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查看: 265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个镂空 算个花吗? 赵云单骑救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08: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后登录更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这个镂空 算个花吗? 赵云单骑救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加爱心加爱心 减爱心减爱心 微信分享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0-29 08:54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0-29 09:14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0-29 11:37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0-29 15:07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0-29 15:17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1-7 16:32 | 只看该作者
唯一可惜是单面,故事内容尚缺明确证据。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这是枚好花!
我先整理收录,再请各位老师编委们决定是否录用。
请赐直径厚重等数据,如果方便还请都标注铜质。谢谢!
图片除稍嫌小外,其它方面都非常好!整理后就不再上传对比!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1-7 16:35 | 只看该作者
54~2.8mm是数据吗?提供者就标为您网名“求泉”?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0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求泉 于 2014-11-11 09:38 编辑

直径:53.6mm   厚度:2.6mm   重:23克   

大图在下面

1、图一.jpg (137.11 KB, 下载次数: 19)

1、图一.jpg

2、图二.jpg (111.44 KB, 下载次数: 17)

2、图二.jpg

5、图五.jpg (69.72 KB, 下载次数: 16)

5、图五.jpg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0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求泉 于 2014-11-11 09:56 编辑

下面是描写这个花牌的文章中的一段曾经发表过,大家可以判断一下是什么故事:)


       这是一块个很有特色的铜质镂空人物牌饰,完整的目前仅。此品,花边圆形,直径:53.6mm厚度:2.6mm重:23克(图一、二)。单面图案,图案的右侧是一名全副武装骑着战马的将军。左边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树下一个妇人站立于马前。妇人手拿包袱,双眉紧锁,将军左臂向后手握兵器,右手伸向前方,似要接过妇人手里的物品,表情很无奈。显然是一幅妻子送别出征丈夫的场面。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把人物和场景安排的巧妙得当。树叶的脉络、人物的表情、衣着,以及盔甲和战马,刻工细致,工艺精美,令人爱不释手。
        镂空牌饰上面描绘的人物场景让我联想到了杜甫的《兵车行》:“车磷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作为装饰使用的各种铜质牌饰开始流行于汉代,特别是鄂尔多斯文化镂空牌饰,题材丰富,极具民族特色,已经可以作为单独专题收藏了。历代的各式镂空花钱与这种牌饰同源,所不同的只不过前者是双面图案,后者是单面图案而已。镂空花钱与镂空牌饰在宋代至明代这一时期最为繁盛,常见的有龙、凤、鱼、兽、花卉、等,可能当时由于工艺水平有限故人物故事题材的镂空花钱和钱牌都比较少见一些。
       判断此挂牌的年代,一可以从铜质和锈色入手,因为不同时期不同的金属成分,生出的锈也会有很大区别。二就是从牌饰描绘的内容入手,比如花边的风格,人物的衣着、头饰,战马与将军的盔甲,这些都可以作为判断年代的依据。汉代以前女人的服饰比较保守,如汉墓出土的汉代妇女的衣饰(图三)。到了隋唐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妇女的服饰也变得开放了起来(图四)。宋元以后又恢复了封建礼教保守的思想。此牌饰上面妇女的衣服为高领、长袖、长裙式,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不是隋唐时期开放的低领、短袖式着装,与汉代古典简易的风格也有差异。
再看战马和将军的装束,此战马与骑兵全副盔甲,明显是古代的重骑兵兵种。汉代的士兵和将军还没有这种重骑兵装束,一般都是小盔短甲。隋唐以后经济发达,也更注重人本身的重要性了,士卒才逐渐有了这种繁琐但比较安全的装备。
       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与写实的表现手法,与宋元时期的其他器物图案风格非常吻合。再综合铜质与锈色判断,故此牌饰制作时间应在宋代以后。宋至明这个时期汉朝人的服饰没有太大区别,不容易区分。但明嘉靖以后由于炼铜技术的提高,铜制品大都变成了黄铜质,所以此牌饰也不会晚于明早期。
牌饰所描绘的故事究竟是现实题材的娘子送夫出征,还是有什么其他历史典故呢?这个疑问是我在着手开始写此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的。因为要获得比较清晰的图片和材料,才能更清楚的向大家介绍,所以我就用了个小型的10倍放大镜开始仔细的观察,战马、将军、树叶、树枝、妇女,放大镜在牌饰上缓慢的移动着。突然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那个包袱,那个包袱里面是什么?不!那哪是个包袱呀!分明是一个襁褓里待哺的婴儿呀(图五)!看到这一幕我不禁心潮澎湃,憎恨残酷的战争,憎恨无良的封建统治者。他们让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许当时制作此牌饰的意义,就是要警示后人,厌恶战争,珍惜和平与美好的生活。我们古代的先贤真是用心良苦!
       略微平静一下思绪,我开始思考此图案的历史出处,因为多出了一个婴儿这个情节,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它要所表达的内容。古代制作的各种器物图案都是非常讲究的,牵涉到故事题材更是必有典故,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精心设计出的图案,大部分是用来教化人心、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不是用来挑起阶级斗争和内部毛盾的。那么一个将军、一个妇女、一个婴儿,哪个历史典故能够复原他们呢?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小说传奇在我脑海里过电影似得放了一遍,终于在想到《三国演义》时心中一亮,“赵子龙单骑救主”书中是这样描述的:“糜夫人抱着阿斗,坐于墙下枯井之傍啼哭。云急下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云曰:“夫人受难,云之罪也。不必多言,请夫人上马。云自步行死战,保夫人透出重围。”糜夫人曰:“不可!将军岂可无马!此子全赖将军保护。妾已重伤,死何足惜!望将军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为累也。”云曰:“喊声将近,追兵已至,请夫人速速上马。”糜夫人曰:“妾身委实难去。休得两误。”乃将阿斗递与赵云曰:“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云厉声曰:“夫人不听吾言,追军若至,为之奈何?”糜夫人乃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后人有诗赞之曰:“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此图案加上这个故事情节简直就像小人书中的一页,相当吻合。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就是依据《三国志》的记述,和民间流传的故事编撰而成的。《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明朝,但其间的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晋代以后就已经流传非常广泛了。所以此镂空牌饰如果是“赵子龙单骑救主”,那么制作年代早于《三国演义》成书时间是有依据的。
       根据现有的证据,以及一些细节,此牌饰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就是“赵子龙单骑救主”亦或是一对古代无名夫妇的送别场面。但从制作的目的来推断,前者可能性更大。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5-18 05:11 , Processed in 0.0431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