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楼主: 永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寸山河一寸血之淞沪会战【转】

  [复制链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2:01 | 只看该作者

日军当时并未想到要在上海,或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国军政经济财税重心,同时进行军事行动,因为日本只想切割蚕食中国,若同时在上海开战,将会牵连日本与国际强权的重大经贸利益,当时的日本还不想引起国际众怒而完全孤立。何况日本更为担心苏联的动作,若在上海开战,日军兵力向华东分散,恐怕难以兼顾苏联在北方的行动。

当时的日本,已是世界级的军事强权,有着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全国动员参战的体制,日本所缺的只是战略原料供应而已。日本想要征服整个中国,但在策略上,所要采取的是逐步蚕食,而不是一举鲸吞,所以日本侵略中国的手,不会一次伸得太长,以免贪多吃不下,陷在中国的战略泥淖之中,反而给苏联有可乘之机,同时又有遭到国际社会反弹的后遗症。当时的日本政府与军部,都是吃定中国不敢全方位反击日本侵略,中国军队最多只能在华北对日军的进攻,进行局部有限的抵抗,根据过去的经验,中国面对日军侵略,防守不住,又遭到损兵折将之后,中国只有默认日军控制的战局,有如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长城之战之后的热河,都是日本侵略中国,中国打不过也守不住,只有让日本硬占中国的领土,中国除了外交抗议之外也无可奈何。当然日本知道,国际社会虽然不愿日本独自吃掉太多的中国利益,但是由于绥靖主义迷漫,国际强权还不至于为局部的中国战役,而与日本决裂。日本可以放心侵略中国的华北。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1:58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既然卢沟桥现场没有什么重大冲突,中日两国最高军政系统又没有事前摊牌的规划,整个事情是可以慢慢谈判。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日本的强硬派将校,却决定联手利用这个意外,要对中国的华北重镇北平与天津,进行一个扩大的控制拓展。至少要能拿下永定河以东的河北地界,并入冀东自治区,若是能够进一步吃下冀察两省,分裂中国华北,更是上策。

因此日本海外的驻军将校,以及陆军省的少壮派军官,眼见日本政府与军部缺乏借机扩大的作为,于是开始串联扩大声势,其中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最为积极,不但主动将部队推送到长城与鸭绿江边,进行入侵作战演习,同时派遣军官赶回东京进行串联游说,特别是要求香月中将上任之后不能就地和平解决,一定要扩大事端,日本的支持军队已经在边界就地等命令,随时可以配合驻屯军进攻永定河东岸,控制平津。

果然施政无方的日本政府,无法提振大萧条下的经济,所以民意支持度低,在日本军方串联的压力下,又觉得多年以来,日本在华北的发展并不顺利;而在西安事变之后,中国的国共以及中央地方之间团结抗日的共识已经建立,加上日本军方狂人陆相杉山元向日皇保证,“支那事变可以轻易在三个月之内就可以完全解决”,所以日本政府终于同意军方的决定,利用卢沟桥的意外事端,打击中国,以获得民意的支持,扩大日本的利益。

经过日本军政领导人最后定调的日军立场是,日军利用这次卢沟桥事变扩大争端,最少要拿下平津这两个历史名城,若是中国方面真的不肯退让,那么日军决定要在河北中部,以大会战方式歼灭中国主力军团,以达到“严惩暴支”,完成切割中国华北的另外一场历史进展,日本决定成立华北方面军,由寺内寿一大将出任统帅,统筹日军在华北的军事行动。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1:57 | 只看该作者

淞沪会战的大历史背景:中国到了“最后关头”,日本走向战略“泥沼”

日本的如意算盘:蚕食中国,提防苏联

时间回到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晚间,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中日两军的意外磨擦(所有证据都指出,事变绝非预谋,双方都没有准备军队的布署以及事件发展的兵力计划),由于并未发生死伤,照当时的局势而言,事情可大可小。至少在中国方面,当时河北的中国军政最高长官宋哲元,还在山东老家“休假”,他没有立即销假回北平掌握大局,而是遥控局势,要求部属息事宁人,尽量不要给日军扩大事端的借口,为中国争取更多准备抗战的时间。

此时,南京中央正在与延安红军进行改编国军的谈判、与西南的诸侯进行军队整编安排,以及进行准备抗战的理财、练兵计划。根本顾不上在北平郊区的军事冲突。

当时的日本政府,则是受困在全球经济大萧条余波影响,财政焦头烂额,无意对外生事(打仗就是要花大钱)。日本军方参谋本部,在参谋次官多田骏及作战部长石原莞尔的领导下,正在推动对苏联作战的战略整备,指示海外日军减少对中国的军事挑衅。而日军在河北的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刚刚暴毙,尚未下葬,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还没有到任。虽然日本政府与军部都非常关心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内部国共之间的整编与联合抗日的局势发展,但是日本政府与军部却末决定要对中国的局势发展,进行直接的干预。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1:54 | 只看该作者

当时参加淞沪会战的绝大多数中国军人,根本没想过他们将面对一场最现代的三军联合立体作战,以及在飞机与八英吋炮弹攻击下的可怖景象——全面落后的中国军队,却出现视死如归的英勇作战精神,当时中国参战的军队有如前清遗留改编的团练,无统一制式装备,无统一完整训练,无统一指挥后勤体系,无统一中心思想,硬是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志,以血肉之躯对抗暴雨倾盆的钢铁炸弹,(估计国军伤亡约在18万人,日军伤亡约为6万人) 而且在各个阵地上反复冲杀,一直支撑了三个月。他们用身体筑成拒敌的唯一长城。

在卢沟桥事变开始恶化,迅速地扩大成为华北事变的时候,中日双方的领袖们,都在计划一场历史的大决战。但是,中日两国的军政决策者,在刚开始考虑决战的地点与方式之时,都没有把上海当成中日两军大决战的地点。


事实上,当时中日双方的军政领袖,都已经准备选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华北地区,就地进行军事决战的较量,中日的主力作战部队,开始向河北集结。但是,中国方面的军事领导人,在考虑争取战略主动以控制战略轴线发展的大历史眼光下,断然决定,放弃华北决战,改在华东决战;日本方面则是一直以为可以在华北进行决战,重创中国军力,成功切割华北成为日本的新占领区,面对国军在上海的挑战,日军有着皇军输不起的心理,所以被动地放弃了华北决战的计划而转往上海。于是中日之间的战局,出现了重大的变局,原先预期的华北决战没有打热,反而是由上海的一个小型的冲突事件,迅速扩大成为中日战争历史中,最大规模的会战,从此中日战争的战略发展,也转为由中国方面主导的局面。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1:53 | 只看该作者

在中日的历史决战之中,再也没有一场会战,能像淞沪会战这样打得惊天动地与扣人心弦。中日双方所动员的部队总数,最后超过了一百万人。所有现代的武器,如空军飞机、海军舰炮、坦克、毒气都大量的出笼。但是同时,最为原始的作战方式,面对面的以刺刀格斗、甚至石块投掷,也有壮烈的人肉炸弹,全都于战场出现。战斗就在十里洋场的上海都会区的租界边缘进行,新闻记者可以一面在大饭店的阳台上喝咖啡,一面远眺中日两军的浴血作战。

这种大会战的规模与型态,恐怕是人类战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若以战争规模、作战时间、战争激烈程度、作战伤亡数目、以及作战使用的手段等综合比较,特别是其造成的整体战略结构影响而言,淞沪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大战”,时间序列第一。而历史性的战略影响,只有斯大林格勒、中途岛海战等著名的战略转折点战役,才能相比。对于中国而言,淞沪会战之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发挥了抗战史上罕见的战略影响——全面落后的中国,竟然从此掌握了战略主导权,使得居于优势与领先的日本,始终无法摆脱中国的战略主动,最终陷在中国的“持久战”战略消耗之中,进退维谷,而失去战胜中国的机会。更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智慧胆识以及英勇奋战的勇气,重写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国家的自我认同,中国不会亡的信心,正是从这场血战的战场中得到了验证。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1:53 | 只看该作者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6-17 17:08 , Processed in 0.0379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