風俗活動是極為崇尚的。就「霓裳羽衣曲」來說,也確係玄宗所製,為唐代著名的宮廷歌舞之一。舞中有快速的旋轉                                                                                                                                                                                                                                 
。一次楊貴妃在醉意中,表演這一舞蹈,玄宗看後讚嘆說:「看了貴妃的《霓裳羽衣舞》方知回雪流風可以回天轉地。」正像白居易所描繪的:「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但這飄然旋轉,把玄宗轉得暈頭轉向,就此沉酣歌舞,如墜夢中,置國政於不顧了。直到舞破中原,漁陽鞞鼓動地而來,他才如夢方醒。但已山河破碎,本人也被迫倉皇奔蜀。歷代詩人對此無不給以辛辣的嘲諷。杜牧《過華清宮》詩云:「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白居易《長恨歌》有句:「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明月無私照萬家,宋代皇帝也同樣賞月情濃,而且窮極奢華,盡情享樂。周密《癸辛雜識》記載:宋高宗時,德壽宮中特建一「賞月橋」,係吳璘所進之階石砌就,瑩潔如玉。皇帝所用的御几、御榻、酒具等均用水晶製成。宮女小童與教坊樂工                                                                              分列水之南北,絲竹交響,清音悅耳。僅吹笛者即達二百人,可見樂隊之龐大。《西湖遊覽志餘》記載了淳熙九年(公元一一八二年),中秋節宮廷賞月的情景。其時高宗已成為太上皇當明月初升時,高宗、孝宗即於德壽宮「賞月橋」賞月。雖然歌樂沖霄,兩位皇帝還不滿足,高宗又召小劉妃,讓她吹白玉笙,演奏霓裳羽衣曲中序。兩位皇帝聽得如痴如醉。侍宴的曾覿以東都故老而流寓江南,其詞作中本不乏淪亡感慨之嘆。但此時在二位皇帝面前,卻填寫了一首阿諛頌揚的《壺中天》奉上,其下片云:
   
當日誰幻銀橋,阿瞞兒戲,一笑成痴絕。肯信群仙高宴處,移下水晶宮闕。雲海塵清,山河影滿,桂冷吹香雪。何勞玉斧,金甌千古無缺
「玉斧」即「修玉斧」、「酉陽雜俎》云:有一人布衣甚潔白。其人曰,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2:57 | 只看该作者
清代冠式挂中的卷团纹首类别中,有一款面嫦娥持桂花枝,背玉兔图案挂牌,共分两版。嫦娥衣饰不同。


另一款抽象风格的头像也被认为是嫦娥……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2:54 | 只看该作者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月宮遐想
「一宵當皎潔,四海盡澄清」〔朱慶餘《中秋月》〕,「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對月》)。中天明月,清輝遍灑,江天一色,纖塵不染。當古人舉首望月時,往往浮思聯翩:探詢、遐想、憧憬、嚮往--------「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是天道悠邈,竟如此難測,這就更加激起古人對月之奧秘的探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天問》中提出疑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據考,這裡的「顧菟」即〔蟾蜍」。可見早在戰國前,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蛛。此後的詠月詩中,往往提到蟾蜍。如李白《朗月行》:「蟾蜍蝕圓鏡,大明夜已殘。」羅隱《中秋不見月》:「只恐異時開霽後,玉輪依舊養蟾蜍。」詩人邊元鼎《八月十四日對酒》詩云:「須臾蟾蜍弄清影,恍然不是人間景。」月宮中既有蟾蜍,所以又有「蟾宮」之稱,如唐代詩人袁郊《月》詩云:「嫦娥竊藥出人間,藏在蟾宮不放還。」圓月如盤,且輝映寰宇,故又稱「蟾盤」、「蟾光」。唐代詩人曹松《中秋對月》詩云「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明月上海涯。」金代詩人趙渢《留題西溪》詩:「蟾光忽作靈犀透,表裡通明兩玉壺。」其他如:「蟾魄」、「蟾彩」、「蟾輝」等等,名目繁多,皆因這傳說中的月中蟾蜍而來。至漢代,傳說月中除蟾蜍外,還有一隻玉兔。劉向《五經通義》云:「月中有兔與蟾蜍」就連東漢科學家張衡的《靈憲》一書對此說也探信不疑。樂府詩中也有「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的詩句。後來詩人們又想像渲染,這月中之兔就變成了金兔、玉兔、瑤兔,蟾也美稱為玉蟾、金蟾。成為月的別稱。晉劉孝綽《林月映月》詩云:「攢柯半玉蟾,叢葉映金兔。」唐姚合《對月》詩云:「銀輪玉兔向東流,瑩淨三更正好遊。」漢晉以來,還傳說月宮中有一顆高大的桂樹。《太平玉覽》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更演繹為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言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河西吳剛學仙有過被謫,令其砍伐桂樹但這桂樹隨砍隨合,所以吳剛砍樹不止,永無盡期。李白《贈參寥子》詩:「相思在何處,桂樹青雲端。」李賀《李憑箜篌引》亦云:「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吳質,即吳剛。兩詩都以月中桂樹之說,運用了詩人的想像。古人對月中桂樹之說,可能是深信不疑的,因此又發展出「月中桂子」的神奇傳說。《杭州府志》云:月桂峰在武林山。宋僧遵式《月桂峰詩序》云:「天聖辛卯秋八月十五夜,月中濃華,雲無纖翳。天降靈實,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圓如珠,其色有白者、黃者、黑者,殼如芡實,味辛。識者曰此月中桂子」。這些記載,自然是附會月中桂樹的神話傳說,但也反映古人對此種傳說的相信。所以文人中秋賞月,吟詩作賦時,桂子也成為常用的典故。如宋之問《靈隱寺》詩:「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趙渢《中秋》詩:「簾外清風飄桂子,夜深掠露滴金莖。」由於桂子之典用得過於俗濫,招致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譏評。《老學庵筆記》云:「張子韶對策有『桂子飄香』之語。趙明誠妻李氏嘲之曰;『露花倒影柳三變,桂子飄香張九成』」。由於月中桂樹的傳說,人們又稱月亮為桂月、桂窟、桂宮。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秋闈大比正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又把科舉應試得中稱為「月中折桂」、「蟾宮折桂」。李忠《送黃秀才》詩云:「蟾宮須展志,漁艇莫牽心。」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九回,當寫到林黛玉聽說賈寶玉要上學了,就笑道:「好!這一去,可是要『蟾宮折桂』了!」以「蟾宮折桂」比喻科場得意,反映了古人對月亮的美好祈求。但是,在月宮的諸多神話傳說中,最美麗動人的無過於嫦娥奔月了。漢代的《淮南子覽冥訓》記載說:「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藥,其妻姮娥竊食之後,成仙奔月,化為蟾蜍。姮本作「恆」,因避淮南王劉恆之諱而寫作姮娥。恆亦為常之意,所以後世又寫作常娥或嫦娥。傳說嫦娥飛人月宮以後,冷冷清清,十分孤寂。古代詩人以此為題材,多所吟詠,不乏千古傳誦的傑作。如李商隱《嫦娥》詩: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孤樓與誰鄰」?孤居廣寒宮,年年夜夜,面對碧海青天,何其寂寥清冷。明代詩人邊貢《嫦娥》詩,也把嫦娥寫得孤寂惆悵:
   
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是攀
   
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詩中的嫦娥歲歲年年,苦度時光,身在月宮,卻心向塵寰。唐徐堅《初學記卷一》引古本《淮南子》則云:「嫦娥入月之後,則化為蟾蜍,而為月精」。美麗的嫦娥,竟化為蟾蜍,而且還被罰執杵搗藥,所以李商隱《寄遠》詩云:「嫦娥搗藥無窮已,玉女投壺未肯休。」唐代陳陶《海昌望月》詩亦云:「孀居應寂寞,搗藥青冥愁。」
月宮、蟾兔、桂樹、嫦娥,這些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表達了古人對月球的遐想,也反映了婦女對自由的追求,因而得到詩人的同情。正是這些神話傳說使月宮繽紛多彩,發人想像,令人神往。當這些神話傳說注入拜月賞月的風俗以後,就使中秋節俗光彩動人,韻味無窮。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11-16 10:57 , Processed in 0.0565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