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楼主: 老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說瞎扯—白馬駄經圖

  [复制链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3:01 | 只看该作者
《取經詩話》已經完全脫離了《舊唐書‧方伎傳》、《三藏法師傳》和《玄奘》(《太平廣記》卷九十三)中近似乎於史的記載,而純屬文學創作了《取經詩話》中描寫唐僧西行取經,路遇「白衣秀才」,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願保護三藏法師往西天取經,猴行者大展神通,帶三藏法師「入大梵天王宮」講經,得天王賜「隱形帽一事,金鐶錫杖一條,缽於盂一只。」之後,猴行者保護三藏法師過香山寺、虵〔蛇〕子國、獅子林、樹人國、大蛇嶺、九龍池、流沙河、鬼子國母國、女人國、入王母池,最後到達雞足山(鷲峰)。這其間全仗猴行者神通廣大,用隱形帽和金環杖擊斃化成美女的白虎精,打傷九條馗頭鼉龍,降伏深沙神,才得順利西行。《取經詩話》文字不足《西遊記》的五十分之一,且情節極簡單,僅只是提綱挈領式的東西,人物性格刻畫不細緻。其中主人公有三藏法師(即唐僧)、猴行者(即孫悟空)、深沙神(即沙和尚前身),而豬八戒這個憨直可愛又有點小毛病的人物,竟全無跡象可尋。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云:吳承恩「於西遊記故事亦採《西遊記雜劇》及《三藏取經詩話》(?)」,在《取經詩話》後面括弧裡加上問號,表示存疑。鄭振鐸在《西遊記的演化》一文,亦疑心「吳承恩未及見此書」(指《取經詩話》),並進而推論:「永樂大典本西遊記的作者恐怕所依據的,也未必便是此本。」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2:57 | 只看该作者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雖係慧立據玄奘口述加工整理的,並非信史。什麼事一經宗教徒之口,就不免誇大失實。玄奘在古代交通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去國離鄉,萬里跋涉,並以其學識聲震異邦,本身就帶有傳奇色彩,再加上慧立繪聲繪色描述,引入異境風光景物及各種神奇傳說,添上宗教徒的熱狂與遐想,已經就有點傳奇小說的味道,很迷惑人了。因此,玄奘取經故事,不僅在佛教徒中流傳,而且漸漸走入民問,成為引人注目的市井文藝題材,二者互為影響,彼此傳異。自唐代中葉以後,社會動亂,人心不安,思想消極,釋教大熾,便有種種取經變文、取經故事在社會流佈,〔如唐人李冗《獨異誌》和劉肅《大唐新語》載靈巖寺「摩頂松」的故事,就很神異。)並特別為文人或民間藝人重視和採用,他們在廣泛地吸取民間流傳的種種取經故事的基礎上,又參看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如「龍池」,「首出九龍之頭」的「龍女」、「女人國」、「梵天王」、「羅剎女」等)中的某些神話傳說,融入中土有關神猴的遠古傳說及唐人傳奇小說、宋人話本,並運用大膽的、豐富的想像,將各種材料加以脫胎換骨的改造,於是一部完全脫離了原始材料的文藝作品便赫然問世了,這就是宋代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據魯迅推考,此書雖「或為元人撰」(《中國小說史略》),但在宋代一定有類似的作品出現。第一,從此書形式上看,有詩有話,詩的性質近似於佛經中「偈讚」,話文部分與佛經相近,它與唐、五代時「講唱經文」的「俗講」類似,很可能是北宋時期的東西而較晚刻印的。第二,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在《艾子雜說》中云:「艾子好飲,少醒日。門人相與謀曰:『此不可諫止,唯以險事休之,宜可誡。』一日,大飲而噦。門人密抽彘腸致噦中,持以示曰:『凡人具五臟方能活。今公因飲而出一臟,止四臟矣,何以生耶?』艾子熟視而笑曰:『唐三藏猶可活,況有四耶?』」此書雖據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相傳為東坡作,未必然也。」但產生時代仍為宋時。南宋名詩人劉克莊《釋老六言十首》中,除了第四首提到:「取經煩猴行者」外,在其他九首中還提到惠能、老君、大鵬鳥、金毛獅子、青牛、如來,而「猴行者」則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獨特的稱謂。與劉克莊同時代的張世南,在《遊宦紀聞》卷四載;有一叫張聖者的僧人,為重光寺輪藏成作贊云;「無上雄文貝葉鮮,幾生三藏往西天」。「苦海波中猴行復,沈毛江上馬駐前。」所吟玄奘取經事並非史實,而採以「詩話」之類的內容。金章宗時的文人董解元(據《至茗堂抄本董西廂》柳村居士跋云:「名朗,金泰和時人」,相當于南宋光宗、寧宗年間人)在《西廂搊彈詞》卷二〔尾〕云:「這每取經不肯隨三藏,肩擔著掃帚藤杖,簇捧著箇殺人和尚。」一定是當時社會上流行取經故事傳說,才被文人將它信筆寫入自己的作品中。第三,宋代市井文學特盛,當時許多大中城市均有專以「說話」為業的瓦肆藝人,他們從民間故事或歷史傳說中尋找題材,有的藝人自己動手寫腳本,有的請下層文人和書會代寫。因為這些「話本」是說書人的腳本,一般不刊印,只是師、弟代代衣缽相傳,成為秘笈,以謀生路。宋末或元初時人,可能就是根據這類腳本,刊出這部綱要式的《取經詩話》。從我們現今整理的《興唐傳》、《武松演義》等評書可推知,因是說書人口口相授,而且代代人在講說時又不斷增添新色,內容很可能相當繁雜可觀。但遺憾的是,這樣豐富的腳本,因無人整理刊印,幾乎全部湮沒了。就連《取經詩話》的殘本,還是從日本取回來,經王國維和羅振玉校刊影印的。第四,取經故事在宋代不僅見於小說、戲劇中,還見於佛寺·壁雕中。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壽寧寺經藏皖見到「玄奘取經」的「畫壁」嘆為「絕筆」(《於役誌》)。惜書中未載是否有孫悟空等人形象。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2:54 | 只看该作者
取材:《西遊記》成因考—作者:劉蔭柏先生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初版
提起《西遊記》,人們都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中葉的文人吳承恩,但其實這部巨著的完成並非他個人之功,它形成的過程與歌德《浮士德》有相似的命運。它原是一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故事,後來經歷代人民和作家的不斷加工,不斷豐富,並留下各種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藝術創作底本。最後,這個神奇的故事,正像在歌德手中完成的重新創作的《浮士德》一樣,它經吳承恩之手,使之不朽,像一顆燦爛的明星,永遠熠耀於中國文壇和世界文壇之上。
《西遊記》中的故事是怎樣產生,並逐漸衍變、充實、完善的呢?
《西遊記》中的主人公唐僧,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玄奘(公元六○二~六六四年)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約於隋大業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出家,博涉經論,是一位篤學的僧人。他因感到譯經訛謬太多,真偽難辨,遂以求實精神決定不遠萬里去天竺(印度)就學。唐貞觀三年(公元六二九年),玄奘曾結伴陳表於朝廷,奏請西行求法,因唐太宗崇道教以自炫家世,故未被允納。玄奘被迫私越國境,由於守衛烽火台的官吏王祥、王伯嚨好佛,護送玄奘從野馬泉出境。出國後,玄奘曾被困在茫茫流沙中,「口腹乾焦,幾將殞絕」。到了伊吾,又被高昌王麴文泰好意扣留,通過絕食鬥爭始獲釋。臨行時,麴文泰與玄奘「約為兄弟」。從此,玄奘持高昌王書信,以王弟身份,在葉護可汗等西域諸國保護下,經四年終達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玄奘先在那爛陀寺戒賢大師門下學習五年,又至杖林山師兄勝軍法師處學習二年,他不僅看到瑜咖學說全貌,亦窮究了唯識論之奧蘊,使他在學識上大大地超過一般學者的水平。玄奘出國十七年,歷經五十餘國,在印度多次主持講學和辯論會,以其淵博精深的學識震驚異邦。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玄奘遠涉歸國。玄奘至長安不久,唐太宗即在洛陽召見他。太宗曾勸玄奘「罷道助秉俗務」,即還俗做官,被玄奘拒絕。(詳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太宗資助下設「譯場」,他與門人窺基、辯機等人用十九年時間從事翻譯工作,並著有《大唐西域記》。有關玄奘的史料甚多,如劉昀等撰《舊唐書‧方伎傳》、道宣編《續高僧傳》等,其中以他門人慧立撰寫,彥悰增補《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最早最詳。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2:43 | 只看该作者
泗州大聖降水母〔無支祁或巫枝祇〕

2-2.jpg (44.48 KB, 下载次数: 1)

2-2.jpg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6-14 04:50 , Processed in 0.04468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