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楼主: 永古

一寸山河一寸血之淞沪会战【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守住大场,夺回蕴藻浜防线,蒋介石也把手边可以调动的兵力,全都耗尽了。军政部长何应钦表示,在上海战事最为激烈的时间中,一个师的部队调到火线,只能维持半天,就已经报销。迫使蒋介石最后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其舅子宋子文所掌握的税警团,都调出应战,以防堵蕴藻浜战线的崩溃。税警团是以总队的编制(黄杰当时任总队长)组成,下辖两个支队共有六个团,总兵力接近一个军,由于上海的财政经费充裕,以及规避日本的压力,蒋介石允许税警团拥有德式正规军的装备。其中留学美国军校的税警团第四团团长孙立人,在防线争夺战中,可以说是奋不顾身地反复冲杀,几度夺回阵地,自己也身负重伤,因而使得税警团的声名大噪,孙立人也就成为华军将领的新星。



日军掌握了长江下游地区的绝对空中优势。华军要想前往战线已经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许多华军部队还没有到达前线,就已经一路遭到日机攻击而受到损失,后勤支持与伤员后送更是非常困难,经常处在时断时续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宋美龄竟然还冒险亲自前往上海慰问伤员官兵,结果在路上遭到日机炸射,车毁人伤,被迫出国治疗,这在现代战史而言,是几乎绝无仅有的实例(各国的第一夫人,都是在后方医院慰问伤兵而已,绝对不会到交战前线的)。而蒋介石以最高统帅之尊,更是四度亲身冒险,前往上海前线指挥,而其中一次,更在苏州附近遭到日机追击炸射,个人生命几乎遭到不测。这种上自最高统帅夫妇,下到非正规军的武装力量,全都义无反顾的投入战线决战,表现出中国是要把这半世纪所遭到日本欺凌的屈辱与愤怒,全都化为与日军决一死战的行动,全中国上下的目标只有一个,要打出中国作战的士气与信心,要让国际社会肯定中国的表现。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在十月十七日,李宗仁的桂军王牌部队,第二十一集团军增援到前线,蒋介石认为中日两军在上海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因此决定将二十一集团军,当成决战预备队,立刻投入战场,企图反击日军攻势,以争回蕴藻浜防线。但是由于这次出击,时间过于仓促,计划配合又不够周延,而在战线上配合攻击的部队,根本已经没有战力可以配合运用,因此造成攻势受挫。

日军立刻运用这个华军攻势受挫时机,发动反击,华军的阵地陷入支离破碎的状态,日军终于在十月二十五日攻陷战略重镇大场,直逼苏州河,因此华军在上海作战防线,有被日军切断的危机,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因为大场的战线被突破,全师阵地溃散而拔枪自杀。因此在大场阵地被日军攻克之后,蒋介石只有下令华军的部队,全都后撤过苏州河,重新布防。事实上,在奉命撤退之时,华军还一直坚守闸北、江湾到庙行的市区阵地,两个半月的激战,日军根本无法越雷池一步,因而日军把坚守闸北阵地,血战三个月,不曾后退半步的八十八师,称做“可恨之师”。

为了营造国际舆论的报导与支持,蒋介石本人亲自下令,八八师留下一个营的兵力,据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周旋到底,这就是被人传颂一时的“八百壮士”事迹,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日夜守在苏州河边的租界地区,为华军作战呼喊助阵,日军当然是气极败坏组织敢死队,不计牺牲地猛攻华军阵地,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中国守军的阵地,仍然飘扬着国旗。最后在租界各国请求之下,这支力战不屈的孤军,才奉命退到租界之内。虽然这种作战无补于全局,但却有极强宣传效果。让中国人民兴奋、国际舆论惊讶、日军脸上无光。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军战术杰作:金山卫登陆围攻国军

此时,日本的大本营,对于日军在上海一直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可以说是已经陷入困惑与激怒的状态,国际社会开始怀疑日军的战力,日本人民也开始从狂热中体会到挫败与死亡的忧虑。日军大本营再度权衡整个中日战事的发展,认为既然华军已将主力放在上海,因此日本要想速战速决,也只有在上海击溃蒋介石的主力,而松井石根经过三度增兵,还是无法取得决战的胜利,日本大本营除了再度增兵之外,也别无其它的选择。直到这时日军才真正的知道,中日主力决战的地点是华东,日本在华北方面过多待命决战的部队,根本是战略部署的浪费。

于是日本大本营在十月二十六日,以“临参命一二○号”,做出最新战斗序列的调整,下令由华北方面军抽调第十六师团,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给松井石根增加决战的预备队兵力。同时另外以第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以及国崎支队等特战与支持部队,组成第十军的战斗序列,由柳川平助中将率领,前往上海地区参战。这样日本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的部队,总计为九个师团、两个旅团以及大量的海空军支持部队,日军总数达到二十七万人。

蒋介石眼看九国公约(Nine-power Treaty)会员国,将在十一月三日于比利时召开会议,主题是讨论中日之战,所以他希望华军能够在上海地区继续作战,以利于中国求诸国际仲裁,因此没有将已经面临作战力量衰竭的华军部队,向京沪线后方的纵深预定阵地调动,反而要求华军继续设法固守已经残破的阵地,而松井石根的部队,在得到大本营的支持与压力之下,只有拼命设法强渡苏州河,继续攻击华军阵地,于是中日两军又在苏州河南岸,陷入浴血苦战之中。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此时,日本增援的第十军,突然在十一月五日,在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包抄华军防线南方的背后。虽然蒋介石在上海作战初期,曾经设想过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包抄华军战线的背后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及留有部队监视。但是由于华军在上海的决战过于激烈,因此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抽调,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也已经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兵力再投入登陆杭州湾。

蒋介石没有想到,日本大本营也是把所有的赌本,都投进了上海决战,竟然由华北方面军抽调兵力,组成第十军战斗序列,而由杭州湾登陆,迂回进攻华军防线的背后。蒋介石闻讯之后,立刻火速的调兵阻挡,但是华军事实上也没有兵力可调了,六十二师回防阵地已经太迟,第六十七军刚从河南赶到,根本还没有完成集结,立刻就被日本第十军的主力所击溃。事实上,就算是华军在杭州湾阵地待命,也根本没有可以阻挡日军第十军三个半师团登陆的军力。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的战略企图,非常的明显,就是要从背后包抄在上海决战的华军,准备围歼华军主力。但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蒋介石此时已经乱了方寸,没有对于这个情势变化,做出实时与果断的退兵决定。蒋介石虽然设法抽调一切可能的部队去杭州湾沿岸,企图阻挡日本第十军的登陆与推进,却迟迟没有下令在上海地区参战的华军,立刻进行有计划的撤退。因此造成在杭州湾登陆的日军,有如势如破竹地直扑松江,准备切断沪杭路的交通,而对在上海的华军,展开全面包围的态势。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第十军在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成功,加入上海外围战斗之后,日本大本营为了统一日军在上海地区的作战指挥,在十一月七日下令,组成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由松井石根大将出任方面军司令官,统帅上海派遣军以及第十军的部队,对上海方面的华军,进行最后的合围。因此在华军方面,可以说是陷入全面被包围的危机与混乱之中。

而直到十一月八日,华军在上海的战线,已经面临全线崩溃的动摇,蒋介石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华军部队,进行全面的撤退。撤退的时机迟了近三天,造成华军几乎以溃散的方式脱离战场。一路上,华军各个单位完全乱了章法,各自寻求突围与逃命的方式——先前退却的部队,担心日军的追击,因此大量破坏桥梁与道路,使得后续撤退的华军,根本无路与桥可走,所有的重装备,几乎损失殆尽。

十一月十三日,日军完成对上海地区阵地的合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表退出上海的声明。淞沪会战进行长达三个月,华军寸土必争的浴血抵抗,的确造成全世界媒体的注意与震惊,使得日本企图三月亡华的作战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但是由于华军在上海的作战,缺乏弹性的运用,因此发生军力超额透支的危机,几乎将蒋介石所累积的抗日战力储备,完全消耗殆尽。中国总共调集七十八个师投入战场,后续仍有十几个师没有赶上作战。所幸是,日军虽然击溃华军,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歼灭华军,更无法屈服华军继续作战的意志。所以日军在攻占上海之后,立刻就面临下一步将如何结束战争的战略争论,至于是否需要攻占中国的首都南京,就先在日本的参谋本部中,掀起一场论战。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淞沪会战意义:改变中日战略轴线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战略历史上的大问题,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

因为一般的解释,特别是陈诚等将领的意见是,若是中国军队在华北决战不利,日军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在华北平原会以其战场优势,沿着平汉线大举南下,直攻武汉,那么中国就会无险可守而迅速被日军分成东西两块;中国的军政中心既无法西迁四川,日本又可以运用海空军支持的绝对优势,将华军主力在东南歼灭,历史上中国南方政府,都是遭到这样战略所击败的。

这种战略分析,当然有极强的说服力。但由于日本认为若要深入攻击中国,必然是旷日持久,并且动员太大,他们认为只要攻击中国刚刚建立的工业地带与军政中心,最多再封锁中国的海岸线,中国就绝对会屈服,中国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后地区,还能与日本对抗?所以中国最为担心的日军由北而南之攻势,却是日本没有认真考虑过的(日军迟迟在六年之后,才在其一号作战计划中,选择这个方向的攻势,但是已经时过境迁了)。

虽然如此,中国却不能不加以防范。另外,假如就此认为,蒋介石决定移转决战地区的构想,是战略上的重大错误,也不全有理,因为中国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这时蒋介石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中国更为有利。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蒋介石在选择上海的考虑重点之一,恐怕还是希望在上海决战,容易引动国际社会的干预,中国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其真正意义就是在此。只有设法将中日之战引动国际社会支持,最终能提早扩大为全球的为正义之战,中国才能有机会死中求生。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是多么迅速与完整,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漫长的补给线,也将会发生无法支持一百个师作战的严重后勤问题,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地大获全胜。此外,日军仍是可以以海空优势,随时威胁上海地区,中国无法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而以当时中国的国情,也不可能允许蒋介石在上海按兵不动,坐观日军在上海随意部署——舆论与诸侯们会真的怀疑蒋介石与日本有默契,或是认为蒋介石的抗日决定别有用心借刀杀人,不敢也不愿在自己的地盘与日本作战,专门挑诸侯们的地盘与军队进行抗日,这在宋哲元与韩复渠的身上都可以看出来,因此他们不肯使全力与日军拚搏。而在蒋介石表达中央抗日决心,要求各路诸侯前往南京共商大计之时,西南的龙云、刘湘等人,也曾经担心这是蒋介石的政治圈套。因此蒋介石必须要在自己的地盘,用自己的中央军,与日本进行殊死战,才能清楚地证明,抗日并非消耗诸侯部队的借口。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淞沪会战检讨:如果淞沪会战打成长江三角洲会战

由上海决战所展开的淞沪会战,是整个中日战争,甚至是人类战争史上少有的城市大会战,虽然日军在得到海空军优势支持下,造成了中国军队过度惨烈的牺牲,但是这是战场战术指挥上的问题,而非战略决策的问题。假如蒋介石能够控制住军力,不要全部投入在上海近郊,而能适时全力拉长防线的纵深,把淞沪会战打成长江三角洲会战,不只在上海四周进行决战,及早让部队进入预先设好的防线,灵活运用轻装部队在水乡泽国之中进行逆袭,那么中国军队在战场的牺牲并不会如此之大。这场会战几乎把蒋介石中央军的大部分主力,给全部地消耗掉,当然也造成多数诸侯近乎毫无保留地派兵支持抗日作战,这是中国两百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整体团结作战。

当然蒋介石在上海指挥的这场决战,可以说是超过他能力与经验范围之外,也超过了华军的武器、训练与能力之上的。但是中日之战,本来就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国无论在哪里决战,都得要面对日军绝对的优势,中国不可能不战而弃守上海,因为这不但是中国税收、工业与国防的重镇,更是民心士气与国际形象的象征所在,蒋介石要先不惜代价地打出几场硬仗,才能稳住民情军心,争取到国际的同情与支持,否则中日抗战根本就支持不了八年!

不过华军在相对弱势条件下,假如能够进行一些调整,仍然可以在上海打得更好,那就是事先的情报若是做得更正确,在争取先机攻击时,就能集结更为优势的兵力,特别是集中使用可以攻坚的火力,应该可以取胜日本的守军。而在发现日军据点防御过于坚固之时,能够灵活的转攻日军较为脆弱的防线,而分割日军,也可以获得更佳的战果。虽然当时中国的海军实力,连与日本海军正面接战的能力都没有,但若能大幅加强水雷的运用,可以发挥高度阻敌效果,这比华军在江防浴血的反登陆作战,更能发挥作用。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军在上海郊区的主力决战,过于着重维持战线与争夺一些据点,造成过于重大的伤亡,也属于不智,华军应该更加拉长防御的纵深,留下更为充足与弹性的预备队,而与日军进行对抗,会比一再死守战线据点,也许更有表现。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华军在全盘战局中,太过于集中上海市附近的决战,事实上,应该把纵深拉到长江三角洲,才能充分疏散日军的优势火力,发挥河道水乡的阻敌效果,以及运用预设的国防工事防线。

蒋介石指挥华军在上海作战的重大疏失,在于上海作战长达三个月期间蒋介石竟然没有派少量部队,或是参谋督导人员,认真实际地检视长江三角洲的国防工事,进行作战之前必要的整理与准备,以及整体防御规划。结果等到中国军队从上海溃退到防线之后,才发现无法顺利进入阵地应战,也没有任何支持与接应,华军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国防线作战,结果几百万元投资的防线,就在几乎没有发生效果的状态下,被日军轻易地突破了。

假如蒋介石能够在十月中旬,开始有计划将参战部队,逐步退出上海市区,把阵地纵深拉开到苏州河南岸,并且将增援的桂军主力部队,负责接应前线有计划退出战线的部队,这样中国的部队能够带着完好的装备,开始部署事先建好的国防战线,并且动员地方政府与民众,开始打扫整理防御工事、补充粮食、饮水以及燃料,后续增援的部队也尽量留在京沪与京杭地区,成为防御作战的预备队,这样将淞沪会战拉开成为京沪会战,那么日军的进攻恐怕就会遭到更大的麻烦与更多的损失了。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基本上中国是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国家,连军队的指挥与后勤系统,都存在极多的矛盾与不兼容问题,全靠蒋介石个人居中协调指挥,而前往上海作战的部队,根本不能有准确的事前规划与掌握,各路诸侯是在讨价还价之后,才派出部队投入战场,部队运输工具更是落伍与不足,因此蒋介石经常处在无法确实掌控部队的状况下应战。许多中国军队不能适应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战,对于日本的海空军,以及坦克、重炮与毒气等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攻击,更是连见都没有见过。华军长期作战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接战之后,部队出现人员的死伤与装备的损坏,就无法迅速得到补充而恢复战力,因为中国没有完整与统一的后勤系统,更没有受过军训的后备军人,征兵制才在试办阶段,因此勉强由各地强征而来的补充兵员,根本就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平民,各军的武器系统又分为十几种,要补充的武器不是缺货,就是即便补充上了,部队也不一定能用。

而日军最大的优点就是完备的兵力补充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后勤支持系统,作战部队本身就有后备兵的建制,而受过军事训练的后备军人,更是很容易在部队中发挥战力。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中国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中保持相当的水平。

而日军虽然最后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但是日军一直迟至两个月以后,才真正掌握到蒋介石华东决战的作战意图。因此日本在逐次增兵的状况下,根本无法速战速决在上海取得决定性胜利。假如日军能够早些掌握华东决战的战机,在上海迅速集结重兵,而能提早以大军指向太仓以西的战略据点登陆,然后大胆地向南深入,直接切断华军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交通线,那么华军在上海的阵地早就被日军所包围,会更早失去缠斗的力量。同时日军也不应过于自恃火力与兵力的优势,专门攻击华军阵地,采取硬碰硬的打法,反而应该设法进行机动迂回的攻击,才能增加获胜的机会。

日军能够将第十军用在金山卫的登陆作战,可以算是战术上的杰作,这样日军从华军阵地的后方,进行大迂回包围的作战,的确是瓦解华军在上海作战的高招,造成了华军出现失控地退出战场,因而损失了更多的装备与人员。不过日军竟然无法包抄与围歼到中国的主力部队,这也显示出日军在作战规划上的疏失。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3-29 05:04 , Processed in 0.0414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