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楼主: 九加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政一朱银(2)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2:09 | 只看该作者
二朱金



这金币真的很小
以二朱金(2 Shu-Ban-Kin)为例,元禄时期(1697-1710)含金量超过5成,天保时期(1832-1858)不到3成,到了万延时期(1860-1869)就只有2成了。重量上也依此递减,元禄时为2.21g,天保为1.62g,万延仅有0.75g,直接反映出金银比价变化和幕府财政的衰败。
二朱金在铸造形制上一直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正面上方为扇形中的桐叶纹图案,下书”二朱“;背面为”光次“和花押刻印。由于含金量低,所以颜色比纯金要更浅一些。
1枚二朱金的币值相当于2枚一朱银,可以换500文钱。2枚二朱金可以换1枚一分银。
铸造时间
二朱金(2 Shu-Ban-Kin)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使用的小型金银合金货币,分为3个铸造时期,最早为元禄10年(1697),停止铸造于明治2年(1869)。
铸造版本
元禄二朱金(Genroku 2 Shu-Ban-Kin)
元禄10年-宝永7年(1697年-1710年),金56.5%,银43.6%,重量2.21g,铸造量200,000两(1,600,000枚)。
天保二朱金(Tenpo 2 Shu-Ban-Kin)
天保3年-安政5年(1832年-1858年),金29.8%,银70.2%,重量1.62g,铸造量12,883,700两(103,069,602枚)。
万延二朱金(Man-en 2 Shu-Ban-Kin)
万延元年-明治2年(1860年-1869年),金22.9%,银77.1%,重量0.75g,铸造量3,140,000两(25,120,000枚)。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2:10 | 只看该作者
一分银





一分银(1 Bu-Gin)这种充满古朴手工打制风格的银币代表着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时代精神。即便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依然可以看到樱花饰纹、阴阳文共用、边缘戳记这样的设计元素。更可贵的是,当时的日本已经构建出稳定的货币进制体系。相同时期,清朝道光币制还处于银钱浮动议价的时代。
正面书写阳文”一分银“,背面书写阴文”定“和阳文”常是银座“,意思是金银的比价固定不变。正反面四周以樱花作为饰纹,侧面的币边则往往有樱花戳记。
最初版本铸造于天保8年(1837年),被称为天保一分银(又名”古一分“),含银量接近99%;安政6年开始铸造的版本为安政一分银(又名”新一分“),含银量降低一成至90%;明治元年至明治二年铸造的为货币司一分银(又名”川常一分银“),含银量进一步降低到80%左右,不过重量一直维持在8.63g没有改变。
一分银的民间保有量并不小,最常见的就是安政一分银(Ansei 1 Bu-Gin),价格在2000-3000日元左右,非常适合入门爱好者收藏。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2:11 | 只看该作者
天保一分银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2:12 | 只看该作者
安政一分银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2:12 | 只看该作者
货币司一分银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2:14 | 只看该作者
最罕见的一分金



一分金(1 Bu-Ban-Kin)的流通历史和一两小判金一样久远,都是从庆长6年(1601年)到庆应3年(1867年),因此也是最能够完整体现江户幕府货币贬值过程的流通币种。不过由于含金量较高,一分金持续被大量回收重铸,存世量远低于幕府末期的二分金和二朱金。
从发展历程来看,庆长6年(1601年)的第一版一分金含金量达到86%,重4.43g,到了万延六年(1860年)的最后一版,含金量降到57%,重量则仅有0.82g了。
上图为文政时期(1819-1829年)一分金,特征为背面画押的右上角有“草文”阳字,正面与二分金相似,采用上下五三桐纹图案,含金量56%,重3.27g。
一分金一直与同时期的一两小判保持相同的含金比例,只是重量为一两判金的四分之一。因此币值上每4枚一分金可以换1枚一两小判金。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2:15 | 只看该作者
二分金



铸造时间
一分金(2 Bu-Ban-Kin)从文政元年(1818)开始铸造,明治二年(1869)停止铸造。
铸造版本
文政二分金 真文(Bunsei 2 Bu-Ban-Kin Shinbun)
文政元年-文政11年(1818年-1828年),金56.3%,银43.7%,重量 6.52g,铸造量2,986,022两(5,972,044枚);特征为背面右上角有真“文”字。
文政二分金 草文(Bunsei 2 Bu-Ban-Kin Sobun)
文政11年-天保3年(1828年-1832年),金49.0%,银51.0%,重量6.56g,铸造量2,033,061两(4,066,123枚);特征为背面右上角有草“文”字。
安政二分金(Ansei 2 Bu-Ban-Kin)
安政3年-万延元年(1856年-1860年),金20.9%,银79.1%,重量5.62g,铸造量3,551,600两(7,103,200枚)。
万延二分金(Man-en 2 Bu-Ban-Kin)
万延元年-明治初期(1860年-1868年),金22.9%,银77.1%,重量3g,铸造量46,898,932两(93,797,865枚)。
明治二分金(Meiji 2 Bu-Ban-Kin)
明治元年-明治二年(1868年-1869年),金22.3%,银77.7%,重量3g,铸造量3,201,643两(6,403,287枚)。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2:16 | 只看该作者


万延大判


庆长金货
大判(おおばん,又称“大判金”)是日本古时的一种金币,广义上是指16世纪以后制造的“延金[1]”中所有呈椭圆形且面积较大者,较小者则为“小判”。天正16年(1588年)丰臣秀吉命京都金匠后藤家制造大判,尺寸及重量开始有了官定的规格,直到文久2年(1862年)都是由后藤家担任此一工作。量目(重量)方面除了万延(1860年)以后制造的之外,均规定以10两(44匁,约165公克)兑换一贯,但事实上品位(纯金含有量)则依时代不同有异。币值方面不像小判一样有公定价格,而是以品位为参考值,在市场上决定兑换比率。不过江户时代有一段时间曾规定过公定价格。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2:17 | 只看该作者
小判金

1595年(文禄四年)德川家康征得丰臣秀吉的许可,延清京都的后藤光次(山崎庄三郎)于江户、骏河始铸多用含有黄金颗粒的红竹石溶化后制作,称为“武藏判”、“骏河判”,重量为4.7匁(1匁=3.759克)。
关原之战之翌年(1601年),德川氏以庆长金银确立新货币制度,于江户及京都、骏河等地的金座大量铸造“庆长小判”和“一分判”(小判的四分之一),作为全国通用货币。
元禄年间(1688—1703年)改铸后品质恶化,正德年间(1711—1715年)又恢复到庆长水平。元文(1736—1740年)以后,财政困窘,铸造量减少、成色降低,重量也减轻。3货币改铸编辑改变货币的成色、形状、数量,铸造新币。
江户时代从庆长至万延年间(1596—1860年)达11次之多。江户初期全国流通货币为庆长金银,后因金银产量下降,致使通货不足,遂策划增加货币数量,调整物价;并企图通过降低货币质量来挽救幕府财政困难。
元禄八年(1695年)首次改铸,小判成色由原来的85.7%降到56.4%;丁银成色由80%降到64%。造成金价跌落,币制混乱。宝永年间(1704—1710年)虽恢复乾字金成色,但重量减半;四宝银成色降到20%。正德、享保期间(1711—1735)的改铸,企图恢复庆长古制,但以不彻底而告终。
元文年间(1736—1740年)再铸劣币,并以滥铸铜钱补充。明和至安永年间(1764—1780年)铸南镣二铢银,提高成色,稳定了货币。后有文政二分金等八种金币和安政二铢银等均不及前。开国后因金币外流,遂于万延元年(1860年)又改铸万延小判,成色减半,重量不抵以前的三分之一,幕府财政危机加剧,统治动摇。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2:18 | 只看该作者
丁银,真是一种奇怪的货币


丁银是日本自室町时代至明治维新之间所使用的一种银币。
丁银的外观为形似海参的条状,但并不规则,因此其重量也不固定,大约为43匁(约161.25公克)上下。由于没有刻铸面额,所以实际使用时需先秤重以决定其价值。配合丁银使用的辅币为称为豆板银的银币。
江户时代铸造的丁银
下表为江户时代铸造的丁银一览。铸造量栏中的数量包含豆板银。
名称 发行年 铸造量 银含有率
庆长丁银 庆长六年(1601年)7月 1,200,000贯 80%
元禄丁银 元禄八年(1695年)9月 405,850贯余 64%
宝永二ツ宝丁银 宝永三年(1706年)7月 278,130贯余 50%
宝永永字丁银 宝永七年(1710年)3月 5,836贯余 40%
宝永正字丁银 宝永七年(1710年) 40贯 80%
人参代往古银 宝永七年(1710年)9月 5,337贯156匁余 80%
宝永三ツ宝丁银 宝永七年(1710年)4月 370,487贯余 32%
宝永四ツ宝丁银 正德元年(1711年)8月 401,240贯余 20%
正德、享保丁银 正德四年(1714年)8月 331,420贯余 80%
元文丁银 元文元年(1736年)6月 525,465贯900匁 46%
文政丁银 文政三年(1820年)5月 224,981贯900匁 36%
天保丁银 天保八年(1837年)11月 182,108贯 26%
安政丁银 安政六年(1859年)12月 102,907贯 13%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12-1 08:54 , Processed in 0.0457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