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查看: 18995|回复: 1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說瞎扯—白馬駄經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2: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后登录更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玄奘〔唐三藏〕、白衣秀士〔猴行者〕、白馬駄經。

1-2.jpg (40.9 KB, 下载次数: 2)

1-2.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加爱心加爱心 减爱心减爱心 微信分享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2:43 | 只看该作者
泗州大聖降水母〔無支祁或巫枝祇〕

2-2.jpg (44.48 KB, 下载次数: 1)

2-2.jpg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2:54 | 只看该作者
取材:《西遊記》成因考—作者:劉蔭柏先生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初版
提起《西遊記》,人們都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中葉的文人吳承恩,但其實這部巨著的完成並非他個人之功,它形成的過程與歌德《浮士德》有相似的命運。它原是一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故事,後來經歷代人民和作家的不斷加工,不斷豐富,並留下各種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藝術創作底本。最後,這個神奇的故事,正像在歌德手中完成的重新創作的《浮士德》一樣,它經吳承恩之手,使之不朽,像一顆燦爛的明星,永遠熠耀於中國文壇和世界文壇之上。
《西遊記》中的故事是怎樣產生,並逐漸衍變、充實、完善的呢?
《西遊記》中的主人公唐僧,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玄奘(公元六○二~六六四年)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約於隋大業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出家,博涉經論,是一位篤學的僧人。他因感到譯經訛謬太多,真偽難辨,遂以求實精神決定不遠萬里去天竺(印度)就學。唐貞觀三年(公元六二九年),玄奘曾結伴陳表於朝廷,奏請西行求法,因唐太宗崇道教以自炫家世,故未被允納。玄奘被迫私越國境,由於守衛烽火台的官吏王祥、王伯嚨好佛,護送玄奘從野馬泉出境。出國後,玄奘曾被困在茫茫流沙中,「口腹乾焦,幾將殞絕」。到了伊吾,又被高昌王麴文泰好意扣留,通過絕食鬥爭始獲釋。臨行時,麴文泰與玄奘「約為兄弟」。從此,玄奘持高昌王書信,以王弟身份,在葉護可汗等西域諸國保護下,經四年終達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玄奘先在那爛陀寺戒賢大師門下學習五年,又至杖林山師兄勝軍法師處學習二年,他不僅看到瑜咖學說全貌,亦窮究了唯識論之奧蘊,使他在學識上大大地超過一般學者的水平。玄奘出國十七年,歷經五十餘國,在印度多次主持講學和辯論會,以其淵博精深的學識震驚異邦。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玄奘遠涉歸國。玄奘至長安不久,唐太宗即在洛陽召見他。太宗曾勸玄奘「罷道助秉俗務」,即還俗做官,被玄奘拒絕。(詳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太宗資助下設「譯場」,他與門人窺基、辯機等人用十九年時間從事翻譯工作,並著有《大唐西域記》。有關玄奘的史料甚多,如劉昀等撰《舊唐書‧方伎傳》、道宣編《續高僧傳》等,其中以他門人慧立撰寫,彥悰增補《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最早最詳。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2:57 | 只看该作者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雖係慧立據玄奘口述加工整理的,並非信史。什麼事一經宗教徒之口,就不免誇大失實。玄奘在古代交通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去國離鄉,萬里跋涉,並以其學識聲震異邦,本身就帶有傳奇色彩,再加上慧立繪聲繪色描述,引入異境風光景物及各種神奇傳說,添上宗教徒的熱狂與遐想,已經就有點傳奇小說的味道,很迷惑人了。因此,玄奘取經故事,不僅在佛教徒中流傳,而且漸漸走入民問,成為引人注目的市井文藝題材,二者互為影響,彼此傳異。自唐代中葉以後,社會動亂,人心不安,思想消極,釋教大熾,便有種種取經變文、取經故事在社會流佈,〔如唐人李冗《獨異誌》和劉肅《大唐新語》載靈巖寺「摩頂松」的故事,就很神異。)並特別為文人或民間藝人重視和採用,他們在廣泛地吸取民間流傳的種種取經故事的基礎上,又參看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如「龍池」,「首出九龍之頭」的「龍女」、「女人國」、「梵天王」、「羅剎女」等)中的某些神話傳說,融入中土有關神猴的遠古傳說及唐人傳奇小說、宋人話本,並運用大膽的、豐富的想像,將各種材料加以脫胎換骨的改造,於是一部完全脫離了原始材料的文藝作品便赫然問世了,這就是宋代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據魯迅推考,此書雖「或為元人撰」(《中國小說史略》),但在宋代一定有類似的作品出現。第一,從此書形式上看,有詩有話,詩的性質近似於佛經中「偈讚」,話文部分與佛經相近,它與唐、五代時「講唱經文」的「俗講」類似,很可能是北宋時期的東西而較晚刻印的。第二,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在《艾子雜說》中云:「艾子好飲,少醒日。門人相與謀曰:『此不可諫止,唯以險事休之,宜可誡。』一日,大飲而噦。門人密抽彘腸致噦中,持以示曰:『凡人具五臟方能活。今公因飲而出一臟,止四臟矣,何以生耶?』艾子熟視而笑曰:『唐三藏猶可活,況有四耶?』」此書雖據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相傳為東坡作,未必然也。」但產生時代仍為宋時。南宋名詩人劉克莊《釋老六言十首》中,除了第四首提到:「取經煩猴行者」外,在其他九首中還提到惠能、老君、大鵬鳥、金毛獅子、青牛、如來,而「猴行者」則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獨特的稱謂。與劉克莊同時代的張世南,在《遊宦紀聞》卷四載;有一叫張聖者的僧人,為重光寺輪藏成作贊云;「無上雄文貝葉鮮,幾生三藏往西天」。「苦海波中猴行復,沈毛江上馬駐前。」所吟玄奘取經事並非史實,而採以「詩話」之類的內容。金章宗時的文人董解元(據《至茗堂抄本董西廂》柳村居士跋云:「名朗,金泰和時人」,相當于南宋光宗、寧宗年間人)在《西廂搊彈詞》卷二〔尾〕云:「這每取經不肯隨三藏,肩擔著掃帚藤杖,簇捧著箇殺人和尚。」一定是當時社會上流行取經故事傳說,才被文人將它信筆寫入自己的作品中。第三,宋代市井文學特盛,當時許多大中城市均有專以「說話」為業的瓦肆藝人,他們從民間故事或歷史傳說中尋找題材,有的藝人自己動手寫腳本,有的請下層文人和書會代寫。因為這些「話本」是說書人的腳本,一般不刊印,只是師、弟代代衣缽相傳,成為秘笈,以謀生路。宋末或元初時人,可能就是根據這類腳本,刊出這部綱要式的《取經詩話》。從我們現今整理的《興唐傳》、《武松演義》等評書可推知,因是說書人口口相授,而且代代人在講說時又不斷增添新色,內容很可能相當繁雜可觀。但遺憾的是,這樣豐富的腳本,因無人整理刊印,幾乎全部湮沒了。就連《取經詩話》的殘本,還是從日本取回來,經王國維和羅振玉校刊影印的。第四,取經故事在宋代不僅見於小說、戲劇中,還見於佛寺·壁雕中。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壽寧寺經藏皖見到「玄奘取經」的「畫壁」嘆為「絕筆」(《於役誌》)。惜書中未載是否有孫悟空等人形象。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3:01 | 只看该作者
《取經詩話》已經完全脫離了《舊唐書‧方伎傳》、《三藏法師傳》和《玄奘》(《太平廣記》卷九十三)中近似乎於史的記載,而純屬文學創作了《取經詩話》中描寫唐僧西行取經,路遇「白衣秀才」,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願保護三藏法師往西天取經,猴行者大展神通,帶三藏法師「入大梵天王宮」講經,得天王賜「隱形帽一事,金鐶錫杖一條,缽於盂一只。」之後,猴行者保護三藏法師過香山寺、虵〔蛇〕子國、獅子林、樹人國、大蛇嶺、九龍池、流沙河、鬼子國母國、女人國、入王母池,最後到達雞足山(鷲峰)。這其間全仗猴行者神通廣大,用隱形帽和金環杖擊斃化成美女的白虎精,打傷九條馗頭鼉龍,降伏深沙神,才得順利西行。《取經詩話》文字不足《西遊記》的五十分之一,且情節極簡單,僅只是提綱挈領式的東西,人物性格刻畫不細緻。其中主人公有三藏法師(即唐僧)、猴行者(即孫悟空)、深沙神(即沙和尚前身),而豬八戒這個憨直可愛又有點小毛病的人物,竟全無跡象可尋。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云:吳承恩「於西遊記故事亦採《西遊記雜劇》及《三藏取經詩話》(?)」,在《取經詩話》後面括弧裡加上問號,表示存疑。鄭振鐸在《西遊記的演化》一文,亦疑心「吳承恩未及見此書」(指《取經詩話》),並進而推論:「永樂大典本西遊記的作者恐怕所依據的,也未必便是此本。」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3:03 | 只看该作者
在宋代還有反映取經故事或有關的戲劇,如戲文《陳光蕊江流和尚》(明‧徐渭敘錄》「宋元舊篇」)、金院本《唐三藏》及對孫悟空形象的形成有一定影響的武打短劇《水母砌》(元‧陶宗儀《輟耕錄》「院本名目」),還有與《西遊記》中人物有關的《二郎神雜劇》(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卷三「偏安佚豫」)。這些劇本已佚,錢南揚在《宋元戲文輯佚》一書中,曾推考過《陳光蕊江流和尚》的內容,演唐僧的家世;另外在莆仙戲尚存此劇舊抄本,雖不見得是古貌,亦可從中窺知大概。其他劇目從題目推測,亦未涉及比較複雜、神奇的西天取經內容。
元代西遊故事、傳說頗盛。宋末元初人杜仁傑在《耍孩兒‧喻情》中提到唐三藏事,元中葉人趙彥暉《一夜花‧嘲僧》中談及「老妖精狐媚了唐三藏」事。無名氏《叨叨令過折桂令‧馱背妓》中調笑云「猢猻怪,嘴兒尖,舌兒快,洛伽山怎受的菩薩戒」。在馬致遠《半夜雪轟薦福碑》、吳昌齡《花間四友東坡夢》、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無名氏《風雨像生貨郎旦》等雜劇,或提到唐僧等人,或談及與《西遊記》有關的故事。足見在當時西遊故事風行,故作家往往以此中內容為典故點染入曲文中。元代是中國戲劇史上的黃金時代,湧現出大量的西遊戲或與西天取經故事傳說中人物有關的戲劇,其中最主要的是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題目正為:
      「老回回東樓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經。」(《錄鬼簿》)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3: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蔡 于 2014-3-18 13:10 编辑

其內容有一部分是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載,玄奘在越烽火台前為一「少胡」人石槃陀授五戒,又與一「胡老翁」「換馬」事衍成。此劇在明代有趙琦美的校抄本,後歸錢謙益。故錢曾將其編入《也是園藏書目》「古今雜劇」欄內,再由何煌之後輾轉到黃丕烈手時才散佚的。(詳見鄭振鐸《劫中得書記》)在《北詞廣正譜》《萬壑清音》、《集成曲譜》、《昇平寶筏》《慈悲願》、《納書楹曲譜》中,或保留了《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中的二折內容,或收輯了一些有關的殘曲,可資參考。一九二八年在日本宮內省圖書館發現《傳奇四十種》,其中有明代萬曆甲寅(公元一六一四年)刊本楊東來評吳昌齡《西遊記》雜劇六卷,曾被許多學者認為是中州久已散佚的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那其實是明初楊景賢或更晚一些的文人託名之作。(孫楷第、嚴敦易均有較詳推考)吳昌齡的雜劇從題目正名中推測,可能是由唐室重視佛法起,餞送三藏西行,到途中感化信佛回民止的簡單故事。而楊景賢是《西遊記》雜劇中「詔餞西行」一折,很可能即是改編和套用吳昌齡雜劇中的情節。吳昌齡雜劇是《漢宮秋》式的一本四折北曲短劇,楊景賢雜劇是《西廂記》式的多本北曲長劇。楊景賢雜劇共六本二十四折,其目錄如下:
      第一本:之官逢盜,逼母異兒,江流認親,擒賊雪仇。
      第二本:詔餞西行,村姑演說,木義售馬,華光署保。
      第三本:神佛降孫,收孫演咒、行者除妖,鬼母皈依。
      第四本:妖豬幻惑、海棠傳耗、導女還裴、細犬擒豬。
      第五本:女王逼親、迷路問仙、鐵扇凶威、水部滅火。
      第六本:貧婆心印、參佛取經、送歸東土、三藏朝元。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3:17 | 只看该作者
這部規模宏麗的神話劇,比《取經詩話》內容情節和藝術成就都大大地前進了。楊景賢改編此劇時,首先把《取經詩話》中的「白衣秀才」猴行者,變成靈活、狡黠、勇猛又有野性的孫行者,而且還保留了較古傳說的遺痕;如攝金鼎國女子為妻事,其行徑與唐人傳奇《補江總白猿傳》、宋代評話《陳巡檢梅嶺失妻記》中有關神猴的舊傳說頗近;再如出現調戲鐵扇公主的情節,這雖不如《西遊記》中孫悟空形象之高大、純淨,卻更帶有野性,帶有遠古神猴傳說之遺風。第二,增添了孫行者大鬧天宮的光榮史,已接近後來小說中的情節。在《取經詩話》中,猴行者的歷史僅寥寥數語,說他在「八百多歲時,偷吃十顆」仙桃,「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雲洞」。而在《西遊記》雜劇中,已有孫行者飲「玉帝殿瓊漿」,「盜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偷得王母仙桃百顆,仙衣一套」,又與李天王率領的「天兵百萬」及哪吒、眉山大聖、二十八宿諸神將大戰的動人情景。第三,加入唐僧的身世,而這在《取經詩畫》中卻隻字未提。楊景賢在雜劇中用一本四折來敘述唐僧的身世,原因可能較多。這除了他認為需要對這個主人公加以介紹外,亦有所本。如宋人周密《齊東野語》中「漆盒盛兒浮江中」故事,寫某郡有人船行江上,遇盜被殺,妻子被占,只生數月的小兒被放在漆盒裡,拋至江上。十餘年後,被強人占有的婦人於一寺院中,遇到被自己棄江而獲救的兒子,於是母子二人報官雪恥。此故事與雜劇中所敘述情節極相似。另外,似乎兼採唐人傳奇《鄭德璘》(《太平廣記》卷一百五十二)和《陳義郎》(《太平廣記》卷一百二十二)的故事。鄭德璘無意中結恩於水府之神,後來水神感恩,拯救他所鍾情的女子韋氏出水,並促成這段姻緣。陳彝爽與周茂方為友。彝爽「受蓬州儀隴令」,其老母因戀舊居未同去。臨別其妻為婆母做衣,傷指「血沾衣上」,在途中茂方追殺彝爽,「擠之於浚湍之中」,遂占彝爽妻,並冒名赴任。彝爽有子義郎,及長往「東都舉選」,一夜有鬻飯媼留食,因視其似「孫姿狀」,遂贈當年「血污衫子」。第二年歸家見母,出示此衫,母泣告其始末。義郎「密礪霜刃」,伺茂方寢而殺之,終報父仇。這幾個故事融在一起,與《西遊記》中唐僧家世相似。更主要的是在宋代戲文中《陳光蕊江流和尚》一劇,已開先河。在早期刊印的世德堂本《西遊記》小說中,尚缺此段情節。朱鼎臣在《鼎鍥全象唐三藏遊釋厄傳》(即《西遊記》節本)中,就坊間抄本《西遊記》中許多回內的線索提示,特別是參照楊景賢雜劇中此段情節,補寫了《西遊記》小說裡「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這一回的內容,後來,清初人汪象旭將朱鼎臣節本中這一回添入全篇,遂形成最早的一百回完整本《西遊記》。在這一點上,《西遊記》雜劇是有功勞的。第四,觀音降行者,二郎神細犬降八戒,如來佛法收鬼子母,華光署保等情節,均為《西遊記》所無,就是過火焰山的情節亦與後來小說中迥異。鬼子母事在《取經詩話》「入鬼子母國處第九」中,但與雜劇中內容有較大出入。劇中情節與《鬼子母經》(梁‧釋僧旻等輯《經律異相》卷四十六)所載近似,或者即是吳昌齡《鬼子母揭缽記》【1】之再版。觀音降行者,二郎神降八戒事,或許是較古的西天取經傳說。第五,以木叉售馬,觀音說法為取經引線,將故事來龍去脈都說清楚,使這個流傳數百年的傳說故事接近完善。楊景賢《西遊記》雜劇雖然比《取經詩話》增加許多人物和內容,但因受戲曲形式所限,內容終究無法太豐富,且描摹情狀缺乏細膩,人物形象不夠豐滿,故事情節失之太簡,在結構上有時比例失調,在語言文字上有時因插科打諢,比較庸俗下流,與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的水平相去甚遠。楊景賢比吳承恩約早一百多年,但他的《西遊記》雜劇刊本問世頗晚【2】,已是吳承恩逝世三十年以後的事,吳承恩生前是否看過此劇的抄本,尚未可知。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3:20 | 只看该作者
楊景賢《西遊記》雜劇問世前後,跟取經故事或其中人物有關的戲劇,據元‧鍾嗣成《錄鬼簿》和明‧無名氏《錄鬼簿續編》載有:楊顯之《劉泉進瓜》、李好古《巨靈劈華岳》、張時起《沉香太子劈華山》、高文秀《木叉行者鎖水母》、須子壽《泗州大聖渰水母》、吳昌齡《哪吒太子眼睛記》、《鬼子母揭鉢記》、鍾嗣成《宴瑤池王母蟠桃會》、鄭廷玉《崔府君冤家債主》。清‧黃丕烈編《也是園藏書目》「古今雜劇」欄載有:元‧無名氏《龍濟山野猿聽經》、《二郎神醉射鎖魔鏡》。清‧無名氏《傳奇彙考標目》別本二十五「元傳奇」欄內載有;無名氏《魏徵斬龍王》、《崔府君》、《江流和尚》戲文。在元、明間或明初出現了《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旦烈哪吒三變化》等雜劇(《也是園藏書目》「神仙」類)。其中《龍濟山野猿聽經》雜劇,雖未提劉齊天大聖孫悟空之名,但那位自稱名為袁遜的秀士,亦是得道仙猿,他「也曾在瑤池內偷飲了瓊漿」,也曾「在天宮內鬧了蟠桃」,他「變他多端」,能「片刻時間萬里途遙」為求仙悟道成正果,除卻六道輪迴,先變為樵夫,後變為秀士,到龍濟山聽修公禪師講經,終於大徹大悟,成了正果。這位袁遜不僅與孫行者同屬一類,而其經歷又與《西遊記》小說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孫悟空往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參訪仙道」的情況類似。龍濟山野猿聽經》雜劇產生於元代,對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小說定有影響。此外,唐代敦煌變文《唐太宗入冥記》、唐人筆記小說《神異錄》、《朝野僉載》中所記,與《西遊記》小說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中內容相似,宋人嚴羽《滄浪詩話‧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所云「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的故事(亦見宋‧普濟《五燈會元》卷第二《哪吒太子》),在《西遊記》小說第八十三回談及哪吒出世的歷史時,對此故事有較詳細追述。因為西遊取經故事起源於玄奘西行求法事,發生在唐代,故不僅《西遊記》小說中人物,如唐太宗、魏徵、秦瓊、尉遲恭、殷開山等人均為唐初人,而雜劇中的丹霞禪師、小說中鳥窠禪師亦是唐代名僧。在唐代叫三藏法師的人甚多,故唐三藏並非專指玄奘,亦為唐代人對高僧的普通稱謂。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3:22 | 只看该作者
又因西遊取經故事起於宗教故事傳說,故不能不吸收一些釋門內容及其說教,不能不受到當時業已翻譯過來的佛經故事的啟發或影響,如《寶星陀羅尼經》、《佛說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大孔雀明王經》、《師子月佛本生經》、《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一類的佛教故事,即《大藏經》中「密教經」部內容,對《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西遊記》平話、雜劇、小說的創作思想,或個別人物,某些情節的形成,均有程度不同的啟示或影響。但這些在西遊取經故事形成衍變的過程中,不是主要的,而真正影響這部偉大作品產生的,則是中國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而哺育它成長,使之龍騰虎躍的是這遼闊國土上中華民族幾千年間形成的勤勞勇敢、不畏強暴的英雄氣質,堅持正義、追求真理的求實精神,它才是這藝術嬰兒真正的母親,偉大的母親!在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中載有鳥窠禪師、須菩提尊者、布袋和尚事,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中載有唐代觀菩薩現象事、鳥窠禪師事,還載一豬頭人身之毛債遭遇,類似八戒受貶。而悟空大師、八戒師本是唐代名僧或國師,這在宋·方勺《泊宅編》、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和《釋氏稽古略》中分別有記載。《泊宅編》中一名曰豬頭和尚者竟是「定光佛」之化身,《宋高僧傳》中唐代高僧悟空,不僅往西域求法、出家、取經、譯經、在歸國途中還遭神龍劫阻,頗為神奇。而對孫悟空形成有直接、較大影響的元人話本《大聖降水母》,在明代中葉尚存,吳承恩好友朱曰藩見過此書並有文字記載(見《山帶閣集》卷三十二《跋姚氏所藏大聖降水母圖》)。這些各以其藝術或情節,從不同角度上對西遊取經故事的主體或支節加以補充和提示,對《西遊記》小說的最後完成,做出不容忽視的貢獻。在明代中葉,有一部規模宏麗的取經故事劇《目蓮救母勸善記》出現,其中有白猿(附會孫猴子)、豬百介(豬八戒諧音)、沙和尚。他們保護目連僧羅卜往西天取經救母。經過黑松林、火焰山、寒冰池、瀾沙河等險地,每逢大難便有觀音前來助戰,歷經艱險,終於到達了西番。幾乎是
全般附繪《西遊記》,只不過將唐僧改為目連僧,且同為西天如來佛之高足弟子。在唐代《大目連變文》、元末明初寫本《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中均無上述情節,更無白猿、豬百介、沙和尚等人物,故知其為鄭氏新添的內容。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記》刊於萬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比世德堂本《西遊記》早十年,但比朱鼎臣節本卻要晚約十年(據鄭振鐸《西遊記的演化》一文推考)。另外,鄭之珍本人比吳承恩約小二十歲。縱使他不是直接從《西遊記》小說中搬來,亦是受元人《西遊記》平話影響而衍成的。【3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4-19 17:20 , Processed in 0.0443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