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楼主: 老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說瞎扯—白馬駄經圖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7:30 | 只看该作者
玄奘無言以對,乃止其行。玄奘還把自己從印度獲知的唯識當成奇貨,並不輕易傳授門人。玄奘的掌門大弟子窺基,俗姓尉遲字洪道,是右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宗之子,開國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出身高貴、社會關係好,又是奉敕為玄奘弟子,有利於宏揚本宗學說,遂受其特殊培養教育。玄奘譯《唯識論》時,使窺基與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助譯,窺基為獨占這份家業,要求辭退神昉等,由他一人助譯,玄奘便曲從其請,為窺基講解《唯識論》。玄奘另一門人新羅僧圓測,賂看門之人,潛入講室偷聽。第二天圓測搶先在西明寺集眾僧講《唯識論》,使窺基未達目的。玄奘為安慰窺基,又獨授他因明學,講解《瑜伽論》,圓測又賂看門之人,潛入偷聽、搶先開講。玄奘為樹窺基之權威,竟當眾宣佈;「五姓宗法,【4】唯汝流通。」(宋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窺基傳》)五種姓說遂成窺基獨得的秘傳。綜上所述情況可知,玄奘在取媚當政者,打擊不同派別,抬高自己,培植勢力,擴充地盤等方面,亦是很精明的。時代和階級的侷限,竟在這位佛學大師身上投下這麼可怕的暗影,實在令人遺憾。有關玄奘的史料,見劉昀等撰《舊唐書‧方伎傳》、道宣《續高僧傳》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宋‧志磐《佛祖統記》、元僧噩夢堂《唐宋高僧傳》、元釋覺岸《釋氏嵇古略》等書,但最早最詳的記載,則為玄奘門人慧立撰寫、經彥悰重加整理補充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上述諸書所載皆錄此書中內容或據此書寫成傳記。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亦記載了自己往印度求法的種種生活,為研究他的重要史料。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7:34 | 只看该作者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雖係據玄奘口述加工整理的,但並非信史。什麼事一出自宗教徒之口,就不免誇大失實、狂熱神奇。玄奘在唐代交通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去國離鄉,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達五萬里,「所聞所履,百有三十八國」,並以其博大精深的學識聲震異域,這事情本身就已帶有傳奇色彩,再加上慧立繪聲繪色描述描述,引入異境聽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佛教神異故事,添上宗教徒痴迷、熱狂的思想所產生的囈語,已經就很有傳奇小說的味道,夠使人讀之神迷的了。因此,玄奘取經故事沿著兩條路發展,它不僅盛傳於佛教徒中,成為他們心目中的神聖人物,亦漸漸流入民間,或為引人注目的市井文學題材。二者問互為影響、互為傳異,連美術家、離塑家們亦加入鼓吹者的行列。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於役志》中記載壽寧寺經藏院中「玄奘取經」的「畫壁」----------------------。這樣發展終於產生了一個驚人的後果,即在數百年後的明代中期,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問世了。
玄奘由現實中的佛學大師,變成小說中大有來頭的聖僧,是有個逐漸衍變的過程。在唐人小說中,已盛傳玄奘軼事,如李冗《獨異志》上卷載:
      沙門玄奘俗姓陳,偃師縣人也。幼聰慧,有操行,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經。行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為計,乃鏁〔鎖〕房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膿血,床上獨坐,莫知來由。奘而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闢,虎豹藏形,魔鬼潛跡。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多心經》至今誦之。初,奘將往西域,於靈巖寺見有松一樹,奘立於庭,手摩其枚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長,若吾歸,即卻東迴,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枚年年西指,約長收數丈。一年忽東迴,門人弟子曰:「教主歸矣。」乃西迎之,奘果還。至今眾謂此松為摩頂松。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4-3-25 17:3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资料,敬佩三藏学识。
谢蔡老。

点评

余老 您好!早晚安! 找些資料胡說瞎扯湊湊熱鬧,盼望 您老多指教。感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25 17:44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7:39 | 只看该作者
此故事亦見劉肅《大唐世說新語》「記異」中。此外,在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貝編」和「毛編」,胡璩《譚賓錄》,宋人錢易《南部新書》等書中,亦載玄奘求法的傳說軼事。玄奘的故事傳說,到了宋代發生質變,由現實中人物,變為小說中的人物,其標誌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在《取經詩話》中的唐僧,不再是純正莊嚴的佛學家,已沾染上不少市井人的俗氣,如「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載:
      「法師曰:『此莫是蟠桃樹?』行者曰:『輕輕小話,不要高聲!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賊了,至今由怕。』法師曰:『何不去偷一顆?』猴行者曰:『此桃種一根,千年始生,三千年方見一花,萬年結一子,子萬年始熟。若人吃一
顆,享年三千歲。』師曰:『不怪汝壽高!』猴行者曰:『樹上今有十餘顆,為地神專在彼處守定,無路可去偷取。』師曰:『你神通廣大,去必無妨。』說由未了,擷下三顆蟠桃入池中去。」
此中的法師並不板起面孔教訓人,反而腹中饞蟲大動,竟去挑唆猴行者偷蟠桃。市井之人不喜歡講究虛禮,往往以實惠為主,多是庸俗的唯物主義者,故做為當時「說話人」底本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法師,反到使人容易接近。因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太莊嚴神聖了,就沒有生氣,沒有人情味了。
玄奘大約從元代,在《西遊記》平話中變成「栴檀佛如來」(見〔朝鮮〕邊暹等編輯《朴通事諺解》卷下)。關於栴檀作如來佛像的故事傳說,在《觀佛三昧經》、《僧一阿含經》、《經律異相》、《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記》等書中均有記載。這個佛教的故事傳說產生於印度,漢代以後隨著釋教東流,傳入中國。玄奘《大唐西域記》「憍賞彌國」條載:
      「初如來成正覺已,上升天宮,為母說法,三月不還,其王思慕,願圖形像,乃請尊者設特伽羅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宮,親觀妙相,雕刻栴檀。如來自天宮還也,刻栴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勞邪,開道末世,實此為冀。』」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7:41 | 只看该作者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亦載此傳說,卷第六還載玄奘回國時帶來「擬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二尺九寸」。可能從這時起玄奘已與栴檀佛結下善緣。關於栴檀佛的傳說,在元代最盛,以致竟驚動皇帝,特組織集賢大學士李衍等研究栴檀佛的來歷,以輔「政教之所不逮者」。此情況詳見於元人程鉅夫《栴檀瑞像記》。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卷四「栴檀佛像記」中載:
      「釋伽如來初為太子,生七日,母摩耶棄世,生忉利天。佛既成道,思念母恩,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優填國王自以久失瞻仰於如來,欲見無從,乃刻栴檀為像。目犍連尊者慮有闕陋,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諦觀相好,三返乃得其真。既成,國王、臣民奉之猶真佛焉。及佛自忉利天復至人間,王率臣庶同往迎佛,此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佛為摩頂授記曰:『我滅度千年之後,汝從震旦(東土)也,廣利人天。』------------
此中所記較玄奘、慧立敘述詳盡,尤其是將原先所載「開導末世,實此為翼」句,改為「汝從震旦,廣利人天」,使這一故事又賦予新意,正與玄奘西行求法,回歸東土大暢釋門的行為相近。玄奘歸國後不僅攜「檀佛像一軀」。又屢次宣傳此故事傳說,遂不免被後人附會。結果使玄奘由知識淵博的佛學大師,衍成肉身飛升的法師,又變成佛教傳說中的栴檀佛,並成為如來佛祖座下的二弟子金蟬子。佛教故事傳說與民問故事傳說漸漸互相影響、融匯,遂成為《西遊記》中的唐僧。
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描寫的唐僧,既不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法師之市井俗氣,亦不如歷史上真實玄奘之莊嚴,而是二者的矛盾混合體。作者是把唐僧做為完備的佛教教義的體現者來加以塑造的,肯定他取經心誠,為人善良、有自我犧牲精神和在災厄面前不妥協的品格(其實這是吳承恩對佛教在理念上的神化),但在更大的篇幅上,則批判了他身上消極的一面,即遇事往往平庸忍讓,怯於鬥爭,耳軟心活,缺乏主見,有時又固執、愚腐到可笑、可憐,甚至可恨的地步。由於他身上的這些弱點,常常被狡猾的敵人所利用,有時豬八戒亦利用這點來「報復」悟空(這在性質上與敵人利用不同)。唐僧的這種錯誤觀念和舉動,幾次給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帶來巨大的災難,如果不是「火眼金睛」的孫悟空不斷地頂住一他的錯誤指示和糾正他的錯誤觀念,恐怕他們往西天取經的神聖任務早就成為畫餅了。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7:44 | 只看该作者
8888 发表于 2014-3-25 17:35
拜读资料,敬佩三藏学识。
谢蔡老。

余老 您好!早晚安!
找些資料胡說瞎扯湊湊熱鬧,盼望 您老多指教。感恩!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7:45 | 只看该作者
唐僧認為:「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主張:「遇方便時便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操心怎似存心好,爭氣何如忍氣高。」為此他與悟空發生了三次最激烈的爭論。第一次是在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一節,唐僧與悟空路遇一伙強盜持刀行凶,被悟空用棒一一打死,根除了禍害。不料唐僧竟善惡不分,一再抱怨悟空:「我們出家人,寧死決不敢行凶。」結果氣得悟空「縱身而去」。第二次是在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一節·「白骨夫人」三次變化耍戲唐僧,伺機下手害他,但均被「火眼金睛」的孫悟空識皴,終於「大聖棍起」,「打倒妖魔」,使唐僧免遭於難。但「愚昧的唐僧並不感激,卻耳軟心活,聽八戒挑唆,竟敵我不分大念「緊箍兒咒」,執意要將悟空趕走,於是發生了唐僧二逐美猴王的故事。第三次是在五十六回一絕「神狂誅草寇,道昧放心猿」一節,唐僧路遇草寇,被眾寇將其「把一條繩捆了,高高吊在樹上。」多虧悟空及時趕到,打死打散這伙強盜,才將唐僧從樹上救下來。唐僧經此大難後,不僅不感謝悟空之德,反而「惱起來,嘴裡不住的絮絮叨叨,猢猻長、猴子短」地罵個不停,在為被悟空打死的草寇作「禱告」時,還一再表白自己,將過失推諉於悟空:
    「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尋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
這些話不僅私心忒重,而聽之令人心寒。那麼這位「體好生之德,為良善之人」的唐僧,得到的是什麼樣的報答呢?被唐僧勸阻而在悟空棒下逃生的強盜,並沒有因此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他們得知唐僧師徒夜宿楊老者家中時,又準備再施毒手,多虧悟空精明察知,保護師父於夜色茫茫中奔逃,並斷後棒殺這伙屢教不改、行凶作惡的狂徒,才使唐僧再次轉危為安。然而,有此大功勞的孫悟空非但未得到唐僧的嘉獎,反而遭到嚴厲斥罵並被無理趕走。這就是三逐美猴王的故事。唐僧三次蠻不講理地趕走孫悟空之後,得到什麼後果呢?一次是黑松林遇難,在寶像國被黃袍怪用「黑眼定身法」把他「變成老虎」,「用鐵繩鎖了,放在鐵籠裡」。另一次是剛將悟空攆走,就被六耳彌猴打傷,多虧又請回悟空,才設法降伏並根除了這些妖魔,使他們能在取經的路上繼續前進。唐僧三次驅逐孫悟空而身遭災厄的故事本身,對他和他墨守的佛教教義,實際上就是一種諷刺和批判。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7:46 | 只看该作者
此外,作者還用另一種形式寫唐僧的慈悲心腸,對其進行諷刺。妖魔們常常利用他身上的這一弱點,從中鑽空子,給唐僧師徒帶來災難。在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一節,平頂山蓮花洞的銀角大王「在那大路旁裝做個跌折腿的道士,腳上血淋淋,口裡哼哼的叫『救人!救人』」這馬上就惹動了唐僧的慈悲心腸,雖經悟空指出對方是「山中的怪物」,唐僧卻執意不信,還逼迫悟空馱這怪物,結果自己吃了大虧,受盡劫難。在四十回「嬰兒戲化禪心亂,猿馬刀圭木母空」一節。枯松澗火雲洞的紅孩兒怪「變作七歲頑童,赤條條的,身上無衣,將麻繩捆了手足,高吊在那松樹梢頭,口口聲聲,只叫「救人!救人!」這又惹動了唐僧的慈悲心腸,雖經悟空一再指出它是「精魅」幻化,並用「移山縮地之法」,「把那怪物撇下」。但當妖精趕來,再次變作小孩吊在樹上呼救時,「肉眼凡胎」不接受教訓的唐僧結果上當吃虧,幾乎喪命。全賴悟空多方設法並請來觀音菩薩,這才制伏妖怪,將唐僧解救出來。在八十回「姹女育陽求配偶,心猿護主識妖邪」一節,陷空山無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化成美女在黑松林的「大樹上綁著」,「嚶嚶的叫聲『救人』。」唐僧見此情景「大驚」,又惹動了「慈心」,忙讓八戒去「救他一命」。這時在附近巡視的悟空回來,認出對方是妖魔,勸唐僧「把那怪撇了」趕路。唐僧因有過幾次教訓,便接受了悟空的忠告。正當師徒四人「一路前進」,這怪又叫道:「師父呵,你放著活人的性命還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這句話擊中唐僧的弱點,於是他又不顧悟空的規勸,從樹上解下那女子一路同行至鎮海寺,結果唐僧被妖精攝到陷空山無底洞,受盡考驗和磨難。悟空費了好多功夫,才查明底細,降住此怪,救唐僧脫臉。作者筆下的唐僧實際上是當時社會上安分守己的老實人,在「群魔出孔竅」、「白晝搏人繁聚嘯」(吳承恩《二郎搜山圖歌》)的社會裡,只能是吃虧、倒霉。在《西遊記》後半部分,有這樣一則故事,一次唐僧師徒過獅駝嶺(七十六回),本來大魔(獅子精)、二魔(象精)已被悟空擒住,完全可以根除,可是「大聖雖英雄,甚為唐僧進步」,在唐僧的錯誤思想薰染之下,見妖魔苦苦哀求,「他就回了善念」,寬恕並放了這些妖怪。當唐僧師徒全無戒備過獅駝國時,先前被悟空從棒下放生的獅子精、象精又勾結大鵬精,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圍攻,致使「俱是善勝之人」的師徒四人同陷虎口,這與其說是批判孫悟空的所謂「進步」,毋寧是對唐僧錯誤思想的再批判。作者這樣寫唐僧,除了原始材料中固有的內容之外,亦含有別的意義,即把他做為一種陪襯,因為唐僧身上的弱點,正可以反照出孫悟空身上的優點,進而突出孫悟空的光輝形容,有如濃雲托月。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7:48 | 只看该作者
但是,唐僧畢竟是好人,他善良忠厚,儘管有時善惡不分、是非不明、敵我不辨,並非心存不良,只不過是他頭腦裡的糊塗觀念在做怪。如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中,悟空在東遲國與妖道鬥法時,悟空戲耍眾人「佯死」在油鍋裡,國王把唐僧一行人綑起來,他主動向國王要了「三張紙馬」,至「油鍋邊,燒此一陌紙」,以「表我師徒一念」。在禱祝詞中,唐僧真誠地向悟空傾訴:
      「自從受戒拜禪林,護我西來恩愛深。指望同時成大道,何期今日你歸陰!生前只為求經意,死後還存念佛心。萬里英魂須等候,幽冥做鬼上雷音!」
他很有感情,甚講情義。再如七十五回「心猿鑽透陰陽竊,魔王還歸大道真」中,唐僧因一時不識悟空之計謀,見他被獅子怪吞入肚裡,曾為悟空「跌腳拳胸」,「十分苦痛,足見其心地善良,很重感情。在西天取經的漫漫路途上,由於悟空的一再幫助和一次次現實生活的嚴峻教訓,使他在認識上還是有不小的進步,只是提高的速度比較緩慢,令人不夠滿意。
從現實中的玄奘,到筆記、詩話、平話、戲曲,尤其是到小說中的唐僧,改造、變化的程度是驚人的。從中似可悟出:藝術的真實並不在於死守故事的原始面目,而是從中生發開去,以藝術的想像去反映自己所處時代的生活和感觸。挖掘生活愈深,反映面就愈寬,作品的藝術價值亦就愈高。那種只會像照相機一樣死板、蒼白地反映生活的作家與作品,是不足稱道的、乏味的。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7:50 | 只看该作者
注釋
1】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一書據《續高僧傳‧玄奘傳》認為玄奘「十五歲出家」,范文瀾《唐代佛教》一書據《開元釋教錄》認為玄奘「十一歲便出家」。我據《法師塔銘》及日本束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影印《高麗藏》中《大慈寺三藏法師傳》所載,俱云玄奘「年十三」出家於洛。
2】任繼愈《法相宗哲學思想略論》云:玄奘等人「譯出從印度帶回的經、論共七十四部,合計一三三五卷。」呂澂和范文瀾均云譯出七十五部。
3】四大譯經家,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謂羅什、真諦、不空、玄奘是中國譯經四大家。黃心川、戴康生等編著《世界三大宗教》云,四大譯經家為羅什、真諦、玄奘、義淨。
4】五姓宗法,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附錄《慈恩宗》云:「種姓說法的重要內容是:聲聞、獨覺、菩薩三乘人有具備內在的——甚至可稱為先天的——原因的決定根性,也有不決定根性;又另有一種無種姓的人,畢竟不能入道;由此在修學的開端,就應該注意培養種姓。」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11-26 22:49 , Processed in 0.0437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