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故事亦見劉肅《大唐世說新語》「記異」中。此外,在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貝編」和「毛編」,胡璩《譚賓錄》,宋人錢易《南部新書》等書中,亦載玄奘求法的傳說軼事。玄奘的故事傳說,到了宋代發生質變,由現實中人物,變為小說中的人物,其標誌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在《取經詩話》中的唐僧,不再是純正莊嚴的佛學家,已沾染上不少市井人的俗氣,如「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載: 「法師曰:『此莫是蟠桃樹?』行者曰:『輕輕小話,不要高聲!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賊了,至今由怕。』法師曰:『何不去偷一顆?』猴行者曰:『此桃種一根,千年始生,三千年方見一花,萬年結一子,子萬年始熟。若人吃一 顆,享年三千歲。』師曰:『不怪汝壽高!』猴行者曰:『樹上今有十餘顆,為地神專在彼處守定,無路可去偷取。』師曰:『你神通廣大,去必無妨。』說由未了,擷下三顆蟠桃入池中去。」 此中的法師並不板起面孔教訓人,反而腹中饞蟲大動,竟去挑唆猴行者偷蟠桃。市井之人不喜歡講究虛禮,往往以實惠為主,多是庸俗的唯物主義者,故做為當時「說話人」底本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法師,反到使人容易接近。因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太莊嚴神聖了,就沒有生氣,沒有人情味了。 玄奘大約從元代,在《西遊記》平話中變成「栴檀佛如來」(見〔朝鮮〕邊暹等編輯《朴通事諺解》卷下)。關於栴檀作如來佛像的故事傳說,在《觀佛三昧經》、《僧一阿含經》、《經律異相》、《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記》等書中均有記載。這個佛教的故事傳說產生於印度,漢代以後隨著釋教東流,傳入中國。玄奘《大唐西域記》「憍賞彌國」條載: 「初如來成正覺已,上升天宮,為母說法,三月不還,其王思慕,願圖形像,乃請尊者設特伽羅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宮,親觀妙相,雕刻栴檀。如來自天宮還也,刻栴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勞邪,開道末世,實此為冀。』」 |